魏占國 武文良 黃音
摘 ?要:對校企合作模式下傳統專業研究生培養機制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必要性,是適應中國現在大的社會背景現狀的。該模式的基該出發點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為社會盡快培養合格建設者為目標,調動學校、企業和學生3方面的積極性,解決學校教育、學生就業、企業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需求3方面的矛盾,實現學校、學生與企業用人單位“三贏”。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 ?校企合作 ?傳統方向 ?培養機制 ?森林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0(b)-0231-03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of this model is to adhere to the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aiming at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for the society as soon as possible,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nd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s of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 employment, and human resource needs of enterprise employers, To achieve the "three wins" of schools, students and enterprise employer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ditional directions; Training mechanism; Forest engineering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從1958年建校以來學校依然保存了很多傳統專業,以林業工程為例,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己成為具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特色學科專業,現階段,在林業工程一級學科下,已有眾多高校設置了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該學科方向特色鮮明,辦學優勢突出,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在“中國制造2025”的社會大背景下,社會與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呈上升狀態,以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新技術為主體的應用型人才廣受追捧。近年來,筆者國高校對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模式仍舊采取固有模式,缺乏改革動力,隨之造成其逐漸脫離市場的結果。當前,研究生畢業就業難、“畢業既失業”的問題凸顯,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導致了該情況的出現。一方面,畢業生所學知識不能較好地應用于實踐,使其不能快速地適應工作環境,致使其難以取得合適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研究生學業期間專業的設置與實際工作環境所需要的有關技能無法形成良好的契合關系,也會導致研究生畢業后,無法在第一時間尋找到較為適配自身情況的崗位,從企業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也會使企業的結構性矛盾變得更加明顯。以上所述現狀,均對高校傳統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緊迫而現實的任務。
因此,在當前校企合作模式趨勢的需求推動下,研究傳統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具有很強的必要性,是適應中國現在大的社會背景現狀的。該模式的基本出發點在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目標是根據社會需求情況,盡快培養出達標合格的建設者,充分調動高校、企業單位和學生三方的積極性,通過科學的改革,更好地解決學校教育、學生就業、企業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需求三者中存在的矛盾,從而追求實現學校、學生與企業用人單位三方均可獲最優解的“三贏”局面。
1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主要研究內容
通過實地調研,對比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下傳統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發展現狀,分析了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依存關系和社會功能,可歸納總結出該種模式下,研究生人才培養所具有的一些規律和特點。
(1)借鑒國外先進的校企合作研究生培養機制的相關成熟經驗,分析筆者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現況,提出較為先進的人才培養資源校企整合方案,以校企合作取得共贏為目標導向,開發校企合作聯辦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教學平臺。
(2)以政府教育相關文件政策為指導,創新校企合作研究生人才培養監管模式,研究如何從企業方出發,在研究生人才培養建設過程中取得較好的促進作用,從而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組織協調機構中,獲得良性反饋,進一步推動聯系緊密的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四方形成一種高效結合的運行機制。
(3)促進校企合作中,雙方共同培養研究生人才運行機制的規范化。培養過程中,創建有效的評價標準與體系,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建設質量,促使其發展成為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主要開發陣地,大幅增加社會及企業所產出的經濟效益。
(4)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方法,并將其與研究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起來。
2 ?研究的主要成果
(1)借助“雙主體,四引擎理論”,即高校、企業作為“雙主體”,建設完善的企業技術等級認證驅動高校“雙師”型人才隊伍,改革建設以企業為主的生產標準驅動實習基地,設計以精準對接企業崗位規范化標準為目的的相關培養課程與計劃,搭建一套校企共同評價驅動學生成績的考核機制作為其“四引擎”。在理論基礎上,結合筆者校開設的森林工程專業與工學交替的教學實踐過程,將理論融入實踐當中,從人才隊伍的改革與建設、教學任務的分解與重構、實習任務的選擇與匹配這3方面,構建出以校企深度合作為主,工學交替教學為輔的教學新模式。提出該種以校企合作培養為主的改革方案,旨在推動筆者校工科類專業,在下一階段進行的深化發展,總結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可為今后的發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建議與參考。
