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團結小學 董明春
1.生活素材積累不足。生活中從來不缺作文素材,但學生在平時缺乏主動觀察、主動思考的意識,導致一自身缺乏生活經驗。很多學生在拿到一個有關生活的題目時,都不知道應該寫什么。比如在寫作《我學會了……》一文時,雖然學生正是學習的最佳年齡,他們每天都在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騎自行車、做飯、輪滑等,可是他們拿著這一題目苦思冥想很久也想不起來當初學習時的情景。這就是學生平時不善于觀察、積累生活素材的體現。
2.文學素材積累不足。現如今智能手機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能安靜地坐下來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小學生自制力不夠,更容易被游戲、視頻吸引,他們不愿意閱讀,更不愿意摘抄、記憶文學素材,偶爾為之也僅僅為了完成作業,并沒有把這些妙詞佳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在這樣的影響下,學生寫作文時語言蒼白,文章缺乏真情實感。
3.寫作能力積累不夠。現在的學生大多都能說會道,可動筆時卻“愁容滿面”,造成這樣的后果是因為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足。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轉化需要學生深刻了解語法、詞語、文章結構等方面的知識,很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
小學生的心理較脆弱,他們樂于接受別人的肯定和表揚,害怕受到批評和嘲笑。別人的看法,特別是來自同學、教師的評價,學生尤為在意,因為這是他們進行自我定位,生成自信或自卑心理的主要憑據。因此部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時不敢請問教師,在發現自己寫作中的不足時未能及時改正,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唯恐自己寫得不好,遲遲不敢動筆。
很多學生在花費了很長時間、很多精力后終于寫出了一篇自己滿意的作文,卻沒有得到期望中的表揚和肯定,這讓他們產生了挫敗感。比如,作文題目要求學生圍繞“我喜愛的體育運動”進行寫作時,學生常常因為自己不愛運動,缺乏相關經歷,認為題目標題不符合自身興趣而無從下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師只有自己喜歡寫作,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寫得越多,就能發現越多素材,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開闊眼界。教師在為學生布置寫作作業前一定要先寫“下水文”,做好作文課前的開展準備。如筆者在教學《我的心愛之物》這一作文時時,寫了《溫暖牌圍巾》這篇“下水文”。寫作中,筆者覺得“借圍巾抒發師生情”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向學生提問:“讀了教師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將能夠深刻明白“借物抒情”的用法。
“處處留心皆是學問,時時留心可做文章”,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善于觀察,把握教學學生寫作的機會。如正在上課時,教室里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或是一團飄忽的柳絮,學生的注意力頓時被吸引過去了。這時,教師不妨按下閱讀教學的“暫停鍵”,讓學生觀察這個不速之客,并引導他們以此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教師要在教學中仔細觀察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布置寫作任務。教師應避免設置“一件有意義(難忘、有趣)的事”的這類作文題目,因為這樣的題目容易使學生的文章寫得“假、大、空”。這方面,于永正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領。在教學《記我校春季運動會》這篇作文時,于老師發現題目太大,于是把這個大題目分成了若干小題目,命了《趙彪第一!》和《雖敗猶榮》兩個小題目,幫助學生的作文視角從“全校”這個宏觀角度轉換為“趙彪”等某人、某班的微觀角度上,引導學生進行具體化、翔實化的寫作。
學生之所以不敢寫、不想寫,大多由于他們沒有得到肯定,缺乏學習動力。對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兩個典型——大典型和小典型。所謂“大典型”是指寫出優秀作文的學生,把他們的作文當成范文進行朗讀,及時表揚學生;“小典型”是指學生的某個優美詞句、獨特的開頭、有韻味的結尾,教師可以用波浪線或紅圈標出這些“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1.引導學生會觀察、會選材。觀察是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的主要途徑之一,觀察不是簡單地看,是有目的性地帶著問題去看。比如寫一個小動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動物的外形、特點、活動情況等。此外,教室還要引導學生全方位、細致地去感受,調動多種感官,可以去嗅、去觸碰、去品嘗,還可以側耳聽,以此收集到更多有關動物的信息,為寫作提供多種素材。教師引導學生選取素材也是一門學問,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中心選材,提醒他們選取的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不能“一鍋亂燉”。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精心地選材,精巧地構思,精妙地描寫,才能寫出一篇精美的文章。
2.引導學生會讀書、會積累。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要只有好讀書、讀好書,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適當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如名人故事、中外名著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讀書方法,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讀書時要注重積累,做好讀書筆記。筆者在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時,除了要求學生摘抄優美的詞語佳句,還要求他們在筆記后面附寫自己的讀后感,實現文學素材的內化。
3.引導學生會修改、會評價。文章“三分寫,七分改”。有人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話不無道理。很多學生在修改自己的習作時僅僅停留在改正錯別字上,這是遠遠不夠的。新課標要求學生的作文要文通字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其中語句通順是基本要求,結構合理、詳略得當是更高層次的寫作要求。對此,教師需引導學生在修改作文時要舍得對作文“動手術”,可以采用自改和互改的方式修改作文。學生也可以借助教師的指導,在認識到自己寫作中的不足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之,對于教師來說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只有師生共同努力,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中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多讀、多想、多練,才能讓學生不怕寫作,進而愛上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