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仁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北灘中學,甘肅 靖遠 730600)
筆者所在的農村地區(qū)小學,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普遍較差,特別是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對基礎的知識和閱讀的能力進行額外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的語文成績和閱讀能力達到應有的水平。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我們開始尋找能夠使學生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的方法,在經過相關的研究之后,我們選擇了經典誦讀校本課程,作為嘗試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突破口。
經典誦讀是語文課堂必要的補充形式,特別是小學階段安排學生對國學經典進行誦讀,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古代詩詞中的美感與境界,也可以讓學生在無形當中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再通過識字量的日積月累,由量變引起質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閱讀的能力,構建起學生語文知識的體系。另外,在老師引導學生誦讀的同時,學生常常會自己聯(lián)想并產生感悟,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被動式知識建構,而這種知識建構并不是建立在無意義的文字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具有文化精練內涵的國學經典之上,就可以產生對語文知識的有效學習。
在國學經典中具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實踐之后而總結形成的,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必然會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進而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性格。比如,當學生誦讀王昌齡的《從軍行》時,就會不自覺地感受到戰(zhàn)士在邊關不懼犧牲、抵抗侵略的精神,特別是在無數次交戰(zhàn)當中,雖然鎧甲已經被磨破,但依然沒有泯滅雄心壯志,不打敗來犯之敵決不回家,在這樣一種精神的感召下,已經在無形當中讓學生在誦讀之余,產生了道德情感上的共鳴,在誦讀的過程中陶冶了道德情操,塑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民族性格。
經典誦讀重在內容上的經典,以經典帶動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與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日復一日地堅持將經典誦讀始終保持下去,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讓學生通過不間斷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堅持,通過學會克服困難,不斷磨煉意志來完善自己,并最終培養(yǎng)出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誦讀并不僅僅是將國學經典念出來,在誦讀之前,必須對所要誦讀的經典進行充分的了解,而要充分了解,必須要經過認真的準備和仔細的思考,才能了解所誦讀經典中的典故含義和意義,這樣循環(huán)往復,對提高學生的意志力和專注力都大有裨益。
當前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是對于誦讀的態(tài)度不端正,表現(xiàn)在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認識不到位,認為經典誦讀很枯燥很乏味。很多家長也表示,雖然支持學校開設經典誦讀課,但并不認為經典誦讀的重要性很高,也很少關心幫助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學生只能夠在學校安排的有限時間內進行誦讀,而在學校之外的家庭等環(huán)境中,往往缺少經典誦讀的氛圍,家長往往更加關注的是,能否從經典誦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忽視經典誦讀所帶來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提高。一旦學生在經典閱讀之后,并不能顯著地提高語文成績,家長就會從支持鼓勵學生進行經典誦讀,轉變?yōu)楹ε聦W生耽誤精力,浪費時間,從而拒絕經典誦讀。
教師在進行經典誦讀的時候,也存在著更看重經典誦讀的知識記憶功能,所以在經典閱讀的選取上,往往選擇教材當中的詩詞文章,造成了學生興趣的下降。另外,教師在誦讀方法上,要么是先講解句意,再讓學生誦讀,要么是先讓學生誦讀,將不會的地方進行標記,再由教師進行統(tǒng)一講解,這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師上課所用的方法相類似,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很難發(fā)揮主動參與性,而不是由學生主動學習,教師進行解答或引導,幫助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給予指導,這樣的誦讀自然效果就不好,導致經典閱讀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目前經典誦讀的開展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學生誦讀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老師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也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主體引導作用,扮演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角色。尤其在示范誦讀教學當中,因為感情不充沛,對內容把握不恰當,環(huán)境渲染不到位,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樂趣,體會到誦讀所帶來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沒有給學生留下更多誦讀的時間,在課堂以外誦讀的時間也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活動所擠占,很難保證有足夠誦讀的時間和持續(xù)性的誦讀活動。另外家長也希望教師能夠將學生誦讀的時間用于知識點的練習,以及作業(yè)等等方面,這些不利的情況都造成了目前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實施的整體效果不盡如人意。
經典誦讀不僅需要教育行政機構的大力倡導,更需要有關部門通過下發(fā)資料,組織專業(yè)人員,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qū),在街道的明顯處進行宣傳和普及,通過在大眾媒體,及電視廣播等平臺的廣泛宣傳,提高整個社會對經典誦讀的認識,擴大經典誦讀的社會影響,轉變教師學生家長對經典誦讀的固有觀念,從而形成鼓勵誦讀、熱愛誦讀、崇尚誦讀的良好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在學校中應當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校園誦讀氛圍,充分利用學校文化宣傳陣地,如黑板報、宣傳版、電子屏等等顯著位置,積極宣傳經典誦讀的內容,體現(xiàn)出國學經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通過校園文化布置,沉浸在經典文化當中,在不經意當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盡量采用豐富的誦讀形式,以調動學生誦讀經典的積極性。比如,可以在學校分為上午、下午、晚上進行不同內容的誦讀活動,也可以開展不同學段學生誦讀比賽,或者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誦讀競賽。學校每一學期可以舉行一次校際誦讀比賽,可以由師生共同參與,由男生和女生一起誦讀,或者按照誦讀內容,可以進行“飛花令”等具有娛樂性質的誦讀游戲,還可以由學校成立讀書角、圖書超市等等,鼓勵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舉措,在每一年的特定時間舉辦讀書節(jié)等等,都可以有效促進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增強經典誦讀課程的時效性。
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經典誦讀的效果,所以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經典誦讀能否實現(xiàn)最優(yōu)化效果的關鍵因素。尤其是農村學校,經典閱讀和語文學習起步都較晚,教師也缺乏這一方面的專業(yè)指導和專業(yè)素養(yǎng),所以應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業(yè)的培訓,為教師提供各種專業(yè)領域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也要訓練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掌握經典誦讀的理念,從而實現(xiàn)教師指導經典誦讀的目標。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朗誦有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深刻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美感,從傳統(tǒng)文化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懂得愛國、愛家和愛社會,讓這些傳統(tǒng)美德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心靈中。經典誦讀不僅能夠豐富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而且還能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讓小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擁有民族自豪感,讓小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有著更全面的認知和深刻的理解,為中華美德的傳承和弘揚提供廣闊的空間。在農村開展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需要結合當地文化實際開展相關研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提高教學效果。
附 注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農村小學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探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14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鳳仁,1985年生,甘肅靖遠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