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敏,冶成福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西寧810016)
師范生教育實踐理論上應當包括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四個方面[1]。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作為師范生教育實踐課程,按照青海師范大學服務青藏高原基礎教育的辦學定位進行總體設計,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教師的師德師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民族復興的理想與責任”融入頂崗支教實習課程中,將師范生教育實習與服務農牧區基礎教育相結合,將實踐能力提升與道德素質提升相統一,將職業精神與職業體驗相結合。本課程既是課程思政的載體,又是課程思政本身,是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在課程實施的13年中,先后有13 984名師范生和386名駐縣教師在37個縣市、近400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進行頂崗支教實習,置換培訓教師3 860人,有效提升了師范生的職業素養及從教能力,極大促進了青海省基礎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
頂崗支教實習是在農牧區基礎教育師資短缺的情況下,師范院校將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和頂崗支教結合起來,一方面進行教育實習,提高師范生執教能力,一方面進行支教,幫助基礎教育解決師資短缺問題,是實現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體現社會主義制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因此該課程的實施就是進行思政教育。張淑敏等以為[2]:青海全省及玉樹藏族自治州、西寧市湟中區、海東市化隆縣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都有教師缺編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青海師范大學于2009年根據青海省教育廳、財政廳《關于開展本科師范生“頂崗支教實習”工作的通知》(青教[2009]3號)實施師范生頂崗支教實習。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給省人大常委會呈送的《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報送全省“兩基”攻堅工作情況審議意見辦理情況的函》(2010年1月7日)中寫道:“通過啟動實施省內應屆師范畢業生到農村牧區‘頂崗支教實習計劃’補充(教師)。”師范生頂崗支教實習充分體現“支教”職能。陳巍在《中國教育網》(2009年7月8日)報道:“首批960名本、專科師范生‘頂崗支教實習’全部安排在黃南州澤庫縣,海南州同德縣,果洛州甘德縣、達日縣、班瑪縣,玉樹州囊謙縣、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這些縣是青海省經濟發展滯后、基礎教育底子最薄、師資短缺最嚴重的地方。青海師范大學師范生頂崗支教實習,擔起了支教幫扶的擔子。
頂崗支教實習課程作為一個非思政課程,飽含思政元素,是融入思政教育、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教育部特別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實踐全過程,將教育實踐貫穿教師培養全過程。”楊艷茹等認為[1]:深化教育實踐主要是著重師范生理想信念職業體驗。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生理想信念體驗、釋放和傳遞的實踐形式。構建育人為本的師范生理想信念教育課程體系,“是在國家和學校有關部門的統一領導下,以直接體現理想信念內容的‘師范生思政課’為核心,以間接體現理想信念的‘師范生課程思政’為主干,以突出理想信念體驗的‘教育實踐’為實訓和檢驗方式的課程統一體”。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被評為國家級課程思政師范課程,兼有雙重身份,既是“師范生課程思政”,又是理想信念體驗的實訓和檢驗方式。冶成福等認為[3]:在青海師范大學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育人環境及教育內容拓展的創新實踐影響下,師范生的立德樹人品質有了極大提升,其也體現在了頂崗支教實習工作中。如師范生在所建構的400多所實習基地實施頂崗支教實習工作中,除實施不同課程的教學外,更承擔起了育人工作及職責。他們遵循學校頂崗支教實習要求,踐行著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目標,與基地學校教師一起,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積極奉獻著。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6]:教育學類專業課程(教育理論、教育技能、教育實踐)。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理想,培育愛國守法、規范從教的職業操守,培養學生傳道情懷、授業底蘊、解惑能力,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綱要》同時指出:專業實驗實踐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社會實踐類課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按照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精神,通過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多元立體的課程思政資源;淬火育情,熔鑄扎根高原、甘守清貧、樂于奉獻的“四有”師魂,以培養扎根青藏高原的“四有”好老師為總目標,重點在“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強化教育體驗”四個方面進行建設。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以愛黨愛國愛人民、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為核心,以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為載體,以理想信念、師魂師德為關鍵,以提高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為重點設計教學內容。
