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慶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認知提升是最重要的方面,小學是系統學習語文的初始階段,也是打基礎的重要時期。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承載著傳授知識、技能的責任,更重要的是發揮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培養學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探討了如何構建語文教學課堂,才能有效完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語文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學生認知的提升和老師教學的深入,培養學生的興趣越來越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也正在成為家長和老師日益關注的重點,小學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不足,知識掌握有限,學習主動性不強,文化素養的根基尚未建立,好奇心較強。因此,在這一階段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興趣課堂,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習興趣。
一、培養學生閱讀意識,將語文閱讀融入課堂學習之中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中是較為重要的,閱讀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培養學生閱讀的思維是提升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關鍵,具體如下:
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從文章開篇的老樹講起,由細節帶動學生,使其響應老師,潛移默化地完成課堂內容的傳遞。文章是較有寓意的,開篇的點題引發學生興趣,以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展示文中核心主角的視角,帶動學生更廣泛地閱讀,“本文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從文中自己體會到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在你閱讀文章時,注意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以此引發學生思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尤其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之間雙向互動,完成學生對本篇內容的深入理解,針對學生疑問較多的句段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在學習到文章知識的同時,對閱讀產生一定興趣,這才是對閱讀最有利的方式。
二、充分挖掘日常教學工具,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吸收
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教師的主體地位搖搖欲墜,主角由老師慢慢向學生轉變,教學任務更為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生興趣的培養。例如,《燕子》這篇文章中所述內容就是生活實際場景,文章以普通視角描述燕子,以鋪平紀事的手法巧妙地表達燕子這一生物,以生活細節為突出點,講述燕子在生活中的體現,通過這種表現手法,為學生講述一個動物在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所處的角色,促進學生對日常生活實踐的探索。燕子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教育問題上,一定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而且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樹立小學生自身行為規范,通過利用生活中的工具,培養學生對現實的認知,形成完成的文章體系,培養良好的獨立思維能力。同時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也很重要,引導小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通過課堂內容的學習,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中的系統框架,深化文章認知。
三、注重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樹立興趣教學觀
語文的學習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不斷深入了解學習目的,不斷更新知識庫,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培養學生對教師講解內容的正確理解開始,到形成語文慣性思維模式,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展開學習,潛移默化地深入頭腦,將生活與教學結合進行興趣培養,讓學生自主學習。具體如下:
《雨后春筍》是一篇以生活場景為出發點的文章,描述經歷風雨之后,開始以更加強勁的生命力生長的筍,這樣的記事型場景推動的文章是初級階段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將自己所看到的雨露、生命與文章作對比,讓學生喜歡上文章中細膩化的表達,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坝旰蟮拇汗S像小草,一顆一顆的探出腦袋,忽然滿山遍野變得不再光禿禿了……”這樣細膩的表達讓學生聯想到生活實際場景,從中把握學習智慧,利用不失厚度的表達完成學習。在課堂中學習此類文章,有利于學生觀察生活,生活中本來就存在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只有對此建立了興趣,才可能將這種方式進行到底,這樣的學習更加有利于學生后期的成長與發展。
總而言之,學生興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無處不在,老師在課程內容中加入興趣話題,在課外發布作業引導學生進行興趣閱讀,選擇建立思維框架的游戲等,這樣的滲透式教學,保證學生每天主動思考,從而有效地加強語文系統思維的學習,尤其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興趣引導,增強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促進學生興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張哲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興趣培養的重要性[J].基礎教育課程,2017(7):32-34.
[2]張希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案分析[J].初等教育,2019(2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