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混合學習視域下影響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的要素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的行動過程,通過專業的研究與調查,精準找出優化項目化教學行動的有效措施,如強化教學行動性、科學搭建教學活動、增加學生間的交流頻率及明確課堂位置等,從而完善初中生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初中信息技術;混合學習
一、 引言
在混合學習的帶動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及時采取項目化教學方式,利用該類教學中的執行力度來改善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信息技術課程帶有極強的操作性、實踐性,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學生需將各知識點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改善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效果。
二、 混合學習視域下影響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的要素
(一)學習期望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影響下,混合學習已成為全新的學習模式,在學習初中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采用項目化教學可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其學習動力。基于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廣大初中生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一般來講,不同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期望會根據其自身能力、周圍環境、學習興趣出現變化,信息技術教師在正式采用項目化教學前需適時了解與掌握每名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期望值,從而制訂出更為適宜的教授計劃,改善其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二)激勵手段
課堂激勵手段也會對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的行動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采用全新的教授形式來改善教學效果,在當前的探究類課堂中,教師在設定相關問題的答案時應更具開放性,對開展探究合作的學生予以積極肯定,利用有效的激勵手段來強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水平。若激勵手段不佳,不但難以提升目前中學生對相關科目的學習興趣,還會降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 混合學習視域下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的行動過程
(一)設置教學計劃
在混合學習的大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需適時設計行動過程,利用對該過程的管控來提升信息技術的教學水平。
通常來講,在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開始前,廣大教師應科學設置教學計劃。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教師應適時了解信息技術課程中各項知識點的來源與結構,對相關知識實行項目化活動設計。在完成項目化活動的初步設計后,教師需適時觀察該活動設計的具體內容,及時審查其與各項信息技術知識的融合度,完成線上與線下的結合,若發現教學設計存有問題,應調整教學設計,并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完成信息技術知識的融合,調整項目活動的同時還要改動此前設計的活動評價方案與流程監控等。在完善教學計劃的設置后,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將取得較好效果,學生在此類教學活動中將獲得更新、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
(二)開展教學行動
在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活動中,教學行動屬重要步驟,關系到該項教學工作的質量。通常來講,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需在課堂教授開始前進行簡單測驗,利用該形式來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了解程度,在進行課堂教授時需對學生的各項表現開展及時觀察,通過詳盡記錄來掌握不同學生的課堂表現。
在記錄課堂表現的過程中,教師需采用動態記錄法,全面了解與掌握學生在課堂的各個方面表現,并引導其開展信息技術的項目實踐。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需依照其掌握的知識點進行相關程序設計,在該類程序設計中會用到各項設計工具與方案等,學生應借用自身已有知識開展對應性設計,并將其設計的項目作品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現在班級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表現予以適當評價,其評價類型需多以鼓勵為主,針對不同學生的設計問題,可給予針對性評價,增進其對該類知識的理解。
(三)觀察教學活動細節
在開展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的過程中,教師需及時觀察該教學活動中的各項細節。一般來講,在執行項目化教學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其對各項活動的反應會給該項目教學效果帶去較大影響。基于此類課堂的合作性質,學生在完成自身程序設計作品時會受到他人影響。教師應適時觀察每個學生的設計作品,找出其相似與不同之處,對其錯誤的設計觀念予以指正,保證每名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水準。
在觀察項目化教學活動的每項細節時,教師還需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專注度,并探索出項目設計吸引力與學生作品質量的關系,根據其長時間的觀察,當該教學活動的主題較鮮明、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強,則學生的作品完成度會更高,反之亦然。因此,通過對各項教學細節的把控,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的整體質量將獲得顯著提升。
(四)改進教授效果
在完成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后,中學教師需對此類課堂進行適當反思與復盤,詳細考量該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對其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適時改進。
其一,在開展混合學習期間,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本身的優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來進行相關活動。在設計信息技術項目活動時,教師應高效融合教材內容與實踐知識,利用不同類型的活動形式來改善該項目的趣味性。在完成項目教學活動后,教師還要適時規范課堂內各小組的管理與評價,借用相關活動的專業性來改善教學效果。
