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業
摘 要: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下,信息技術不僅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便利,還為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其知識點理論性、抽象性較強,如果教師將信息技術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可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宰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探究。基于此,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針對信息技術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結合展開分析,并總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希望為廣大教師更有效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信息技術;有效策略
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必然發展趨勢。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容理論知識偏多,單純地依靠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而將信息技術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從一定程度上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為豐富、生動、具體的內容,可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有更多的收獲。接下來,本文根據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吸引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動力,引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有良好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教學實踐證明,創設情境可為學生提供富有生機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鑒于此,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音頻功能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精心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視頻功能,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播放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以達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公民都享有選舉權;為了讓學生對學習保持長久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基本內容有更清晰的認識,還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子女因沒有孝順父母而受到法律制裁的片段,讓學生知道子女有孝順父母的義務。由此可見,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主動探究
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間,恰當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獲取知識,促使學生學會學習方法。信息技術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融合可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改變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繼而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獲取知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遵守社會規則》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為學生展示社會規則,如交通規則、法律規則及生活類規則等,并提出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遇到闖紅燈的車輛應該怎么做?當一個人在家時,有陌生人敲門應該怎么做?得到別人的幫助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在視頻內容的刺激下,學生對社會規則有了基本認識,再提出適當的問題,便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快速理解
現如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把信息技術作為一個基本教學的輔助工具,信息化教學也是流于形式,教師只是利用多媒體講解知識,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升。但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最終價值追求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就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來看,教師要想改善教學現狀,就需要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多向學生播放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內容,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教學資源,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快速理解,使其學會融會貫通,逐漸培養學生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結合具有重要意義,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不僅為教師創造多元化教學方法提供便利,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平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運用先進技術主動學習,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炳強.信息化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研究[J].學周刊,2020(2):153.
[2]曹海艷.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法治課堂當中的應用[J].才智,2019(36):110.
[3]孫麗麗.試論網絡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