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學習成績已經不再是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課堂學習也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出與輸入,而是基于“五育共舉”的理念,注重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和綜合素養是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這階段也是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深入課程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通過知識與能力的共同培養,最終促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有效策略
一、 引言
教育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富強程度,對教育的重視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之一,深入分析什么是教育,就必須知道教育的對象是誰,自古以來,受教育者為學生,教育的對象和主體都需要圍繞著學生進行,因此,在新課改中也強調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既然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學生是教育需要落實的內容,要想回答好這一問題,必須首先落實立德樹人這一重要目標,德育對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全面發展型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標,而學生所具有的道德素養、思想觀念都需要德育的滲透,才能夠培養出社會、國家所需要的人才。而中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將其作為課程的核心目標,履行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擔負起教育的職責,做好“立德”,完善“樹人”。
二、 立德樹人理念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關系
中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途徑,而立德樹人理念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要求。立德樹人理念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它們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學生良好的道德教育,塑造學生崇高的道德素養。因此,立德樹人對這門課程來說是重要的核心教育觀,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為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提供了相應的實踐途徑,對于這二者來說,彼此都是缺一不可的,應相互依存、共同進步。在教學實踐上,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這一理念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以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為教學目標,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落后
在中學教學階段,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要負責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首先,需要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要與時代的發展與教育的改革相適應。而在如今的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一些教師仍存在教學觀念的錯誤和教學方法的落后,具體表現在教師將自身作為課堂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自己在講臺上長篇大論地講述,要求學生記好筆記,這樣的角色差異不能夠提高教學的效果。其次,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依然是老一套,尤其是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與知識點時,僅僅是要求學生背誦或者布置書面化作業,不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也不重視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沒有將課程與實踐緊密聯系,學生不能從生活中發現課程的內容,也無法將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去,不符合教育發展觀。
(二)師生在課堂上缺乏有效互動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地,是知識的輸入與輸出的重要途徑,在中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一些教師雖然對新的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缺乏對其的深入研究,無法將新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上,在開展德育教學時,缺乏教學的方法,主要表現在師生互動上的不足。一些教師雖然認真地制定了教學方案,在課堂上也將學生視為教育的主體,積極從學生理解的層面分析新的知識點和內容,但課堂上學生還是處于一個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按照自己的教案去上課,往往忽視了學生對某一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形成的課堂對學生而言并沒有任何的吸引力,反而會產生一定的厭倦和抵觸心理,對課程教學極為不利。有效互動既是豐富課程教學活動,提高學習的氛圍,也是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一份熱情和主動學習的精神,教師需要引起重視和及時更正。
(三)教學評價不全面
教學評價是學生進行反思自省、完善自主學習體系、了解學習薄弱知識點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從當前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程評價體系來看,尚且不夠完善,一些教師無法從學生對知識理解程度、學習進步的過程等方面出發進行評價,而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僅僅依靠分數論和成績排名來評價學生的課程標準,這顯然不符合如今的教育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立德樹人需要基于核心素養為導向,將學生全面發展作為目標,細化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對知識點的理解,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可以偏概全,要發揮好教學評價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和進步。
四、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立德樹人教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基于教材,培固基礎的原則
教材內容是教育工作的載體,而如今中學生所使用的教材是經過精心編排和設計的,既是基于學生的認識理解,也是體現教育的本質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教師在教學上必須要圍繞教材和教學任務來實施教學途徑,通過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達到育人的目標,中學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要想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就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要素,融入課堂學習當中,找到學生理解的切入點,啟發學生的思維。落實立德樹人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任務,就需要遵循基于教材內容、培養和鞏固基礎知識的原則,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理解范圍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觀察,構建起自身的學科體系,不斷地輾轉于課堂與生活實際,從中吸收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形成人與人、人與社會相處的正確觀念。
