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階段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到幼兒一生的發展,對于幼兒來講,其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擅長并容易模仿人的行為,如飲食行為、衛生行為、勞動行為等等,特別是與其接觸親密的家長及幼兒教師。事實證明,家園合作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非常關鍵且必要,但是從調查中發現,家園合作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家園合作亟待改善。本文首先對某幼兒園的幼兒分別在家中和幼兒園的行為習慣表現進行觀察,包括飲食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節約習慣、作息習慣和禮貌習慣等六個方面;然后對家園之間就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不暢的問題原因進行分析,分別從家庭方面、幼兒園方面、家園合作溝通交流等三方面對原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幼兒園家園合作不暢的建議和策略,包括培養目標和觀念要保持高度一致、營造良好的家園合作環境、切實做好家園合作和家園溝通的暢通等。
關鍵詞:家園合作;培養;行為習慣
目前,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為4-2-1結構,四個老人一對青年夫妻的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家中的獨苗備受寵愛,導致幼兒在家中、園中出現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如“不滿足條件就哭鬧;見到客人不打招呼;身上總是有味道……”這其中包括飲食、衛生、勞動、作息、節約、禮貌等行為習慣,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僅危害幼兒的身體健康,還不利于培養幼兒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等。因此本文對推進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進行研究,家園攜手,共同為幼兒的全面發展而努力。
一、幼兒常見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
(一)日常行為習慣
1、飲食不良習慣
通過對本園4個班幼兒的行為觀察,發現12%的幼兒不管是在家中還是在幼兒園都不能夠獨立吃飯、獨立飲水;82%的幼兒會獨立飲水,但是不會獨立吃飯;只有16%的幼兒會獨立飲水,會獨立吃飯。飲食不良習慣的具體表現是:在家中吃飯時,除了看手機,就是玩玩具,家長喂飯的時候也一直抱著手機或者是跟家長講條件,“我要看著電視吃飯...”;在幼兒園吃飯時,當老師要求自己獨立用勺子吃飯或是教給幼兒獨立飲食時,遭到拒絕,出現不吃,張嘴等喂的情況,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比較強。
2、作息不良習慣
通過對本園4個班幼兒的行為觀察,發現78%的幼兒作息時間不規律,18%的幼兒作息時間比較規律,14%的幼兒作息時間比較規律。具體表現是:在家中午睡與晚睡時間一般靠手機、玩具、游戲來打發,在幼兒園午睡時小動作多,翻來覆去,不能安穩入睡,入睡之后不能夠獨立醒來,依靠鬧鐘、家長、同伴、老師叫醒比較多。
3、衛生不良習慣
通過對本園4個班幼兒的行為觀察,發現21%的幼兒講衛生,73%的幼兒在老師、家長的監督或者勸慰下講衛生,16%的幼兒對于老師、家長衛生的勸告無動于衷。具體表現是:在家中和在幼兒園,不主動上廁所、上廁所之后不洗手、不會獨立上廁所,著裝不干凈整潔,在路上、校園內、年紀較大的家長亂丟垃圾,見到垃圾不主動撿起扔進垃圾桶等。
(二)品德不良習慣
1、禮貌不良習慣
通過對本園4個班幼兒的行為觀察,發現32%的幼兒待人接物有禮貌;有50%的幼兒待人接物時在老師、幼兒家長的提醒下有禮貌;28%的幼兒待人接物不懂禮貌。具體表現是:和家長說話命令式,見到長輩、老師、同伴不會主動打招呼、老師問話不回答、在吃飯、上廁所、飲水時不主動排隊。
2、勞動不良習慣
通過對本園4個班幼兒的行為觀察,發現67%的幼兒會主動勞動,38%的幼兒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會主動勞動,5%的幼兒不會主動勞動。具體表現是:在家中、幼兒園大掃除時不主動勞動,缺乏勞動意識和榮譽感,不主動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不主動收拾自己的游戲材料、玩具,來園之后不主動將水壺、衣帽或其他物品放在自己的專屬位置等。
3、節約不良習慣
通過對本園4個班幼兒的行為觀察,發現35%的幼兒有節約意識,75%的幼兒缺乏節約觀念。具體表現是:在家中、幼兒園中,用完水之后不關緊水龍頭、用完燈不會自覺關燈、浪費生活用品、對剩下的吃食隨意丟棄等等。
二、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建議和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家園環境
1、創設良好的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家庭環境