其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還需將課堂內外高效結合,將部分課堂活動知識延展到課外,不僅有效提升學生對該類活動的興趣,還會增進其對課余時間的利用效率。此外,中學教師還需定期整理課堂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需求與自身教授不足,從而改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
四、 混合學習視域下優化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的有效措施
(一)強化教學行動性
為促進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效果,廣大教師應借用混合學習的契機,適時強化教學的行動性。具體來看,在進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授時,相關教師應及時整合學生意愿,利用調查表或提問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對該項課程學習的實際需求,在充分采納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提升其課堂參與率,全面改進信息技術課堂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需注重該方案與實踐的結合度,利用教學方案的合理性來增強此類教學活動的行動性。
為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執行力度,教師還需將該教學計劃與學生的信息技術掌握水準相融合,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用對應的教學形式,有效增強其學習動力,全面提升該類活動的行動效力。
(二)科學搭建教學活動
在搭建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的過程中,初中教師應科學搭建該類教學活動,適時規劃該教學活動內的每項流程,有效改進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增強項目執行的行動力。具體來看,在進行教學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在學生興趣增加的情況下,教學活動會取得較好效果,不僅教學過程變得更為簡單,其教學結果也變得較為理想,學生也可獲取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
在開展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行動前,初中教師應適時完善教學流程設計,該活動流程要帶有不同程度的靈活性,通過設計階段性任務引導學生不斷完成對應的學習任務,從而提升學生對該類知識的理解。針對項目化教學來說,教師應高效融合課堂內外教學,在課堂中傳授更多的信息技術專業知識,而將該項知識的運用過程放置到課堂外,并利用有效的組織設計來改進學生的信息技術水準,使其挖掘到更為合適的學習資源。例如,某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傳授物聯網單元期間,其明確了該項知識與程序設計的關系,掌握物聯網的基礎性知識,在設計該項教學活動時其找出了合適的程序設計語言與適宜的程序編寫方法,并利用課后的思考與練習來鍛煉學生對該項知識的掌握度,全面提升其對知識鏈接知識的掌握力度。
具體來看,教師在執行物聯網單元的教學任務時,將混合學習與項目化教學實行混合,在實際教學前,為學生設立與物聯網相關的學習目標,通過線上與線下的討論來高效解決該單元中出現的問題,在完成該項目學習目標的同時,改進教學效果。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相關教師可以從情境創設、問題分析、功能目標設計、基礎網絡設置、硬件選擇以及外觀設計,讓學生初步了解方案形成的結構流程。線下課堂中采用一體機板書、石墨文檔等輔助教學,真正體現讓技術為課堂服務。在線下教學結束階段,通過“發言”“傾聽”“探究”“發現”“創新”“合作”六個維度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評價及時有效。課后,在線上平臺內發布難度遞進的練習題、思考題,讓學生實施在線答題與提交,結合線下教學評價結果實現對學生實際學習成效的綜合性評價。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線上發布難度適宜的編程習題,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應練習任務,體現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增加學生間的交流頻率
通過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活動的探究可看出合作期望為影響此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為改進學生間的合作期望,教師在日常授課中需為其增加更多的交流溝通機會,而小組合作法則較好地展現出該類教學活動的期望。
具體來看,在教授信息技術課程的過程中,若教師采用項目化教學將該教材內容切割成多個部分,會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入,教師應依照其此前的課程設計流程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一般來講,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時,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會對相關知識,如編程、程序設計等產生對應性看法。在小組合作期間,學生應借用教師設計的問題來主動探究課堂內的信息技術知識,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向他人闡述自身看法,即改進表達能力與邏輯判斷能力,還學習到了本組其他人的看法與觀點,適時增強了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水平。
(四)明確課堂位置
在新課程改革快速發展的當下,教師的教學形式需出現較大變化,基于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性、新穎性,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應主動更新教學形式,利用全新的教學方案,如項目化教學來增強信息技術的教授效果,改進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一般來講,在新型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及時明確自身與學生的課堂位置,即學生由此前的聽課者轉化為課堂主體,對課堂內的知識點進行主動探究;而教師則由此前的主講者轉變成課堂的引導者、輔助者,借用其對學生的適宜引導來改善其信息技術的接受水平,從而全面提升其學習能力。例如,某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時,采用了項目化教學的新形式,將學生放置到課堂的主體地位,對各項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進行了適時引導,在保障其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使其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廣大教師應科學設置教學計劃,借用教學方案的完善來增強項目化教學的行動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需將信息技術課程劃分成多個項目,并利用各個項目的聯系來增進學生對該項知識的理解,提升其信息技術素養。
參考文獻:
[1]梅學立.項目化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6):55-56.
[2]錢士舜.例談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優化[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22):43-44.
作者簡介:
洪慧,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