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斌
摘 要:差異性教學,顧名思義,就是組織有差別的、不同的教學活動,是落實生本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重要方法,目的是要客觀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潛能與認知狀態等,由此設計有差別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以異步狀態取得學習進步。如此,則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累有效學習經驗,可以切實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逐漸弱化學生兩極分化問題。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差異性教學活動。從豐富師生溝通,設計差異性教學任務;完善學情反饋,設計差異性數學作業;加強人文關懷,設計差異性教學策略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如何組織差異性教學活動。
關鍵詞:初中數學;差異性教學;兩極分化;教學策略
在過去,為了快速完成課時教學任務,保證教學進度,初中數學教師會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直接忽視了生生差異。然而,隨著義務教育政策的廣泛普及,初中學校的生源數量變得越來越多,每一個學生都要捍衛自己的學習權利,而這就直接加劇了兩極分化問題,如果繼續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則不僅無法優化數學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產生負面學習情緒,并不能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對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借助差異性教學活動解決“大班額”教學問題。
一、豐富師生溝通,設計差異性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雖然是由初中數學教師設計的,但是應該圍繞學生的真實需求展開,確保學生可以在任務驅動下產生學習動力,并通過課堂學習真正實現學習進步。既然生生差異客觀存在,那么初中數學教師就要客觀分析學生的差異性認知需求,及時設計差異性教學任務,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
就如在“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客觀分析了本班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由此設計了差異性的教學任務。首先,基礎層次的教學任務便是要讓學生重點學習消元法,讓學生初步掌握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有效方法。本層教學任務能夠讓數學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自主學習計劃,使其重點分析消元法的使用方法。其次,高難度的教學任務則是要求初中生根據各個應用題的題意列出正確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利用消元法來得到最終答案。這一層教學任務對初中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要求較高,所以能夠讓本班數學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及時提高現有認知水平。如此,則可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真正實現學習進步。
二、完善學情反饋,設計差異性數學作業
數學作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因素,目的是讓中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積累解題經驗,使其更好地內化數學知識。然而,傳統的“題海戰術”讓初中生苦不堪言,使其完全喪失了解題反思、自主解題的意識與能力,并不能很好地保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此,差異性教學理念則對層次化、專項式作業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及時與初中生溝通,全面了解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成效,由此設計差異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能夠自覺參與解題活動。
就如在“多邊形及其內角和”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通過課堂總結設計了層次化的課后作業,希望各層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任務,針對性地彌補自己認知結構中的缺陷。比如,基礎層次的數學作業是針對“多邊形及其內角和”知識所設計的簡單計算題,比較適合本班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中等層次的數學作業則要讓學生利用多邊形的內角和規律來證明圖形到底是幾邊形,比較適合本班的中等生。高等層次的數學作業則需讓學生靈活利用多邊形概念及其內角和規律展開幾何證明與數學計算,對學生的轉換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比較適合本班尖子生。
三、加強人文關懷,設計差異性教學策略
新課改重新強調了師生互動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同時依然將教師看成是最為重要的教學輔導者、合作者與啟發者,指出學生需通過教師智慧來內化學科知識。因此,在差異性教學活動中,初中數學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來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堅持培優輔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效形成數學思維能力。
就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課教學中,針對本班邏輯思維能力較好的學生,筆者就要求他們認真觀察具有全等關系的三角形,使其自主猜測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數學定理內容,結合一定的數學問題來證明個人猜想,使其在猜想、驗證猜想、總結歸納中自主建構數學知識。針對本班邏輯思維能力較弱,需要大量感性思維為依托才能內化數學概念的學生,筆者便組織了動手操作活動,使其認真測量了全等三角形的邊長、角的度數,結合教材所給出的判定定理進行數學驗證,由此降低數學探究難度,讓這部分數學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積累數學探究經驗。
總而言之,豐富的差異性教學活動可以進一步促使初中數學教學實現生本教育改革,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成長,且可優化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積累有效學習經驗,由此培養差異性、多元化的人才。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差異性教學活動,切實構建多元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優化本學科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范紅.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植入差異教學理念之實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7):98.
[2]于獻勇.初中數學課堂差異性教學的研究[J].才智,2018(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