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學生知識面、視野得以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得以有效鍛煉的有效方式。傳統閱讀教學活動實施依賴于教材文本,學生整個閱讀視野相對較為狹窄,缺少對于相同類型文章的思考,而群文閱讀則能有效突破單篇文本閱讀局限,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這不僅能夠優化語文閱讀教學,還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而為了做好群文閱讀教學,本文就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組合選文策略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組合選文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4-104-03
【本文著錄格式】鄭曉霞.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組合選文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34):104-106.
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學生課外閱讀總量需要達到405萬字,提倡在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傳統單篇閱讀明顯無法滿足這一教學要求,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群文閱讀則能有效改善這一問題,讓學生整個閱讀面得以擴大,不僅能夠聚焦于課堂閱讀文本教學,還能有效幫助學生參與到社會、家庭閱讀中。相對于單篇閱讀而言,群文閱讀文本的選擇需要學生用心、合理地選擇,畢竟只有選出好的文本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以及參與度,從而真正讓學生切實獲益與提升自己。為此,本文就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組合選文策略進行了如下探討。
一、以作者為中心的方式組合選文
縱觀眾多閱讀文本,能夠發現不同作者寫出的文本其風格差異較為明顯。閱讀文本是作者真實情感的表達,不同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情感以及寫作風格本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在為學生組合選文的時候,可以從作者角度出發來進行選文,以作者為中心來對其創作的文章進行精心挑選,將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群文閱讀選文,讓學生在相同作者創作文本閱讀中對比分析,以此來更加深化學生對作者的認識,這也是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的關鍵。以《濟南的冬天》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選擇“老舍”先生其他文本來作為群文閱讀組合,如《大名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賞》均可作為本次群文閱讀組合選文,然后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對比分析這些文本中具體的寫作技巧,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探討中更好地把握老舍先生的寫作技巧以及描寫角度,這樣就能有效地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為學生理解教材閱讀文本、作者創作思維提供良好保障。此外,教師還可在拓展的時候將老舍先生創作的《貓》《養花》這兩篇文本作為群文閱讀內容,要求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分析這幾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借此來引導學生總結與歸納老舍先生的行文風范,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不斷擴大學生知識面以及認識,從而有效發揮出群文閱讀對學生核心素養的促進作用。又如,教師在進行范仲淹《岳陽樓記》教學的時候,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感,教師可以將其所創作的《漁家傲·秋思》《江上漁者》《蘇幕遮·懷舊》作為選文來指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以此來深化學生對于《岳陽樓記》的理解和把握,同時豐富了學生認知。
二、以體裁為中心的方式組合選文
以體裁為中心進行群文閱讀組合選文,就是要在選文組合時,為學生挑選出相同體裁的閱讀文本,以此來實現群文閱讀,這樣學生就能在相同體裁閱讀中對這一體裁文本形成較為深刻的認知和理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也能為學生今后閱讀相同體裁的文本打好基礎,是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文章體裁是以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小說、散文與詩歌這六大類型為主。教師在為學生組合選文的時候,可以立足于語文教學大綱來為學生選擇一些難易適中的相同體裁文本,抑或是將古今中外的議論文糅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就能在相同體裁群文閱讀中感知到議論文的豐富性,就能有效為學生群文閱讀活動的展開提供豐富的選文,學生自然能夠在閱讀課堂上更好地了解議論文的豐富性及廣泛性,有效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群文閱讀組合選文的時候,將我國古代、現代較為著名的作家所創作的議論文放在一起展開群文閱讀,像是蘇軾、歐陽修、韓愈、魯迅、錢鐘書、梁啟超等,學生就能在古今中外議論文群文閱讀鑒賞中提高自身審美感悟,還能進一步認識不同作者的文風以及表達方式差異,借此進一步豐富學生閱讀視野,從而有效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為例,教師可以在閱讀期間挑選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作為組合閱讀選文,以此來指導學生了解相同體裁的不同表達,這樣就能有效深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三、以同文為中心的方式組合選文
