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興
摘 要: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課程是高職院校機電設備維修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本文主要就該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分析,對開設該專業的高等院校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機電設維修;教學改革;虛擬仿真
一、背景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職業教育已越來越受到學生、家長們的認同,對莘莘學子而言以后選擇職業教育賽道來研學或就業都無疑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徑。職業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大基地”企業的專業人才需求缺口也很大,特別是對于機電設備與維修方面的技術型人才。然而,目前大多數的高等職業院校所培養的機電設備維修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薄弱、實踐維修的動手能力也遠遠達不到企業對該類人員的要求。這與學校及教師在開展相關課程時的教學是密切相關的。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從教材方面
目前的《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教材內容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包括機械裝拆、零件修復技術、故障監測診斷技術、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液壓系統故障診斷維修、電氣系統故障診斷與維修等,但所闡述的這些知識比較淺顯,沒有也無法較深入的針對某個維修模塊知識作完整、詳細的介紹。且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術更新加快,大部分的專業教材所講的是昨天的技術方法和技能,既不滿足企業的需要,也不便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對該教材的學習及教師教學的開展。
2、從學生方面
對于大部分學生,該課程知識點學起來特別困難、不易理解,學習主動性差,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無論是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課程的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都興趣不高,以至于缺乏足夠的企業中該職業崗位必備的基礎知識及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很難適應機電設備維修行業的快速發展。
3、從教師方面
首先,“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仍然是大部分教師上該門課程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這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被動學習,其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其次,教師在《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課程的教學中重、難點很難把握好,教學課時量往往不夠,理論課上完后,留給實踐課的時間非常的少,而且實踐課的教學開展非常困難,教學效果及效率低下[1]。
三、原因分析
首先《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都非常強的綜合性專業課程,教材主編人員一般都是高等職業院校的專任教師,該課程所需開展的實踐操作范圍非常廣,教材編著人員無法逐一深入進行展開介紹,而且機電設備維修技術日新月異,每個學校的實際師資及設備差異性較大,編寫教材的教師對企業新需求及開展該課程的院校情況了解難以全面。
其次,高職院校的生源差異性較大,有實踐能力強、理論知識薄弱的中職生;有實踐能力弱、理論知識較強的高中生;還有退役士兵及企業農民工等。大部分的學生對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相關知識未曾耳聞,也沒有任何的基礎,其理解和實踐能力都很弱;該課程本身的知識結構特點及教師的教學方式均易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缺乏教師及家長的思政教育,多數學生在進行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實踐中過程中怕臟、怕累、不能吃苦耐勞的、學習的自律性及自主分析探究的能力薄弱[2]。
最后,《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課程的實踐操作包括的機電設備類型較多、復雜性較高,進行相應課程教學的老師不光要具備豐富的機電設備相關理論知識,而且還需有相當長的企業設備維修實踐工作經驗才能達到良好教學的目標。高等院校要開展該課程的實踐操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該課程中的數控機床的零件裝配為例,其中的配合件有很多都是緊配合,整個拆裝持續時間會較長,在規定學時內基本上無法完成相應要求的實訓內容。軸承、卡簧、絲杠傳動機構等存在較多的易損件,每學期學生都需要進行裝拆實訓,以至于不少零件丟失所破損,為了保證實訓設備的裝配完整性及課連續的使用,需定期采購及重裝設備,無形中又會增加許多的實訓維護成本。[3]即使不考慮這些,由于數控機床本身結構復雜,零件繁多,學生在進行數控機床的拆卸和安裝過程中許多機械零件較重,極易引發安全事故。另外,部分資金不足的院校無法配置多臺全新數控機床供學生去拆裝、維修,往往是使用一臺暫時閑置或者是有故障無法修復的數控機床作為學生進行拆裝的實訓設備,學生也就只能分成多個小組逐一開展實訓或者是根據機床結構分區域進行訓練,導致訓練時間不充足,知識、能力不全面等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認真、嚴謹、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四、結束語
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對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剖析,主要還是為了更有方向性及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林素敏,朱亮亮,劉方. 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課程教學改革與實施[J]. 山東工業技術,2018(6):2.
[2]顧秀梅. 中職簡單機電設備拆裝與維修項目教學改革[J]. 南方農機,2018,49(8):1.
[3]鄧岐杏,全鴻偉,DENG,等. 可視化仿真技術在"機床拆裝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 裝備制造技術,20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