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知識目標是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熟悉“四有”好老師標準,了解國家對中小學教師的思政要求;理解頂崗支教實習內涵和師德信念、心理適應、工作禮儀等;重點掌握課堂教學中的備課、說課、上課、作業設計等的要求,教育實證研究的過程與方法等。能力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生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能夠在高海拔民族地區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掌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育的技能,擁有管理班級的溝通、協調和領導能力,并能做好自身的教師職業發展規劃。價值目標是通過本課程學習,師范生的教師素養明顯提高;立足中小幼學校,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熟悉民族文化、適應高原環境、追求卓越水平的卓越教師。
《教師教育振興計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7]“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殷切希望和要求為教師師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和重點內容。加強師德養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統領教師成長發展,細化落實到教師教育課程,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本課程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八個統一”的精神,創建教學育人新機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堅持理論引導與職業體驗相結合,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在線和駐縣相結合,引導師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統籌推進教學育人。
本課程按照頂崗支教實習的特點和立德樹人要求,以自己編寫的教材《師范生頂崗支教實習教程》為藍本,實習出發前,進行教師專業技能集中培訓;實習過程中,進行教師專業技能面對面診斷和輔導;實習結束后,進行教學反思和課程總結,在不同階段融入不同的思政教育,充分利用頂崗支教實習的全員參與、全過程鍛煉、全方位指導的有利條件,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進行的各環節,實現“缺氧不缺精神”的教學。
汪敏等認為[4]:“對于技能類和實踐類課程,要求學生轉換角色、真切地體驗教學,促進個體思想的內化,引導學生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并且,教師要適宜地指導師范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實際進行活動中體驗師德的具體內涵,形成自己的師德觀。”在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教學實施中,第一是積極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從最新國家時政要點、社會時事熱點等內容中精選與教學相關的教育素材。立足本地區紅色資源、挖掘身邊的典型事跡和案例等課程思政資源,主要挖掘與青海關系密切的“兩彈一星”精神、玉樹抗震救災精神、新青海精神等紅色資源。青海師范大學在海北州青海原子城遺址、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果洛州班瑪縣紅軍溝革命遺址、循化西路紅軍革命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政育人基地建設頂崗支教實習基地,使師范生在頂崗支教實習的過程中親臨發生革命故事、愛國主義故事的現場感受、接受教育。課程講授中以師德楷模張桂梅和優秀無手教師馬福興等先進典型為案例進行師德教育,以扎根高原,默默奉獻在高原基礎教育的校友故事為案例進行教育情懷教育。第二是完善課程思政內容,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課程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貫穿于課程實施全過程,將師德培養滲透在頂崗支教實習的國家政策學習、新時代師范生培養理念、頂崗支教的領導和組織、頂崗支教實習前的準備、課堂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實證研究、頂崗支教實習的評價與總結、頂崗支教實習生的職業與生涯規劃等內容中,實現從思政引領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的教學內容設計與安排。實施師德教育和職業精神體驗相結合。在編寫的教材《頂崗支教實習教程》和教輔《師范生實習實踐課程資源》(歷史與社會活動篇、體音美篇活動篇和數學)中選用大量的思政案例。第三是改進課程思政教學,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按照“以學生為本,突出實踐”的思想,在教學方法上突出時代性、先進性,線上線下結合,全程信息化管理。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所有頂崗支教實習生進行線上指導。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用線上方式給全體實習生進行了《黨的教育方針指引教師教育發展》的黨課講授。做到基于現實、基于課堂的“三個結合”教學。一是頂崗、支教、實習結合;二是師德體驗、教學體驗、管理及教研體驗相結合;三是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