這里提到的“同文”主要指的是主題相同、題目相同的文章,在語文學習及課外閱讀過程中就能發現,有些文學作品雖然作者不同,但是其題目卻有相似或者相同的情況存在,從內容層面來分析的話,它們的寫作風格、內容和角度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教師在組合選文過程中,即可以以“同文”為中心來進行組合選文,借此來實現不同作者之間的有效對話,而學生則能夠在經典碰撞閱讀中獲得提升。這一種組合選文可謂是“以文解文”的具體表現,其有時候也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畢竟很多經典作品的內在精神與思想也十分契合,特別是相同主題的文本對比閱讀與分析就能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表達情感與思想。例如,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創作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也是“同文”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就這兩部作品進行對比與分析,通過寫作手法、表達情感、創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對比來指導學生獲得良好的感悟。又比如,教師在講授《紫藤蘿瀑布》時,其作為宗璞一篇內涵豐富、借物抒情的優美散文,作者主要是通過描寫紫藤蘿,由物及人,從紫藤蘿的命運聯想到人的命運以及生命的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季羨林先生所創作的《好一朵木槿花》和《丁香結》作為群文閱讀選文,其作為一篇具有悲情色彩的凄美抒情散文,作者在描寫的時候則是借助北大隨園之中的一棵古藤的命運折射出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悲劇。兩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由物及人的表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兩篇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和分析,這樣就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反思生命的價值。學生進行群文閱讀自然不再流于表面,反而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與閱讀,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而言也十分重要。
四、以拓展強化的方式組合選文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組合選文過程中,除要合理選文外,文章的組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其主要目的就是將選擇出來的不同種類文本巧妙地組合在一起,以便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這對于學生感知文本而言十分重要。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組合選文之后,教師可以以拓展強化的方式組合選文,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已經選定的基準上不斷補充與完善,從而有效起到強化效果。例如,現如今有很多閱讀文本都是描寫社會發展的文章,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結合課文中文本類型來組織學生群文閱讀,利用網絡來為學生挑選一些契合時代發展的閱讀作品,抑或是教師也可以立足于學生興趣點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旅游、科技、節假日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群文閱讀參與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在組文的時候還可以在以作者為中心進行組合選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以此來有效點燃學生思維活躍度。另外,教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為學生補充一些其他作者相同類型的文本來組織學生展開交叉性閱讀,就能有效避免群文閱讀文本風格單一的現象,從而真正有效起到拓展與強化的群文閱讀效果。
五、以完善增補的方式組合選文
分析語文教材文本能夠發現,并沒有將所有文本都安排在教材上,也缺少一些不一樣的文本類型,像是家庭教育、自我認知這一方面的閱讀文本就十分少,這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即綜合素質的提升。初中生本就處在青春叛逆期,其自我認知能力還有待提升,若不能及時引導有可能會引發心理障礙,對家庭教育理解度也不足,缺少對家庭教育的正確認知,所以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組合選文的時候,還可以為學生適當補充這一類型的閱讀文本,有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這樣就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升。閱讀文本本就是創作體驗和感悟的書寫,教師可以在群文閱讀組合選文的時候,將《傅雷家書》《名人傳》這一類勵志性的作品作為群文閱讀組合選文,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合理選擇文閱讀組群文方式,這能進一步起到良好的完善與補充群文閱讀教學等作用,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有效提升。但是教師在進行組合選文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目標,結合學生能力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選擇,不能超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然不僅無法取得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還會降低學生閱讀積極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群文閱讀教學則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全新的發展空間,教師需要在課程實踐期間不斷嘗試與探索才能更好地推動語文閱讀活動的順利實施,從而有效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期間,一定要準確把握群文閱讀組合選文方法,同時立足于學生訴求及興趣愛好點來組合選文,這樣才能為學生選擇出極具代表性且符合學生興趣訴求的閱讀文本,以提高學生閱讀自主性以及群文閱讀組合選文合理性,學生在提高自身閱讀量的同時發展自身核心素養,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賢寧.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探究[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
[2] 高芳. 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思考[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
[3] 苗盼盼. 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 教育探索,2019(6).
[4] 郁峰. 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 課外語文,2020(3).
作者簡介:鄭曉霞,女,1981年生,廣東茂名人,本科,初中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