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初中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教學階段,初中階段的教學,不僅要圍繞學科基礎知識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更為關鍵的是從學科素養角度出發,探索培養學科素養的科學途徑。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其本身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在教授學生相關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很有幫助。當前越來越多教師開始意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師本身對學科素養的理解不夠深刻,導致實際教學效果無法滿足預期要求。面對這樣的情況,只有不斷探索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內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創新實踐;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新課程標準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指引了方向,同時也對學科素養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各地區中考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考查愈發重視,落實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也成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已經取得一定發展,但是學科素養培養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這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本文簡單分析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途徑供參考。
一、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
1.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內涵
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定義,不同的專家學者都有各自獨到的理解,結合新課程標準,筆者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主要包含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理性思維。初中屬于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同時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導致初中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外界事物變化格外敏感。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為載體,利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理性思維,這是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問題的重要方式。
第二,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必備的能力素養,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想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就必須具備創新能力,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在講解教學內容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至關重要。
第三,責任觀念。責任觀念通常是指人們對自身行為負責的觀念,在做過某件事情之后,也要承擔相應的后果,這是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觀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展開分析,逐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也是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重要途徑。
2.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意義
(1)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是課程的本質要求
道德與法治本身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促進初中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綜合性課程,這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通過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思想觀念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逐步完善知識架構。知識內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實踐的過程,學生在思想認知提高的同時能夠在生活中付諸實際行動,在逐步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過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2)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角度來看,許多教師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更為簡單且通俗易懂,由于知識要點都是對生活的概括,因此學生自己對道德與法治也有一定的理解,這無疑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但是真正想要教好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自身也要下足功夫,做足準備,不能輕視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能力的高低不僅體現在考試分數上,更為關鍵的是教學工作能否落實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這一教學目標。因此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本身是對相關教師的重要考驗,也在無形間給了教師進步的壓力,只有具備強大的知識儲備,對心理法律實施措施有一定了解,才能勝任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
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現狀
1.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引
實踐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往往不夠明確,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也僅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這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下,許多教師過分注重學生的應試成績與應試能力,在教學中追求快速簡單的講解方式,只關注學生能否考高分,能否記住課程專業知識,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培養。在教學目標設定方面僅僅考慮到應試目標,從平均分等角度進行目標設定,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目標往往與教師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僅僅是為了獲取分數,卻忽略了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學習的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僅僅停留在紙面,沒有落到實處。所以說缺乏教學目標指引,導致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養難以落到實處。
2.缺乏適度的人文關懷
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只是過分依賴于教材的知識講解,卻忽略了課程本身的人文關懷。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許多教師只是參考教材中提到的知識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從解題技巧和合作探究學習等方向展開教學活動,因此只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課程講解,卻沒有體現應有的人文情懷。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許多內容都與人文關懷息息相關,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環境各個方面的內容,都體現著強烈的人文氣息,在教學中教師缺乏相關的指引,知識延伸深度不足,導致良好的學習素材被忽視,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養難以有效落實。
3.教學方式死板,課堂氣氛沉悶
從學生的視角來看,許多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比較啰嗦的課程,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再加上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當抵觸。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知識,學生在臺下記筆記,再通過課后的相關練習,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提高考試分數,這樣的教學方式過分死板,在課堂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這樣一來,學生很難真正將精力投入到知識學習中,只是敷衍了事完成任務,這樣的教學質量難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再加上沉悶的課堂氛圍,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這對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產生了消極影響。
三、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途徑
1.強化教師修養,轉變教學理念
自課程改革實施之后,教師的身份就從課堂的主導者變成了引導者,同時還要不斷地研究和開發課堂教學。對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與他們的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與其情感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的教學觀念能夠與時俱進,通過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教學水平,使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進入課堂中。所以,道德與法治的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積極履行教師職業道德,不斷地研究教學方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適應時代發展。比如教師之間可以通過舉行教師教學交流會,與其他教師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除此之外,除了教師自發的組織,學校也可以組織教師一同學習和交流,在不斷地觀摩和學習其他優秀的課程之后,豐富自己課堂的活動和內容。
2.評價方式多元化,幫助學生認知
在過去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也只是通過考試成績這一種單一的方式來完成的,哪一門的成績分數高就意味著這個學生的這一門課程學得好。然而,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俗話說得好:“沒有文化是低等品,沒有道德修養是危險品。”一個學生的成績只能反映他對知識的掌握度或學習能力,并不反映他的道德修養。所以,該課程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來體現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理解。首先,在評價的時候不設定標準答案,評價標準是多維度的,有較大的彈性。其次,將學生在社會活動中的表現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比如可以把學生參與過的志愿活動、愛心捐贈等納入評價體系中,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讓學生了解到考試成績的分數只能在總成績中占據一小部分,剩下的部分則要通過實踐來獲取。
3.案例教學,增加學生感悟
教師通過利用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來輔助教學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案例來源于生活能夠迅速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引發學生討論。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學生往往最討厭學習法律法規部分的知識,枯燥的法律條文和內容,把課堂變得枯燥無味,而在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結合案例來有效地講解法律知識。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選擇案例,組織學生自由討論,從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來評價案例。比如最近在網絡上備受關注和討論的“高鐵女”事件,借助這個事件展開教學。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討論,使學生抵觸這些行為,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發表言論,深入地理解法律。
4.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滲入學生生活
之所以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做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有擔當有幫助的優質人才,他們身上往往具備責任感和使命感,不缺對祖國的熱愛、不缺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充沛的創新精神。在道德與法治的考試范圍中,政治時事和國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了解國情和時事的過程中,學生與社會就愈發地接近,這也是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之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雖然知識學習可以通過學生在短時間內記憶教材上的內容來實現,但核心素養的養成卻大不相同,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與知識點不同,核心素養并不能通過紙筆測驗的成績看出來,其是在經過了長期的沉淀之后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所以,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強自身綜合文化素養,加強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和學習,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韋有多,劉若楠.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7).
[2]賈旭.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J].教書育人,2019(23).
[3]閆承鑫.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
[4]安華鋒.活動教學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初探[J].學周刊,2017(27).
[5]韓雯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結合[J].青年與社會,2018(29).
[6]吳志強.依托道德與法治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J].中國德育,2018(12).
[7]韋乂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
作者簡介:呂亞鵬(1976.11—),男,漢族,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高級教師,從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