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北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學 江西南昌 330038)
高中班主任的教學管理質量如何,直接會影響整個班級的班風文明建設,進而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班級管理者,要明確自身擔負的教育管理職責,要將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要求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引入班級教學管理中,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基。
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級教學管理中,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體,要充分重視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在日常教學管理中,除了要加強對每一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外,還需要加強對其心理特點的關注。教學管理活動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將因材施教貫穿教學的始終,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有展示自身才華,以及個性化發展和不斷進步的機會。班主任是班級教學管理的主要負責人,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比較充分,班主任所運用的教學管理措施,會對班級整體環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只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高中教學管理中,才可以在以人為本理念的引導下,開展有助于個體成長和發展的多元化、科學化的措施,真正為每一位學生的高質量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基,并提高高中班級管理的質量。
以往的高中教學管理中,班主任通常比較關注學校和集體的價值,沒有關注學生的個人價值。高中生即將面臨著高考,學生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直接會對其未來的發展造成影響。現階段,很多班主任為了提高班級的升學率,將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放于教學管理的首要目標,也要求學生將其放于自己高中生活的中心[1]。在此種教學管理背景下,班主任向學生布置任務之時,并不會去考慮學生是怎樣的心理,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在忽視學生個人價值的管理背景下,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個人成長,還會讓學生自身的負能量不斷增多。
高中班主任在教學管理中,要明確對學生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并不是將其培養成為統一的人才。目前部分班主任的教學管理,比較關注學生們的共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體的潛能無法得到挖掘和發揮。此種片面性的管理背景下,會讓教學管理工作出現越來越大的漏洞。
高中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他們管理的難度有了明顯增大,這就要求班主任順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對其實施心理道德教育。但實際教學管理中,很多老師并沒有重視這一點,使得教學管理與現代教育原則背道而馳,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班主任教學管理的過程中,要想落實以人為本理念,需要班主任加強對學生人體價值的關注,將學校價值與學生個人價值結合起來。具體而言,班主任要注重對每一位學生潛能的挖掘,并對其精神和心理需求進行關注,并將學生個人與學校、社會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此大環境下發揮自身的個體價值。同時,在對學生個人評價的過程中,要從成績評價中走出來,在深挖學生優點的同時,對學生實施客觀性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非常客觀的看待自我,并主動加入發揮和發展自身個性的道路中[2]。
以人為本理念在高中班主任教學管理中的運用,班主任要注重對人性化管理制度的制定,以此來為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奠基。針對傳統教學管理中,師生關系不平等,師生之間出現的一系列隔閡問題,班主任要做好相應的研究、彌補工作,對人性化管理制度進行不斷的健全,讓制度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學習、認知和心理特征,讓學生主動遵循管理制度,并在實踐中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在這樣越來越人性化的制度之下,能形成良好的班風,讓學生更加認可自己的班集體,并對班集體產生歸屬感,提升其集體意識,這將能為班集體的健康發展和學生的自主發展奠基。比如班級中一部分學生是急性子,還有一部分學生是慢性子,如果制定統一的目標,那么必然會出現一部分學生無法達成目標的情況,會影響他們個性的發展。因此,針對急性子的學生,其目標制定為“主動傾聽和思考”,針對慢性子的學生,其目標制定為“主動表達和競爭”,以便于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夠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
以人為本理念在高中班主任教學管理中的運用,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得全面性的發展。因此,這就要求班主任從傳統的教學管理思路中走出來,除了要關注學生成績提升、學習能力提升情況外,更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和道德教育,促使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讓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的發展。比如在進入高中生活后,有部分學生由于之前沒有住校的經歷,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會有一種不適應,從而產生了負面情緒。針對此,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到這部分學生的心理,要利用心理教育,幫助其消除負面情緒,并引導他們找到獨立學習和生活的方法,主動參與到班集體和鍛煉中。另外,有些學生存在道德缺失的問題,如誠信、自私自利等,班主任要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對其進行科學引導。通過開展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管理活動,能提高班主任教學管理的質量。
以人為本理念在高中班主任教學管理中的運用,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尊重,成為班集體的重要一員,并在感受集體溫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獲得越來越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