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媛婷
摘 要:課程思政可以將價值塑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而實現學生專業知識技能與道德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同步提升,強化了高校課程教育的育人價值。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課程思政存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師評價機制方面的現實實施困境,而造成該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領導層面對課程思政育人價值引領作用的不重視、教師的育人認知缺位與人文積累不足以及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的缺失,所以必須改變高校領導層面以及教師層面對課程思政育人價值的態度,重構教師評價機制,實現高校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課程思政;育人價值;實踐路徑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而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可以實現在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為了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供指導意見,以促進高校人才質量的有效提升。
一、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轉型發展,世界各國不同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交織在一起直接沖擊著高校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樹立,但高校學生群體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容易受到部分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做出錯誤的價值選擇,導致其喪失奮發向上的斗志,或者出現嚴重的功利主義傾向。所以,作為承擔立德樹人重任的各大高校,要尤其關注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且為了實現目標而奮斗,最終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高校需要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發揮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學與育人協同功能。而課程思政就是高校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步達成的較優選擇。高校的專業課程本身具有育人的價值,將思政知識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則可以依托專業課程載體,無形中實現對學生價值的引領,同時達到對學生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目標。因為傳統的課程教學可能導致學生難以在正確的價值觀念下理解、吸收并掌握知識,然后正確應用知識發揮其價值,而課程思政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之外涵蓋正確價值觀念、道德情感選擇等方面,讓學生有感情的掌握所學知識,正確應用所學知識,為社會創造應有的價值,而不是用所學知識危害社會甚至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所以,課程思政可以同步實現學生知識、技能與道德的提升,增加了課程教育本身的育人價值。
二、高校課程思政育人價值實現的困境
受當今社會激烈競爭壓力的影響,高校的課程教學偏重傳授學生快速取得成效的知識或者技能,盡管這種教學方式之下,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都得以實現,但是卻失去了對學生價值塑造的應有關注,使得高校課程難以實現育人價值,而只有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技能提升三者融為一體才是課程育人的應有之意。
(一)教學目標方面
教學目標確定了教學活動的方向,也是學生在完成教學活動后被預期達到的效果,一切的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教學目標具體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知識、技能與價值塑造。目前對高校教師如何在教學目標中確定這三者的比重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現實的結果卻是教學設計中普遍過度關注學生知識的吸收程度與實踐技能的獲得情況,幾乎沒有體現對學生價值塑造目標的應有關注,教學活動的核心僅僅是實現教師向學生知識的傳授,教學目標并不關注學生對知識應用的態度與情感方面。
(二)教學內容方面
當前,國家盡管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問題,也相繼發布與課程思政推廣和施行相關的文件,希望高校重視并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各個高校雖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要求專業課程任課實現全課程育人。不過,各個任課老師短時間內也難以很好消化吸收并有效實現課程思政,又不得不應付學院與學校的要求,出現為了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的現象,實際教學過程中依舊是課程與思政相分離,違背了國家課程思政的育人初心。比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課程教學穿插的情況,講幾次專業課,穿插一次思政課,思政元素與課程教育完全不相關,只是直白的完成學校的思政規定。也有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出現明顯的模仿痕跡,參照部分課程思政師范學校或者專業的教學設計,完全照搬照抄,與本校的教學實際相脫離。
(三)教學方法方面
課程思政與傳統的課程教學最大的不同點在于課程思政還承擔了價值塑造的功能,實現課程的價值引領目標。那么,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也必須與傳統課程教學方法有所差異。課程思政不能強制性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期限內達到要求的情感態度或者價值觀念標準,而是一個持續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但是當前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除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之外,在課時安排、教學形式等方面與傳統課程教學并無明顯的差異,導致學生價值塑造僅僅在有限的上課時間被期待實現,與育人規律不相符合。
(四)教師評價機制方面
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教師是關鍵,而教師的考核機制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課程思政投入與表現。目前各高校對教師的衡量均集中在科研成果、學科競賽以及榮譽獎項等主要方面,科研業績更是決定性的衡量指標,缺乏對教師師德師風、育人成效等育人價值方面的有效衡量。并且,在對教師的評價方式上,重數量輕質量,急功近利而忽視可持續的發展與產出,導致教師迫于升職加薪等壓力,急于求成,心浮氣躁,失去育人應有的耐心。
三、高校課程思政育人價值實現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領導缺乏育人引領觀念
課程思政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學理念,在初始推進過程中必然會遭受困難與阻礙,這也是歷來的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主要的內部原因在于高校的領導層面缺乏對課程思政育人價值的正確認識,直接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意識轉變與行動推進遲緩。課程思政關注的重點是人的價值塑造問題,而這一問題難以短期解決,從領導的角度來看,既然過程漫長難以在任職期間取得可視化的績效,那么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于關注該問題。所以,課程思政本身就缺乏高層重視。
(二)教師育人認知缺位與人文積累不足
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缺乏正確的認識,也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推進進程。部分教師認為,自身的職責就是傳授學生課本知識并掌握專業技能,至于思想層面的價值塑造問題不在自身職責范圍之內;也有部分教師關注自身績效評價方面,認為育人成效難以子啊短期內見效,無益于個人發展,逐漸淡化自身擔負的育人職責。
當然,也有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積極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人文積累不足。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嫻熟地將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念融為一體并有效傳遞給學生,而這對教師的知識應用能力是一項極高的考驗。但是當前高校大部分教師的知識儲備基本集中于專業知識,平時也由于工作繁忙、科研壓力繁重等原因,缺少對哲學、人文科學的充分攝取,知識儲備與能力的限制直接影響了課程思政的開展效果。
(三)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缺失
教學評價機制在教學活動中的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課程思政推進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就是缺乏對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有效評估機制。高校現有的評估機制著重考核教師教學科研業績、課時數量等可量化指標,對于道德要求以及育人價值方面幾乎很少涉及,只要教師不出現教學事故,沒有敗壞師德師風,那就不會影響教師考核。即使有道德方面的考核,更多也是形式化考核,考不考核一個樣,難以對教師產生嚴重的利益影響,那么,教師自然也就不愿意將更多精力落在不見成效或者指標占比不大的方面。
四、高校課程思政育人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
(一)轉變領導與教師觀念
領導層面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發揮課程觀思政的推進過程中的領導作用。領導的價值導向則直接影響著高校教師的教學選擇。在領導觀念轉變之下,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教師教學觀念的引領與轉化,組織開展思政教育意識培養、課程思政經驗介紹等講座或專題學習,促進教師傳統課程教學觀念的革新。
(二)重構教師考核體系
充分調動廣大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積極性,才能有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所以必須重構當前的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在細化教學評分標準時要兼顧專業只是傳授與育人價值實現兩個方面;在教學督導評價中增加思政教育評價指標,具體評價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成效等方面;在學生評價指標方面,增加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傳授、品德行為教育等育人價值方面的評價,實現以評促教。另外,從物質層面對獲得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示范研究項目等榮譽的予以物質獎勵,激發學院、教師推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考核體系的改變也直接有助于教師工作重點的轉變,教師不再只專注于科研業績等考核,在新的考核標準之下,教師可能有更多時間精力提升自我人文素養以更好挖掘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融為內在需要而自我提升能力,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濱,李兵,張志維.課程思政建設的育人價值與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2021,20(02):77-81.
[2]李慧玲,孟亞.課程思政:回歸“鑄魂育人”價值本源[J].理論導刊,2020(10):114-119.
[3]趙巖,周偉.構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4):80-81.
[4]敖祖輝,王瑤.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及其實踐路徑選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03):128-132.
[5]李楠.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與育人路徑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6):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