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美群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文匯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1)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書法、對聯、燈謎、成語等。
那么,在語文課堂里,該如何引入傳統文化呢?在深圳市第7期教育論壇中,聽趙志祥老師上《對聯趣談》一課,妙趣橫生,他用自己的課例引導孩子們學習了傳統文化。那么,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學習傳統文化呢?
在深圳市第7期教育論壇中,安子先生說:教師是以讀書為生的群體。將這句話推而廣之,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讀書為樂,以讀書為生活。但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更應當讓讀書貫穿自己的整個人生。這不僅是一種職業需要,也是一種生活需要,更多的是我們的生命也需要這樣的智慧。我們想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學習傳統文化,自己理應先行。
因此,我們要把被動閱讀的態度轉化為主動閱讀的態度。我們也許離圣賢很遠,但是通過學習與努力,我們可以離他們近些、更近些。我們的工作可以因學習而更有效率,我們的生命可以因學習變得更厚重、更圓滿,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正如《弟子規》所言:有余力,則學文。在知識的浩瀚天地中,我們擁有的往往只是滄海一粟。因此我們真的需要虛心學習,不斷進步。
《弟子規》云: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因此,教師在閱讀的時候就應當有所取舍,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
其次,讀書還要適合自己的年齡。安子先生在報告中指出,不同年齡的人應該讀不同的書籍。如:18歲讀詩歌;28歲讀散文;38歲讀小說;48歲讀雜文;58歲讀小品文;68歲讀戲劇。安子先生的建議值得大家去琢磨、思索。
總之,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優秀書籍。
閱讀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所困惑。因為有很多書籍確實晦澀難懂,比如《易經》《莊子》《論語》等等,有時我們不是不愿意讀,而是確實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況繁重的工作,真的很難讓人靜下心來研究。這就需要借助別人的智慧來提升自己。《詩經》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有選擇性地聽聽專家學者講授傳統文化,從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就能迎刃而解、樂此不疲。
總之,當我們自身有一定的修養以后,在平時的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學習傳統文化。
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傳統文化書籍有很多,如《論語》《大學》《中庸》《禮記》《孟子》《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這些篇目比較適合學生閱讀,因此教師有選擇性地推薦給孩子,會起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孩子們讀原著可能有困難,讀解說本亦可。
傳統文化的書籍不同于學生大部分時間接觸到的白話文,因此讓孩子閱讀傳統文化書籍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不教給孩子一定的閱讀方法,會造成孩子的畏難心理。因此教師做一些閱讀方法的指引,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閱讀一些基本方法,還可以使用結合注釋法和學以致用法等。如在引導學生閱讀《弟子規》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按照書里的要求去做,孩子們就會深味《弟子規》中含義。真正地讓讀書用于生活實踐,孩子們也會覺得快樂無窮。正如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就是學以致用法。
一般的學校都有閱覽室或圖書館,我們要正確引導孩子根據推薦的經典書籍有意識地進行選擇,或是直接為孩子開設傳統文化書籍的書臺,為孩子的閱讀提供便捷,提高閱讀效率。
隨著教材的改版,部編教材增加了一些古詩和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小學生小古文100課》等是很好的補充教材。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不同,或朗讀、或背誦、或默記,各做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里詩歌的別致與美妙。
1.利用學習時機引導閱讀
如在剛開學時,讓學生朗讀《詩經》中的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在教師節時,讓學生朗讀: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如在重陽節時,讓學生朗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利用好學習時機,引導學生閱讀,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依照學習內容古今貫通
如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引用屈原的詩:“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教學《慈母情深》時,引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通過引入古文,讓學生真正做到了古今對話、古今貫通。
如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一冊在綜合性學習《輕扣詩歌的大門》中,出現了四首詩,分別是《詩經·采薇》(節選)、唐詩《春夜喜雨》、宋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元曲《天凈沙·秋》,這四篇就是一個很好的指引教材。
如利用《詩經·采薇》(節選)來激發學生了解閱讀《詩經》的興趣。閱讀《詩經》對孩子們來說有很大的難度,我們可以挑選其中的幾篇讓孩子們一起朗讀,如《碩鼠》《關雎》《蒹葭》等,通過教師的重點引導,學生一定會被《詩經》的優美的音趣、特殊的文體、深刻的內涵所吸引,產生閱讀《詩經》的美好期待。
又如利用《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激發學生對唐詩宋詞元曲的興趣。唐詩宋詞元曲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美麗的奇葩,引導學生感受其中之美會讓他們受益匪淺。季羨林先生也曾在《大樹與小苗的對話》中提到:一個小孩起碼要背200首詩,50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中的75首古詩,再加上小學語文教材里學習的幾十首,孩子們學習到的古詩不過是百余篇,離季先生提的200篇遠遠不夠。《詩經》《論語》讓孩子們來閱讀略顯高深,可能比較適合高年級學生來閱讀,而唐詩宋詞元曲中許多短小精練、朗朗上口的詩則適宜小學階段的每一個孩子。因此,引導學生閱讀唐詩宋詞元曲,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還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閱讀。
(1)以作者為導線
在學習一首詩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作者的生平、相關的故事,以及作者的其他詩。這是語文課堂中比較常見的做法。
如在學習《春夜喜雨》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杜甫的生平、相關的故事,閱讀杜甫的《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等等。
這是一本小說,作者是美國作家勞拉·英格爾斯·懷德。這本小說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的,講述了美國女孩勞拉一家在美國西部草原拓荒的故事。這本小說以活潑生動的語言、細膩的筆觸和曲折的情節,描述了美國西部拓荒者家庭的生活。青少年通過本書的閱讀能學到很多的生活本領,了解自然界的知識,懂得生活的艱辛與快樂。而父母們讀了會知道應該如何培養和教育他們的孩子,使其成為健康向上、勤奮好學、勇敢善良的好孩子。
在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回顧性閱讀以前學過的辛棄疾的一首《清平樂·村居》,然后再引導學生去閱讀辛棄疾其他的詞。
通過閱讀詩人的其他作品,讓學生通過一朵花看到整個花園,如此拋磚引玉,豈不美哉?
(2)以內容為導線
在唐詩宋詞元曲中,有很多詩是歌詠同一種事物的,如寫月的、寫秋的、寫花的等,不同的詩有著不同形式和內容,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詩作。這樣既便于積累,又非常有趣味。
如在學習白樸的《天凈沙·秋》時,我們可以引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張籍的《秋思》、岑參的《逢入京使》等。
(3)以體裁為導線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所屬的體裁分別是唐詩、宋詞、元曲。我們可以以此為導線,激發學生閱讀唐詩、宋詞、元曲的興趣。
如在學習《春夜喜雨》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李白、白居易等詩人的詩;在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蘇軾、李清照等詞人的詞。
如此一來,讓學生從幾首詩里,看到一個廣闊的詩歌海洋。
當然,重點引導不單單局限于綜合性學習中,在每個單元的《日積月累》中也可以進行相機引導。
4.通過各種活動激發興趣
根據小學生年齡小、自覺性不強這一特點,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比賽來激發閱讀興趣。如背誦比賽、有獎知識競賽、寫讀書筆記比賽、習作競賽等。通過活動,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讓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學習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植根于中華兒女的心田。讓我們在閱讀和引導之中,尋求到語文課堂最本真的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