(二)有效引導,契合目標的原則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還要遵循引導式的原則,要契合教學的目標,完善教學任務與要求,課堂中的多數內容和活動環節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條件,教師應當根據課本內容,設計引導式、啟發式的教學環節,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教師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習慣對學生實施說教的模式,但多數的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接受這一教學形式。如果這種單一化的教學形式不能夠發生改變,那么教育也不會得到顯著進步,中學生的年齡普遍不大,心理也不夠成熟,對社會的認識僅僅在生活與學習的周圍,所受到的思想熏陶還沒有偏向于消極層面,但信息化社會下,教師和家長不得不注重學生的思想情況,特別是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上,教師要引導式地進行啟蒙教育,落實好教學模式,善于調控學生逆反心理,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這些既是從傳統教學上的深度變革,也是針對當前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所實行的技巧,而教師則需要具有厚實的理論功底,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通過豐富的活動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提高。
五、 立德樹人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資源,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從調查與研究來看,多數中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會根據教材中的“易考知識”進行著重講解,為了節省課程實踐,會省略很多教師認為比較簡單的內容,其中包括了一些德育知識,但這種現象往往會導致學生認為教材中的德育知識不重要,自身也并不缺乏重點學習的需求,讓德育教育的地位一落千丈。首先,教師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模式,重新認識到課本教材的內容,充分地研讀教學,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并將有利于培養學生道德情操、思想品質的內容放大到課堂中,確保學生在掌握基礎的時政知識和重點內容后,能夠獲得道德意識上的提高。其次,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往往需要聯系當前的時事政治,往往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不能夠及時地更新,這往往會影響學生對德育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注重結合當前的時事熱點話題以及社會背景等將知識點與案例緊密結合,既讓學生感受到新鮮的事例分析,也能讓學生有參與感和發言權。同時,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定期參與社會實踐,引導他們從課程、從教材中走入社會生活,充分理解德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例如,帶領學生去敬老院、養老院看望老人,走訪社區撿拾垃圾等,同時這些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內容,讓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地培養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識,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構建科學德育評價模式,注重過程性和具體表現
在進行教育教學中,評價是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環節,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當前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評價體系還不健全,多數評價標準來自教師的主觀認識和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形式和標準既不科學,也不合理。由于立德樹人對中學生來說,更多是體現在思想層面,需要在構建評價體系中融入德育評價標準。一個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往往需要在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評價,突出過程性,而不是結果,要區別于應試教育下的分數論。同時,評價者也不能夠僅僅局限在教師,還應當適當地滲透家庭教育和學生的自主評價,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評價體系構建完善的評價機制,更好地塑造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例如,學生在實行自評環節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評,評價他人在學習與生活上的道德行為,正確客觀地分析他人的優點與不足,并給予鼓勵性的建議。學生能夠在自評中反省,在互評中分享,有利于形成學生內在的自驅力,對立德樹人的貫徹更加全面和具體。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當把控好教學評價的過程,保證評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減少應付性評價內容,并且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有效性不能夠僅僅體現在考試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關注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和表現,落實教育的實質。
(三)關愛愛護學生,落實以德育人的目標
初中是學生心理狀態最為敏感的階段,他們極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產生較為沖動的行為,其身體與心理也都不夠成熟,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了解和溝通,對存在不同問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手段,防止學生走向歧途。教師要認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和教師崗位的崇高,將關心愛護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準則,積極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規范。例如對一些調皮且膽大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正反案例去引導,選擇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為其講解,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犯罪之間的微小距離,讓學生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從而主動約束自身行為,實現學生之間的和睦相處、共同成長;而對單親家庭的學生,教師則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耐心和愛心,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教師應當和他們積極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在必要的時候,教師也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走出困境,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來自教師的關愛,撫平學生內心的創傷,實現學生健康、樂觀地成長。
六、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當前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的發展,素質化教育已經成為教學的主流觀念,德育也成為教育工作的首要內容。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學科,教師應當采用多種方式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學生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楊言香.“立德樹人”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咨詢,2019.
[2]趙雪蓮.“立德樹人”理念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2020.
[3]王春梅.“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策略[J].教育觀察,2020,9(23):75-76.
[4]吳嬌嬌.新時代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
曹登玉,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臨潭縣扁都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