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實施政府、社會、高校、中小學、家庭“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模式,職前與職后貫通、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融合、課程內和課程外思政內容互補。在課程管理理念上,施行學校統籌設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為指導,建設教材和選配指導教師,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建設管理辦法,實現“課程思政”教育過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在改革舉措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的要求,把實踐教學的主陣地放在青海的廣袤大地上,協調各方教育力量,加大人財物的投入,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課堂講授、教學研討、考核評價等各環節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重點在備課、說課、上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實習總結等方式,由駐縣指導教師、學科教學專業導師和中小學實習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強化學生對教師工作的認知,實現知識目標;通過班級管理實踐、教育科研工作等,完成技能目標;通過到各個高海拔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頂崗支教實習,做到提升教育水平、適應高原環境能力,傳承紅色基因,實現素質目標。
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的實施中,制定了《頂崗支教實習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課程思政教學考核評價方式注重頂崗支教實習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更新頂崗支教實習師德考核,加重過程考核評價;改變單一的考評方式,倡導多元的頂崗支教實習,增加思政元素觀測點考評;讓頂崗支教實習生參與考評,增強考核評價環節的開放性和思政性。“發揮課程思政教育評價指揮棒作用,必須掌握學生的價值觀現狀、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問題,有效結合和全面把握理性維度與實踐維度兩個維度的評價內容,全員、全過程、全要素以及更長時段、更加全面地評價課程思政的有效性,進而改進課程思政的課程設計。”[5]
《教師教育振興計劃(2018-2022年)》明確要求“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養未來卓越教師。”我們在教育實習(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建設者進行了系列改革,推進了系列創新:首先是理念創新。本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學生以“準教師”身份介入、三導師指導、“五位一體”協同育人等特色做法和亮點。課程思政的實施體現“做中學、做中思”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德育教育資源,發掘地方紅色基因和高原情懷,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服務高原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合格人才。把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學實踐,師范生全員參與中小學育人的全過程。其次是形式創新。緊扣新師范教育對師范生素質要求,從崗前教育、崗中體驗、崗后反思三個環節入手,各環節進行課程思政設計。再次是資源創新。從青海實際出發,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政策方針,深度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結合時代精神,構建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資源;師德師風、教育情懷教育資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教育資源;艱苦奮斗、熱愛家鄉情懷教育資源。滿足本課程思政教育的需要。最后是路徑創新。本課程思政教育從單一的學校教育實施,轉變為“五位一體”高原教育共同體,形成政府、社會、高校、中小學家庭立體的、全方位課程思政合力。政府提供政策、機制保障、資源配置,制定人才培養標準;社會提供優質的德育教育資源;高校實施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師范生全面發展教育;家庭提供個性化、親情化的教育資源。
青海師范大學頂崗支教實習綜合滿意度較高。第三方北京睿新評價報告顯示:受訪普教系統單位對本校頂崗支教實習環節學生課堂教學表現的滿意度達99.09%,用人單位對本校師范生工作表現的滿意度達99.37%。青海師大師范生對學校頂崗支教實習環節的總體滿意度為97.04%,對校內崗前技能培訓環節的滿意度為97.37%,增強了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和教書。
頂崗支教實習成效獲得省委省政府肯定。《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報送全省“兩基”攻堅工作情況審議意見辦理情況的函》中寫道:“通過啟動實施省內應屆師范畢業生到農村牧區‘頂崗支教實習計劃’補充(教師)。”時任青海省常務副省長王予波說:“全省將建立‘頂崗支教實習’長遠機制,形成制度,長期堅持”;頂崗支教實習服務于高原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成效顯著,提升了教師專業水平,推動了師范生培養改革。
教學效果突出,示范效應明顯。近年來,有26名師范生在全國師范生技能競賽中獲獎。2011屆畢業生王洪軍、王芳獲2018年度中國最美教師榮譽稱號,培養的師范生已成為高原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骨干力量;頂崗支教實習社會影響力大,被國家主流媒體廣泛關注,被《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網、央視網等媒體多次專題報道,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頂崗支教實習教學方式改革,完善學分管理,更新信息化管理平臺,推進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落地生根,出版頂崗支教實習教程,建立頂崗支教實習課程的思政資源案例庫。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照新師范開放性要求,搭建教師能力提升平臺,成立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工作室,形成“教研相長”共同體。同時,以本課程團隊為核心輻射和帶動全校頂崗支教實習指導教師的專業發展。
構建長效運行機制。通過建章立制,把思想政治同師范生專業素養統籌結合起來,健全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內容,并完善管理機制,保障頂崗支教實習課程思政建設健康發展,形成高海拔師范生培養的“青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