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梅
[摘 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指導方針,高校強化勞動教育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首先闡釋了勞動教育的內涵及其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論述了把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設立系統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專業為抓手提升創造性勞動水平;融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力量形成勞動教育網格化等勞動教育具體實施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12-0006-03
勞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勞動,也正是勞動推動和創造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勞動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在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需要每名中華兒女腳踏實地的勞動來完成,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勞動教育及其作用
馬克思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著重強調勞動必須與教育相結合,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能力,同時又通過勞動使人得到全面的提升。馬克思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看成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有效方法”和“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1]馬克思客觀地揭示了勞動教育的本質,新時代勞動教育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觀的繼承和發展,倡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主義新風尚。
(一)勞動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學生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指出:“勞動不僅是謀生手段也是通向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媒介,也是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2]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由此可見,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和人自身獲得解放和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4]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開展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指明了方向。
(二)勞動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勞動素養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全社會都應該尊重勞動模范、弘揚勞動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5]高校開展教育與勞動相結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誠實守信、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勞動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誠實守信品質的實踐載體。在勞動實踐中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養成腳踏實地、誠實守信的勞動習慣。讓全社會形成誠實做事、誠實做人的良好風尚。
(三)勞動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創造性勞動是指在勞動中具有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的精神,在勞動過程中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最后形成創新性的勞動成果。進入新時代,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需要大量的創新型勞動者,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最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6]大學生通過創造性勞動實踐,培養創新理念,適應當前知識經濟社會和人工智能時代,促使大學生在專業學科探究中、品牌創新設計中,切身體會勞動價值和成就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提倡創新思維,培養創造性勞動能力是新時代個人成長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現狀
毛澤東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大學理工學生要做實驗,文科學生則要參加工農業勞動,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7]2020年3月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重新把勞動教育提上重要地位,重申了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勞動教育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卻往往被忽略和異化。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度不高
把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和滲透有利于勞動教育的充分開展,同時有助于創新和加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但是在真正的實踐教學中勞動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存在被弱化和邊緣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體系上主要側重強調政治觀教育、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等方面,卻忽略了勞動觀教育。這種教育內容體系上的“忽略”,很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處于“空中樓閣”,缺乏實踐的載體支撐。
(二)高校在構建勞動教育課程上沒有形成系統
當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并沒有把勞動教育納入必修的課程中,很多老師在針對勞動教育的理念上重視不夠,在專業課的教學中缺少勞動教育的滲透。沒有專職的勞動課程任課教師,在課程教師培養上缺少勞動課教師的培養。即便有些高校設置勞動教育課程,但是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計劃、沒有規定相應的學分、課時,沒有專門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方式,沒有專門的勞動教育專項經費。在高校科研立項方面在勞動教育的研究方面還有很多的領域沒有開發。
(三)高校勞動教育場所有限,參與勞動的學生人數有限
現在很多高校的管理也日漸社會化,例如,現在高校校園環境的綠化或者整修基本都是專門后勤部門來管理,餐廳也是專門的飲食連鎖店,校園環境衛生由專門的保潔人員來清理,宿舍樓道衛生也是公寓化管理等。高校進行勞動教育的場所十分有限,雖然現在有些高校有設立專門的勞動基地,但是在時間的安排上往往十分有限。現在不少高校也有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扶貧幫教、勤工儉學等,但是這些活動很多是學生自愿報名,名額都是十分有限的,并沒有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四)高校勞動教育沒有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網絡
勞動教育涉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方方面面,家庭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地”。家長不僅要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參與者,還要成為監督員。社會是勞動教育的大課堂,讓每個領域都成為勞動教育的資源,做好“協調員”。但是在現實操作中,很多時候高校勞動教育都是“單打獨斗”,并沒有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網絡。以至于有些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缺少社會實踐鍛煉,在求職就業的時候束手無策,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十分茫然。
三、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基本路徑
