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高度重視,黨和政府也提出多項措施,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重要方面,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不僅會直接影響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還關系到高校的健康發展。本文重點探析了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就業能力;提升對策。
一、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劇增。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今年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面對后疫情時代新的形勢,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也在增長,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也可以改變畢業生們的家庭命運。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
(一)學生自身方面
1、就業觀念
疫情使原本穩定的社會狀態被打破,不僅企業經營受創,大中企業發展受阻,小微企業朝不保夕,導致更多畢業生們加入進入體制內,追求“鐵飯碗”,考研究生、考公務員、考教師編制的畢業生們越來越多,一部分畢業生們覺得進入體制內才是就業舒適圈。有些家長覺得家里經濟條件也不差,不需要孩子通過工作來改變家庭經濟狀況,孩子暫時不想找工作,想玩一玩或者想考公務員和教師編制應該支持,這樣的就業觀念也造成了一定“慢就業”的數量,所以引導學生及家長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是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一個重點,也是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2、打鐵還需自身硬
大學生能否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決定因素是學生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有一部分畢業生們總是感慨“找工作不難,但是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好難”,同時企業也發出了"找一個適合的畢業生好難"的感慨。當前,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導致專業知識不扎實,專業實踐水平較低、動手能力較差等等。畢業生們由于專業知識的缺乏和職業技能的短板,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多次的求職失敗的又帶給學生巨大的失落感,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造成了畢業生們“慢就業”、“不就業”的心理。
(二)學校層面以及社會層面
1、部分院校專業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方式滯后
部分學校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增加專業,導致師資跟不上,人才培養與社會脫軌等。
2、就業服務工作精準性不強
一是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精準性、針對性不強,對學生個體、就業偏好、職業規劃等缺乏深入了解;二是就業服務方式單一、大數據應用意識不強,缺乏分類指導,沒有較好的結合學生的就業傾向進行精準推送。
3、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
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主要表現在:用人單位對基礎實踐能力的要求高于大學生難以達到的差異;用人單位對知識拓展能力要求較高;用人單位對創新能力要求與大學生較為缺乏之間的差異。
三、后疫情時代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對策研究
(一)大學生需要修煉“內功”,提升就業能力
大學生們要刻苦學習,扎實專業課知識,堅定信心,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把握提升就業能力的機會。利用寒暑假時間入企實習,提升技能素養,提前適應社會。
(二)拓寬就業渠道,利用大數據平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2019年,已確定單位者的求職渠道被選用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1)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發布的需求信息占47.4%;(2)網絡招聘信息占20.1%;(3)從企業得到的招聘廣告占10.9%;(4)朋友或熟人介紹的信息占6.6%;(5)父母、親戚介紹的信息占6.3%;(6)實習單位提供的信息占2.5%;其他4類的占比合計為6.2%。可見,學校、網絡招聘、親朋好友是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渠道,占比合計達到80.4%。因此通過QQ群、微信群、學院網站等及時發布就業招聘會信息,組織未就業畢業生積極參加校園招聘會,拓寬就業渠道,特別是疫情常態化下,拓寬網絡招聘平臺對畢業生求職起著重要作用。
(三)做好就業幫扶工作,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對于就業困難的學生,采取就業幫扶一對一。首先了解就業困難學生的實際想法,對就業困難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情緒理解;其次根據學生的需求,可以適當向企業推薦學生就業。及時了解畢業生參加招聘會及簽約狀況,對就業困難學生進行針對性就業指導,加強其就業能力培養。對于考公考研考事業編制未成功的這類群體,鼓勵他們去基層,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
(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當前,我國的生涯規劃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專家講座等形式進行,學生被動接受,在了解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后依然不能科學有效地進行自身的規劃。為此,通過團體訓練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經驗,變被動規劃為主動規劃。比如開展《職來職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等職業技能大賽,能夠有效的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五)鼓勵入企實習,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學校應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拓展就業市場,幫助學生尋找實習機會,提供實習平臺。組織安排學生入企實習,讓學生提前了解專業前景和復雜的就業工作環境,提前適應社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調整就業期望,提升就業專業技能和心理能力素養。
(六)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講座。
主要包括開好就業指導課,發揮就業指導課在就業擇業創業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抓住企業來校招聘的機會,邀請董事長、總經理、技術總監和校友為學生作講座;做好日常畢業生就業動員大會,提高畢業生就業意識。
參考文獻:
[1]楊強,新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索,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7),213-213.
[2]周勤勤,新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索,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140-141.
[3]岳昌君,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6),4-8.
[4]王久梅,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探析,教育與職業,2013(20),72-73。
作者簡介:劉治秀,漢族,女,1989.5,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大學生就業指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