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華梅
【摘要】“雙減”政策下,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筆者大膽引入且創新“點撥教學法”,從“依綱據本,以趣促學”“情景再現,感同身受”“巧設問題,相機誘導”“由內延外,培養能力”四方面展開“點撥教學”式課堂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初中語文;點撥教學法;依綱據本;情景再現;巧設問題;由內延外
“點撥教學法”是由著名特級教師蔡澄清老師提出,他認為,“實施點撥教學法的基本依據是依綱據本,因材施教;精髓是相機誘導,適時點撥;主要內容是點其要害,撥其迷障;主要方法是畫龍點睛,舉一反三;主要宗旨是提高效率,發展能力”。筆者認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點撥教學法強調的是“法”,而不是“模式”。因此,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學生的學情以及部編版教材的要求,筆者吸收學習、融合創新了蔡老師的“點撥教學法”,從“依綱據本,以趣促學”“情景再現,感同身受”“巧設問題,相機誘導”“由內延外,培養能力”四方面展開對初中部編版語文閱讀教學中“點撥教學”式課堂的探索與研究。下面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9課的閱讀《皇帝的新裝》為例,簡析筆者對“點撥教學”式課堂的踐行和思考。
一、依綱據本,以趣促學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而要充分激發學生對學習文本的興趣,老師依綱據本的同時得結合學生的生活興趣點如社會流行的正向元素來設計教學環節,從而實現以趣促學。
《皇帝的新裝》乃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9課的文章,其單元導語提出,“童話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夠引導我們換一種眼光來看待世界。閱讀學習時,需要調動自己的體驗,發揮想象和聯想,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寓意”。故筆者在設計《皇帝的新裝》教學環節的時候,在依據“單元導語”的同時,根據《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中考考綱》的要求,將本節課學習目標設為“敢于批判,品讀人物形象(重點)”“情感體驗,模擬角色對話”“理性思考,探討童話寓意(難點)”。
其中,在“敢于批判,品讀人物形象”環節中,筆者引入了當下最流行的正向元素——“表情包”,將問題設計為“如果此時你手里有兩個表情包,一個是 ,一個是 ,你最想把其中的一個貼在誰(皇帝、騙子、大臣、百姓、小孩)的身上?為什么?”果然,當筆者手中的“表情包”亮出時,學生馬上“炸開了鍋”,興趣盎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且爭相回答。與此同時,為了引導學生規范答題,筆者給出了答題提示:
我最想把________(表情包)貼在________?的身上,因為他是一個?________的人,從文中第________ 段?________(內容)可以看出來,這里運用了? ? ? ________描寫。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好課必然是一節“依綱據本,以趣促學”的課。在該環節中,借助“表情包”的正向元素,讓學生在“趣中尋找”“找中朗讀”“讀中凝煉”“煉中表達”,從而充分理解了皇帝、騙子、大臣、百姓等人物形象,利于學生在“趣”中學,在“趣”中讀,在“趣”中研。
二、情景再現,感同身受
一個人身處在不同的情景當中,會對某個問題或某個對象產生不同的想象、聯想,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筆者認為,最好的閱讀教法就是情景再現,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因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可以說,能夠成功運用點撥教學法的教師,都是善于創設情境的教師。
在學生分析了皇帝、老大臣、官員、小孩、百姓、騙子等人物形象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深入了解這些角色,筆者設計了環節二“情感體驗,模擬角色對話”,通過分角色模擬對話的形式,讓學生沉入角色,從讀中再次探索當時人物見到“皇帝的新裝”的心路歷程,從而更好激發學習興趣、發展思維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
三、巧設問題,相機誘導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任何人學習都是始于疑、生于趣。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出現更多的是老師固定化的問題帶著學生的思維去走。故筆者在探索實踐“點撥教學”式課堂時,致力于巧妙提出令學生產生“疑惑”或“興趣”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在設計環節“理性思考,探討童話寓意”環節中,筆者拋出的問題是“假如你身處當時社會并在現場,你會不會說出真相呢?”這個問題的設計的角度是“你”和“現場”,既緊扣了文本,又立足了學生,具有相當的啟發性。
但是一堂真正的“點撥教學”式課堂并不僅僅是老師想學生的單向提問,更重要的是在老師的思維引導下,學生對文本生發屬于自己思考的疑問。在進行教學點撥的過程中,筆者特別注意點撥的時機。比如,在課堂上有一個思維比較活躍、想法比較獨到的學生提到,“百姓、大臣等人之所以會阿諛奉承,那是因為時的社會是一個虛偽自私、貪慕虛榮的病態社會”。這時,筆者相機誘導,“那如何是當下的社會呢,你會不會說出真相?”如此一來,成功帶領學生由立足文本的社會背景轉為立足當下的社會背景,簡單的探討,有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的正向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四、由內延外,培養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基于此,筆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通過初中語文教學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筆者在學習創新“點撥教學法”時,借助“由內延外”之法,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在講授《皇帝的新裝》時,設計了“行為跟蹤,課后作業見真章”教學環節,即是通過創設與文本類似的場景,如“①弱科考試,你抬頭發現監考老師有事出去了;②課堂上,你發現你最敬畏的老師寫錯字了;③考場上,你發現你最好的朋友在作弊”,讓發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自身的經驗從心去撰寫出自己的想法。如此一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發展能力。
“雙減”政策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創新點撥教學法是實現語文課程改革目標的優化選擇,它充分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高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它奠定課堂教學活動的豐富性的同時,它以最經濟的手段獲得最高效的結果——通過點撥,從“依綱據本,以趣促學”“情景再現,感同身受”“巧設問題,相機誘導”“由內延外,培養能力”四個方面進入研讀文章,真正達到“點”新奇破平常,“撥”霧障見麗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馮大海.課例品評的智慧[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