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華
摘 要:面對當下的新形勢,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國家修訂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的發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必將有利于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德育的績效。
關鍵詞:德育 高中思想政治課 新課程改革 啟示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期,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責任。但是,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著德育低效的問題。隨著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頒布,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涌現,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德育低效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我認為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政治課思想道德教育有如下幾點啟示:
一、要具有時代感,堅持時效性。
德育是時代精神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為當代的政治經濟服務,并反映時代的要求。德育最大的功能也在于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因此,德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新課程要求我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把握時代特征的統一。要體現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時代特征,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力量。
目前,我國已進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人們在觀念、人生價值取向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高中政治課應適應形勢的變化,將傳統的德育觀念和新的德育觀念結合起。既要重視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思想,也要吸納時代發展帶來的新的觀念;既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牢固樹立心中有國家、集體、他人的意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崇高理想,也要努力培育學生的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精神、法制觀念等,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實現德育與時代的統一,增強德育工作的時代感。
同時,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遞速度加快。當代中學生知識面較廣、思想開放度高、思維活躍,對新事物特別感興趣,且易于接受。這就要求政治教學內容要有時效性,盡可能運用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最新材料、熱點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時政現象,明確辨明是非曲直的標準,在解決問題的進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
二、堅持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的德性充分地、生動活躍的發展,而不是讓教師或其他什么人的德性得到發展。德育的主體是學生,而我們常常錯位,將教師自己當作是德育的主體。傳統的政治課教學強調德育知識的傳授,教師在臺上滔滔地講,學生在臺下默默地聽。教師一個人在臺上唱“獨角戲”,告訴被教育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應該,什么不應該,把學生只當作知識的儲存器。這種作法的弊端在于:抹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影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
新課程標準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強調學生自身道德、情感和行為的學習,明確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當作有生命、有理想、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發展的人。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能包辦一切,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統一。教師要采取說理、疏導、激勵等措施對學生進行教育,采取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和形式吸引學生,充分發揮“導”的作用;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德育主體意識,變強制為誘導,因勢利導;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道德辨析力、判斷力、選擇力。
三、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注重社會實踐。
“本課程關注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課程標準在德育問題上,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實踐的觀點。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德育不是封閉的、簡單的說教,而是開放的、真實的。事實上道德產生于交往,倘若一個學生沒有時間去和多彩的歷史文化交往,沒有時間去和身邊的同學、朋友交往,沒有時間同社會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獲得由這種交往所發生的心靈體驗。沒有交往,沒有體驗,一個人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樣也就不可能懂得生活的意義。可以說參與社會實踐,是道德理念內化為學生自身品質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應成為實踐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進行實踐教育、養成教育,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四、堅持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走生活化的道路。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往往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入手,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激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培養正確的道德行為,整堂課的教學都是一種由外向內、自上而下的一種灌輸。學生認為,課就是課,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兩碼事,只要記住老師所講的能應付考試就行了。這樣就降低了德育的效用。
“本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思想政治新課程以生活為基礎,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堅持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突破了“思想政治課”的表面概念,使德育成為了一種綜合實踐活動。
新時期高中政治課教學要以高中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課前,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記錄,使“思想政治”課上所要討論的問題來源于學生;課上,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或他人親身經歷的事情、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想;課后,讓學生在講演、討論、模仿等活動中深化知識,有關道德信念通過生活深深地鐫刻在他們心中。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地點沖出了課堂、走向了社會,時間也不再局限于45分鐘,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在生活的不經意間,學生就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參考文獻:
〔1〕馬倩.《加強和體現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的思考》.甘肅教育,2019.
〔1〕羅敏逸.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德育問題研究》.內蒙古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