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全國高校如何進一步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為中國教育劃出了重點。護生人文素質集中體現在對人的關愛和尊重,對仁心仁術的繼承和發揚。如何將思政教育與護理學專業教育融合起來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并將這種教育理念傳遞給當代護生就成了新形勢下護理學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目前,我國醫學教育普遍存在過分注重專業知識教學而忽視人文教育的問題。大多數醫學院校護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單純思政課程教育,并沒有大范圍實施專業課程思政教育。
護理學專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專業課教師不僅專業知識淵博,還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教導護生學會發現美、創造美,培養護生有責任、有道德。因此,開展護理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打造黨和人民滿意的金課,提升護生的職業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讓每堂專業課都成為立德樹人的陣地、每位專業教師都能夠發揮教書育人的優勢,最終完成在專業課堂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護理學專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備精湛技術和高尚品德的合格護理工作者,這既有專業教育內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此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終目標。護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醫療機構,直接參與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除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之外,還要具備高尚的職業操守和優秀的個人品質。因此,在各類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發掘思政元素,是專業課教師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思政課程可分為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兩類,顯性思政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思政主要指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的思政教育。作為一門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更要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專業課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承擔著“立德”與“樹人”的雙重職責,必須遵守基本的師德規范。教師是護生鮮活的榜樣、最有教育意義的模范。尤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才學以及道德修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護生。因此,專業課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時刻以最飽滿的熱情和激情融入教學中,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引領護生、感召護生,培養護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這對護生來說是最好的思政教育[1]。
專業課和思政課都是教書育人的陣地,將兩者相結合構建思政教育體系,讓所有人所有課程都參與進來,才能實現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分析預期要達到的效果,然后組織教師試講,收集護生反饋信息。通過這種方式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專業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集中討論和思考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使之成為護理學專業課教師的常規教學原則,讓更多專業課教師形成專業課程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思維習慣。隨著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并通過課程實施和實踐評價,然后根據護生反饋再逐步完善,形成一個相對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了一次教學創新。隨著這種教學理念的應用推廣以及學術交流,不斷吸收分享同行在這方面的教學資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培養思政進課堂的教學融合意識,思政元素與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收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體現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學教育之根本。
護理行業是高風險行業,護理人員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度的責任心、愛心、同情心。因此,從學校實際出發,在護理學“課程思政”學習中形成關愛生命、敬重生命的自覺性,逐步從“學醫術”“悟醫德”到“行大愛”,其意義非常重要。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逐漸深入人心,在居家護理、社區醫療、慢病管理中,護生需要做好“三查七對”“四固定三及時”等,正確熟練運用醫學技術進行診療和護理,不僅關乎人民群眾身心健康,也關乎醫患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課程教學中教導護生始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培養護生的仁愛之心[2-3]。
通常所說的思政課程只是公共課中的一部分,思政課程對護生素質的提升有一定幫助,但思政教師大多專業知識較為缺乏,難以將思政課與專業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思政課與專業課“兩張皮”現象[4]。在新形勢下,大學生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思想敏銳,自我意識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較高的認知水平,正是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要開闊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視野,把“課程思政”落到實處,落實到每一章節和每一堂課。
在醫學生的培養計劃中融入思政教育,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使醫學生的“德、智、技”并進。目前,國內醫患關系緊張,其原因之一就是部分醫生對患者缺乏人文關懷。在某些課堂教學中,講述一些真實的臨床案例,讓護生思考討論,培養護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思維。把案例變成生動的人文故事,而非普通的病例討論,讓護生在故事中學會關心身邊人。如在課程開始部分,引入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的先進事跡,讓護生樹立救死扶傷、為患者服務的職業理想。在急診科救護學習中,引入新聞報道產婦突發臍帶脫垂在醫院急救時,醫生跪在平車上托舉嬰兒臀部20分鐘的感人故事,培養護生視患者如親人,不怕臟、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在重癥監護學習中,引入“溫州好丈夫不離不棄,四年喚醒植物人妻子”的案例,讓護生明確重癥監護的重要意義,使護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一絲不茍,關愛患者,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
除了課堂上的理論講授以外,創新多種授課形式,如分組討論、情景模擬、實踐鍛煉、綜合實訓。通過這些方式,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督促護生通過參與、思考提升課程思政實效。如在給患者配藥、用藥過程中要發揚慎獨精神;在給患者進行生活護理時要發揚博愛奉獻精神。讓護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體驗又有體會,讓思政教育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對護生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甚至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密切融合要確立恰當的評價體系,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第一,理論考核。在醫學專業課考核中可適當融入思政內容,在考核時此項單列,便于掌握護生思政內容的學習情況。第二,問卷調查。對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第三,跟蹤調查。在護生走上實習崗位后,對其進行跟蹤調查,了解護生在實習工作中的品德表現。
專業課程學習關系著護生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專業課程踐行“課程思政”能夠提升護生的敬業精神和道德水平,促進護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對護生今后職業生涯影響深遠。護理專業踐行“課程思政”是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正確價值取向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方位協同育人目標的正確途徑,能滿足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護理人才的社會需求。建立護理專業課程思政體系,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落實教師育人職責,做到“以德引領、立德樹人”,培養護生的職業道德和人道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培養出社會需要的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