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林貴
摘 要:直觀教學在教育界里算得上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理論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習科目的學習興趣以及現(xiàn)實生活相關問題的實操能力,這樣培養(yǎng)的學生才能在以后的社會上立足。而直觀教學包含言語直觀、模糊直觀以及實物直觀,結合現(xiàn)如今初中生物的教學特點,老師應當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能夠從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后再努力去深入研究,探索學習當中的樂趣時,發(fā)散思維才能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關鍵詞:初中生物;直觀教學;學習素養(yǎng)
學生通過一些教學方法拓展自己的學習能力,才會更有興趣去學習,特別是一些實驗課堂上,雖然原本的實驗課比傳統(tǒng)的理論文化課要有趣輕松,但是如何在嚴謹?shù)幕A之上扎實地學到需要學習的內容,這就有待老師去深入思考研究了。只有真正落實好教育的每個細節(jié),學生真正學到內容并且用于生活,才會逐漸培養(yǎng)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老師的成熟教學模式打下基礎。
一、直觀教學對初中生物課堂的重要性
在現(xiàn)如今的教育認知里,通常認為教師所采取的直觀教學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原有的認知上去重新組建新的知識結構,而學生從小到大所接觸和直觀學習的方式大體就是依靠外形、聲音、顏色去記憶和識別,這就要求老師應當擯棄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地去推崇新的教育理念,針對性地教學,去探索發(fā)現(xiàn),找到真正適合所教學生、所教班級的教學策略。如通過直觀教學的策略來有效構建初中生物教學課堂。
二、言語直觀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教學和互動的一切基礎都來源于交流,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將對教學的質量起直接的影響和作用,教師怎樣去講解生物知識點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吸收知識點,使得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變得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呢?教師應當因材施教,有效合理地結合學生的性格愛好、學習模式和方法去設計初中生物實驗課堂,努力使學生對生物學產(chǎn)生興趣并且有效地去學習,特別是在生物實驗課堂上,老師應當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理解知識點,在愉快的實驗過程中學到生物知識,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能有效地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生物知識以及實驗操作經(jīng)驗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當然適當?shù)男〗M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什么一定要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呢?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彼此主動學習,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一直處在主導地位,這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特別是在小組分工合作進行生物實驗的時候,更能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學生還能通過小組配合高效率地完成生物實驗以及對當堂課的生物知識點的認識,互相學習、互相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解決,這些都是促進學生學好生物的有效方法。
三、模糊直觀與實物教學結合構建高效課堂
模糊直觀的教學方法就是將知識點進行模糊化講解,并不是照搬原貌,而是經(jīng)過一定的加工處理再進行知識講解,這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核心的知識點而排除非相關的知識內容。所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先進行先學后教來構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什么是先學后教呢?就是先讓學生自主學習,即自學,有一個習慣性的獨立思考的過程,并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當學生自行拓展了課堂要講的知識,熟悉了一些理論內容之后,老師再專業(yè)性地深度講解課堂內容,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有個大致了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全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自學以后,提出自己學習的結論和成果,老師再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去查漏補缺,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節(jié)省老師很多的課堂講解時間,教師可以利用節(jié)省的時間盡快拓展知識點,讓學生的學習達到一定深度,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初中生生物課堂的學習效率。例如:當學習生物細胞結構的時候,教材里對細胞結構的配圖就很清晰地展示了細胞的結構,老師再深入地引導教學,學生對于這些結構的概念和區(qū)分才會清晰;在熟悉和了解了理論知識概念以后,老師再帶領學生進行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更加深刻清晰地認識到所學知識點、所學內容的真正意義和作用,學生才會對整堂課的知識內容掌握得更加牢固。
在初中,生物的學習難度是小學所沒有的,這個時期的學生,學習壓力大,科目難度系數(shù)較小學有質的提高,加上學的科目多,所以學生的學習負擔重,很難把所有科目的成績都穩(wěn)定在一個水平上,所以打造高效的生物教學課堂成為初中生物教師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陳琦,劉儒得.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