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從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做起,家庭成員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要為幼兒樹立榜樣,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習慣,而且當幼兒做得好時,要及時給予表揚,當幼兒存在不良行為時,要及時引導或者時疏導;其次要避免“隔輩親”的寵溺、嬌慣和放任幼兒的不良行為,家庭要從正面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幼兒園開設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親子主題活動
幼兒園可以就“糾偏”來開設親子主題活動,主題活動的內容可以就某個不良行為來讓家長、幼兒自由探討,或者是通過親子做游戲、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糾偏”,達到共同認識、共同進步的目的。要避免老師過多地“演講”行為,要勾起家長和幼兒的參與興趣,或者是就行為習慣“糾偏”的難題來開展親子主題活動,讓家長和幼兒共同交流想辦法來解決疑難問題,例如:主動勞動的行為習慣,可以通過模擬真實生活場景的方式來探討,如“我是家園小幫手”真實生活場景再現,家長與幼兒共同做家務,擦桌子、掃地、整理衣物、整理玩具、一起倒垃圾等等,讓幼兒體驗到家長艱辛之余也體驗到親自勞動的快樂與滿足,讓家長和幼兒都能夠親身體驗到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和意義。
(二)確保家園合作的溝通暢通
1、對家園反映表詳細進行記錄
家園“反映表”就好像是幼兒行為的“鏡子”,透過“鏡子”,家長能夠看到幼兒在幼兒園的表現,而幼兒教師也能夠針對幼兒在家中不良表現開展研討,對幼兒在園中和在家中行為表現進行對比,從而尋找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不管是幼兒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詳細記錄“反映表”,例如:飲食是否獨立、待人接物是否有禮貌、是否主動勞動、是否講衛生等等,或者是幼兒取得什么進步,家長可以就園中老師如何配合提出建議,老師也可以在“反映表”中征求家長的合作,共同關注幼兒的言行舉止,并合作教導、科學引導,共同為幼兒的成長而努力。
2、開設家長開放日活動
幼兒園可以定時開設“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和幼兒園之間可以就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問題分享“育兒”經驗,幼兒園可以在開放日當天的宣傳欄中設置醒目的標語,如“請您關注!”、“心連心”、“回音墻”等欄目內容,普及科學育兒的知識,并且讓家長懂得如何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正確引導方法,行為表現不同,則對應教育方式不同,要依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主題”欄目,不管是“心連心”還是“回音墻”都是為了能夠讓家長就不良“問題”表現作出積極回應,家長也要認真審視和觀察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不良行為表現,從而采取正當教育方法或者是主動和幼兒園溝通和合作,共同開展教育工作。
3、建立家園共育群
可以利用微信、QQ等建立家園共育群,家園之間可以就問題直接在群中進行探討、交流和互動,可以分享“育兒”心得,也可以共同發起或是組織“主題活動”,例如:可以就“我做禮貌小天使”活動內容展開研討,在群中讓家長配合幼兒園的主題活動就幼兒在家中的表現進行互動和交流,及時提出改進的建議。
綜上所述,現在大多數的家庭結構為4-2-1結構,四個老人一對青年夫妻的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家中的獨苗備受寵愛,所以也縱容了幼兒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唯我獨尊、不遵“規矩”、任性自我等,引起幼兒園和家長的關注。事實證明,家園合作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效果顯著,但是實施家園合作在目前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家園合作環境不良、溝通不暢等問題,所以基于此,本文針對性地提出營造良好的家園合作環境與確保家園合作的溝通暢通等改進建議和策略,為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習慣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宏杰.關于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思考[J].經驗交流,2017,19(12):109-111
[2]李霞.家園合作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探究[J].幼教園地,2017,8(06):17-18
[3]周玉紅.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J].教學理論,2017,18(21):120-124
[4]蔡志紅.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J].學前教育,2017,18(23):43-45
[5]王藝霖.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J].幼兒教育,2017,18(02):32-3
作者簡介:
張蓉,女,1991年8月生,江蘇常州人,漢,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