(2)該文開展的科教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融入了筆者校森林工程專業在教學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從3個主要方面,以多角度構建出一套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分別是基于人才隊伍的建設改革的科研成果轉化、基于教學任務重構與分解的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基于不同學生所具備的不同創新實踐能力進行匹配與自主選擇實驗任務機制。上述3點可為森林工程有關專業,在進一步探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3 ?研究成果的主要實踐意義
(1)開設相關的實踐課程。順應社會實際需要,進一步增大實踐教學比重,積極與企業建立研究生人才培養機制,開設與企業需求直接相關的實踐課程。
(2)構建了校企合作教學管理機制。對現階段開設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分析研究,明確研究的主要目標和初步的研究方案。對學校現行模式進行調查研究,將研究結果提供給該專業研究生,收集研究生對現行模式的主要意愿與看法,同時收集其他各個不同專業,在校企合作培養中暴露與反饋出的主要問題。
(3)培訓師資隊伍。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建設教學工廠等實質性舉措,達成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的目的。開展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同時還促進了該模式下,筆者學校教學管理運行機制的不斷進步與完善。
(4)課堂教學新變化。現階段的傳統專業總體教學學時中,課堂教學所占有的比例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顯示出傳統的理論知識不再占據主導地位。為強調學科系統性,應將傳統的理論類教學的目標轉為夠用即可,重心更多地轉向實踐類教學。實踐中發現,把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課程移到企業生產一線中進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真正的理論實踐一體化,從而把課堂的教學重心從理論類向實踐類傾斜后,往往更能培養出受企業追捧的研究生人才。
(5)加強與企業用人單位的聯系。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培養出的研究生人才,往往能夠快速地適應企業的環境,減少企業的培訓成該和政府的就業壓力,從而促使企業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加大。
4 ?成果的創新特色
(1)借助前文中所闡述的“雙主體,四引擎理論”,結合筆者學校在森林工程專業所開展的工學交替教學工作,收集并匯總有關的實踐經驗。實踐過程中,以人才隊伍整體結構的建設與改革為目標導向,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任務的分解與重組作為實行手段,創新地加入實習實踐任務的匹配與雙向選擇機制,加強校企之間開展的深度合作,最終形成構建出了一套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為今后工科類專業發展過程中,針對如何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改革的有關問題提供了建議與參考。
(2)結合了筆者學校森林工程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總結了實踐經驗,在校企合作中,開創研究出了具有鮮明特點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從基于人才隊伍的建設改革的科研成果轉化、基于教學任務重構與分解的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基于自主選擇實驗任務與根據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進行匹配從而開設培養計劃的3個方面,構建出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其他開設了森林工程有關專業的高校,在下一時期進行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5 ?結語
第一,校企雙方需共同抱有合作意愿。一方面,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學校為其輸送具有較為良好素質、達到一定標準的研究生人才,同時,企業還希望通過研究生的引入,可以為其提升一定在崗員工整體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與企業進行合作,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與缺口,共同培養出更受企業青睞的研究生人才。當下,傳統專業的研究生已經不能較好地適應當代企業的需求,基于此,加大校企合作研究生人才培養,可使企業與學校雙方取得共贏結果。
第二,只有積極高效地開展施行校企合作模式,才能更好、更快、更優地完成研究生培養。開設施行校企合作的培養制度,不但能良好有效地解決高校與企業在未來將要共同面對的大規模人才培養問題,同時還能解決現階段存在的人才培養效率低、質量平等問題。相較于傳統的人才培養制度,其不同點在于,校企合作培養制度下,可以使研究生在校完成學業的過程中,同時也可收獲到與之相關的企業崗位實習經驗,將在校所學理論緊密聯系到實際當中,從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增加其就業競爭力,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使用該種培養方法進行人才培養,對比于傳統的企辦校制度,能夠產生更高的人才培養效率,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第三,只有積極高效地促進校企共同合作發展,才能實現培養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研究生人才的高標準培養目標。通過校企之間開展的合作,達到共同培養人才的目標,可以使傳統高校文化中的理論知識教學,和符合企業需求崗位相匹配的能力二者優劣互補,形成雙方相輔相成的良性局面,在校企之間形成并具有兩種領域、兩種空間、兩種能力的教學特點,更好的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體現出在校教育與實踐中生產勞動的良好結合,達到更好的研究生培養高標準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平雷,董增川,趙倩.研究生應用型人才聯合培養的長效機制[J].中國高校科技,2019(12):53-56.
[2] 黃音,魏占國.基于“雙引擎,四驅動”的工學交替教學實踐研究—— 以森林工程專業為例[J].價值工程,2018(10):284-287.
[3] 朱洪前,鄧旻涯,魏占國,等.森林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9):255-256.
[4] 郭達.產業演進趨勢下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研究[D].天津大學,2017.
[5] 王鵬.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6] 陳星.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動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