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演娟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創設趣味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就教師如何打造趣味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趣味性;立德樹人
學習興趣是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是推動學習活動的高效催化劑。當學習者對某事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時,便會感到學習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內部會產生強大的推動力,讓其孜孜不倦地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課堂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若學生興味索然,必然淡化道德與法治課固有的科學內涵,并喪失其獨有的育人功能,無法落實“立德樹人”。教師創設趣味課堂,讓學生愛上道德與法治課,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開篇新穎巧妙,誘發“趣味”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課堂的第一錘。新穎巧妙的課堂導入如同好的序曲,能先聲奪人,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使其心理達到最佳的狀態,為后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假如課堂導入欠佳,學生便感到索然無味,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如“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演繹了一個幽默小故事。故事幽默有趣,學生的注意力瞬間轉移到課堂上,課堂傳出陣陣笑聲。我及時發問:這位學生有說話的權利嗎?大部分學生的思緒都被吸引到課堂學習中了,但仍有兩位學生在說悄悄話,我并沒有直接批評他們,而是讓其中一位學生站起來發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這位學生幡然醒悟,羞愧地低著頭默不作聲,我便把問題拋給了全班學生。學生紛紛發言,答案五花八門。我并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留下了一個懸念,順勢導入本課:“到底學生有沒有這樣的權利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會自然明了,下面我們一起探討“公民的基本權利”。讓學生帶著疑問,保持興致,進入新課探討。
學生對所學感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機。“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課的導入既婉轉地對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提出了批評,又誘發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內容上,水到渠成地導入了新課。
二、善待“意外”,在“意外”中收獲“趣味”
課堂是動態生成、充滿變化的。課堂教學隨時都有“意外”出現,如果對它熟視無睹或者草率打斷,可能會錯失有價值的生成,造成課堂封閉、沉悶、毫無趣味。積極、合理地處理好這些“意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促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發展,收獲因“意外”而來的驚喜。如:講授“憧憬美好集體”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五個手指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這個故事蘊含著什么道理。故事簡單明了,學生很快就領會到故事啟示我們要懂得合作,與課前預設一樣。突然,一位男生大聲說道:“老師,我覺得這個故事不科學,我可以用一個手指把小豆子拿起來。”這位男同學的看法完全超出了我的預設。我便結合教學所需,因勢利導,舉行了夾粉筆大賽,讓學生嘗試用一根手指把豆子大小的粉筆拿起來。學生興致滿滿,爭先恐后地到講臺上接受挑戰,有的失敗了,有的經過幾番努力成功了。我引導學生思考:假如讓你去拿豆子,你會選擇用一根手指去拿還是幾根手指一起去拿呢?說說你的理由。學生紛紛表示用幾根手指拿好,手指相互合作,輕而易舉。這個“意外”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也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收獲了“驚喜”。
學生的一個舉動、一個回答都可能是稍縱即逝的課程資源,教師若能及時捕捉課堂上出現的“意外”,并加以引導、開發和利用,便能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發生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激活課堂,使課堂充滿趣味。
三、實驗化教學,在實驗中點燃課堂“趣味”
學生對實驗都津津樂道,把實驗法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能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趣味化,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探求欲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創造思維能力。如:在“集體生活邀請我”這課中,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深刻地理解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和集體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我采用了實驗化教學。上課時,學生聽說做實驗,都興致勃勃,充滿好奇。我讓一位學生上臺協助做演示實驗。第一步,學生把吸管里的一滴水滴在玻璃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燒。引導學生觀察水滴很快被燒干了。第二步,學生把一杯水放在酒精燈上燒同樣的時間。引導學生觀察到水冒煙了,但并沒有被燒干。這時,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剛才的水滴不被燒干?學生興致盎然,回答一浪高過一浪。有的說把它滴在那杯水里;有的說把它放在湖泊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若把個人比作水滴,集體比作一杯水,這個實驗帶給你什么啟示?有學生說個人的力量弱小;有學生說集體的力量比較強大;有學生說個人應融入集體,個人的力量才能變得更強大……
采用實驗教學方法,可以以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自主探求,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很好地完成知識遷移。
創設充滿趣味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道德與法治課便會悄然走進學生心田,在學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