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紅
摘 要: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也是一項重要工作。而教育是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尤其是對于語文課程而言,本身就和傳統文化存在直接的關聯,更需要注重傳統文化在教學活動中的滲透。針對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的價值意義展開分析,然后探討了具體教學策略,希望能給初中語文教師創新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啟發。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滲透;價值意義;教學策略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其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在一定時期內引領過文化發展。然而進入現代社會,出于經濟發展的追求,傳統文化逐漸式微,部分傳統文化瀕臨失傳。在這樣的情況下,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呼聲漸高,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參與其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當前的時代趨勢,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將其和語文教學相結合,推動語文教學的進步發展。
一、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的價值意義
針對語文教學來講,初中階段進入了一個中等層次,這一時期,需要對學生的語文基礎與核心素養進一步強化,為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創造條件。同時,目前初中語文教學還面臨著課程改革的宏觀要求,在多樣化的形勢下,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能夠體現出多方面的不同價值。首先,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活動很多時候局限于課本,教學深度不足。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跳出教材的限制,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深度的教學。其次,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是一個重要任務。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涉及文化認同、語文積累等方面,而傳統文化就是學生形成文化認同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最后,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推動語文教學的創新改革。傳統文化并非語文教材上固有的內容,而且由于形式多樣,滲透到語文教學的路徑方法也是多樣的。這樣一來,就能夠刺激語文教學在方法上實現創新,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理論講解。
二、初中語文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策略
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語文教師自身要形成重視,然后通過合理的方法策略,將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
(一)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從閱讀教學切入,借由不同的方法來創新教學。首先,可以構建對比教學,引入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程中,有不少古詩詞或是文言文課程,教師在對這些課文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入類似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學《春夜洛城聞笛》這首古詩的時候,詩作主要就是表達了詩人李白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勾起思鄉之情。描寫思鄉之情的詩作很多,比如《逢入京使》《渡漢江》《宿建德江》等。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引入這些詩作,和課文對比教學,增強學生理解。其次,可以創設拓展閱讀。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拓展素材,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實現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進步發展。
(二)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除了在閱讀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進來,教師還可以從寫作教學方面切入,給傳統文化的滲透創造機會。寫作教學需要關注的是增強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根據這兩個方面,教師可以滲透傳統文化,為寫作教學提供支撐。比如,在寫作素材積累這個方面,可以在寫作教學課堂上構建起寫作閱讀活動,也就是圍繞寫作教學的主題,事先準備一些與寫作主題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提高積累水平。而在寫作技巧教學這個方面,教師可以將一些經典的傳統文化作品作為素材,來對寫作技巧進行講解。比如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水滸傳》等,作品中涉及很多人物,在人物刻畫上具有很強的技巧性。要對學生的人物描寫技巧進行培養,就可以從這些名著中選擇一些片段作為范本,來展開寫作教學講解。
(三)在語文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
除了閱讀和寫作這兩個教學主體部分之外,教師還需要關注語文實踐,結合實踐活動來滲透傳統文化。比如,在語文課堂上,構建創設故事新編的寫作活動,以一些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為范本,讓學生從現代思維出發,對這些故事進行新編寫作,這樣就在滲透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再比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表演活動,以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為藍本,打造課堂表演。此外,還可以創設其他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初中語文教學。
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的進步發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與實踐等方面出發,將不同的傳統文化融入進來。
參考文獻:
[1]劉靈.淺談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考試周刊,2019(38).
[2]李國良.淺析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明日風尚,2018(24).
[3]郭磊.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思路[J].中華少年,2018(1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