(一)把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1.加強高校學生勞動思想觀念的教育,筑牢勞動育人的思想基石。充分借助高校思政這個主渠道,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例如,在“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重點講授勞動對于大學生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形成愛崗敬業的思想道德品質。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突出講授勞動人民在中國近代革命、改革、建設中的發揮的主導作用,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理論體系中突出人民在探索中國革命、改革、建設的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在“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中重點講授勞動創造了人,并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走向高級。在這些課程的講授中必須相應地增加實踐體驗課程才可以取得合格的學分。例如,定期參加志愿者服務行動;參觀思政課示范教育基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扶貧支教活動等。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真正地通過勞動實踐的載體使立德樹人的理念在學生的勞動實踐中得到內化。
2.把勞動教育的開展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學校要把勞動教育作為一項常態化和持久性的工作落實下去,把勞動育人納入育人體系中。要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把勞動教育納入體系中,并在學院、輔導員、大學生每個學年的總體評價中有所體現,并且直接和能否按時畢業掛鉤。將勞動教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新生軍訓、大學生畢業教育等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端正勞動態度,促進生活自理能力、勞動習慣養成訓練和心理抗挫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應當利用勞動教育課程這個主渠道,設立勞動教育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培育正確的勞動觀
1.高校要確實發揮勞動教育課程的主導作用,探索設立勞動教育獨立課程,適當適時適度融入專業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紀律、勞動法、職業道德等內容,著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系統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勞動課程內容的設置要體現時代特征,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采取“慕課、翻轉課堂、微課堂等方式講好勞動教育類課程。學校應當配套建設學生勞動基地,打造“校園后勤勞動課堂”,創建生活技能、綠色節能、餐飲文化、商業經營、青春健康五大系列課程,加強生活勞動技能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勞動,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學會生活、品味生活。有些大學探索開展體驗式勞動教育,整合校園內外資源建立勞動體驗站,鼓勵學生參與校園美化、校舍凈化等活動。
2.學校應該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例如,學校應該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全國先進勞模”宣傳視頻、邀請優秀校友回校開講座,介紹成功創業的經驗交流活動。學校應該定期舉辦各種勞動活動比賽,例如,開展整理宿舍衛生比賽等。引導學生參與創業,舉行創業設計比賽,打造具有勞動教育的特色校園文化。例如西安交通大學舉行的勞動教育主題活動:“勞以樹德”“勞以增智”“勞以強體”“勞以育美”“勞以創新”等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引導教育大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品性,樹立正確的新時代勞動觀。開展“勞動模范班”“文明示范宿舍”等評比活動,弘揚勞動精神。舉辦“奮斗青春最美”“薪火相傳、匠心筑夢”教育活動,加強正能量的引導,打造“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校園文化。設置勞動課必修學分1分,納入社會實踐學分之中。設立勞動獎學金,實行文明校園包干責任制,學校還可以設立學生勤工儉學服務站,例如,在學校設置餐廳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等學生崗。讓勞動確實走進大學生的生活中,使學生養成講勞動、愛勞動的習慣。
(三)以專業技能操作為抓手提升學生勞動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
1.高校應該結合生產實習、實訓等實踐環節,積極探索“智慧勞動”“創造性勞動”等勞動實踐,促進知識學習和專業實踐深度融合。深化“創新創業+專業”實踐,完善“創新創業+勞動教育課程設置”,積極引導高校學生自主科研、創新創業訓練 ,培育學生進取創新精神。定期組織大學生到基層單位實踐,加深對基層工作的熟悉和了解,增強對未來職業的認知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勞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陜西延川縣梁家河成立全國首個大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紅色筑夢”實踐基地。
2.鼓勵大學生參與公益勞動,提升大學生社會服務水平。大學生公益勞動泛指參與公共社區志愿服務、下鄉支教服務、到貧困地區參與脫貧攻堅調研、投身鄉村振興活動等,充分利用大學生所學專業的優勢,在實踐中鍛煉專業技能,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在這次脫貧攻堅戰中涌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學子黃文秀投身家鄉的脫貧攻堅而英勇獻身的事跡等。只有投身豐富而艱辛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使學生具有面對重大疫情和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和奉獻的精神。例如,這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中涌現出了許多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感人的主動作為和奉獻的事跡。
(四)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網絡體系
1.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配合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家庭應該發揮勞動教育“基地”作用。
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鼓勵孩子在學習之余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體會到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培養孩子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家庭教育主要是進行生活教育,通過拖地板、買菜、做飯等家務勞動,讓孩子培養自食其力的生活,也讓孩子體會生活的不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2.社會應該發揮勞動教育大課堂作用,讓每一個領域都成為勞動教育資源,做好“協調員”。例如,協調有關企業、農村合作社等單位,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場所,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和社區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協調一切公益力量為學生搭建多樣化勞動實踐平臺,注重引導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下鄉支教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更重要的是社會主流媒體為主導的大眾媒介應該大力弘揚勞動最光榮理念,崇尚勞動,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宣傳好中國的抗疫故事、講好中國脫貧事跡。充分彰顯無論是快遞小哥、社區工作者還是扶貧干部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光榮的責任與擔當,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參考文獻:
[1]舒志定.人的存在與教育——馬克思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M].學林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季愛民,蔡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下的大學生勞動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3).
[4]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5][6]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
[7]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