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二小學 范銀丹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程在小學教育階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個很好的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尤其是在新課改的環境下,我們要加大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力度。以下,筆者就談點個人的淺薄之見:
即便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畢竟也還是個孩子,他們同樣渴望被表揚、被肯定,那么課堂上教師就多用肯定對方的方式對待中高年級的學生,這樣學生也就更容易接受課堂上教師新授的知識了。我聽過一位教師執教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豐碑》一文,課堂中有個場景令我至今難忘:課上到一半,一切都行云流水,然而當讀到文中這樣一處對軍需處長的描寫時:“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有幾個學生咋咋呼呼起來:“寫的什么呀?前后矛盾。既然連面目都無法辨認,怎么看得出‘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啊,這不是胡扯嗎?”“對啊,對啊,連臉都看不見,哪還能看出神態?”面對學生的質疑發問,該教師并沒有疾言厲色,她只是和藹地望著這幾名學生說:“對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是誰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呢?他是怎么看出的呀?到底怎么看出的呢?”教師連發了三個問句,并咬重了“看”這個字,而后靜靜地看著她的學生,須臾,帶頭咋咋呼呼的學生舉起了手,站起來回答說:“老師,我明白了,鎮定、安詳的神態并不是通過他的臉看到的,而是通過他自然而然的肢體動作感受到的。”頓時,其余學生恍然大悟,不住地點頭認可,該教師立即給予肯定:“對,我們讀書不僅要用眼睛讀,更要學會用心讀。這樣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文中這位軍需處長的高大形象。”這位教師課堂上對于思想已日漸成熟的高年級學生的問難,并沒有強行制止他們的發言,而是先認可學生的觀點,順著學生的觀點說下去,這樣不僅進行了必要的德育,更讓學生覺得課堂是一個充滿生機、培養自信的地方。所以,要想學生樂學、想學并學好知識,就要懂得捋順學生的“毛”,順著學生的話說,從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堂需要出發,以認可作為德育的路徑,這樣課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與相對獨立的中高年級學生進行溝通并適時滲透德育。教師的教學語言深入淺出,更有穿透力,最終能讓學生過耳不忘,感念于心。記得執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烏塔》時,我點出了現在的中國孩子,在家里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百般呵護,缺乏了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時一位平時比較調皮的男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想知道您小時候也和烏塔一樣是個獨立自主的人嗎?”課堂上許多學生開始竊竊私語,甚至有學生用期待的目光等待我對這位學生提出批評,當時,我不慌不忙,面帶微笑,用非常肯定的語氣回答:“不是。”全班學生嘩然,緊接著我說:“多謝這位同學與眾不同的提問,感謝你讓我今天有機會在同學們面前反省自己,正因為老師小時候不夠堅強獨立,所以在成長的道路上我經歷了更多的挫折,多走了許多彎路,這些故事老師愿意課后和同學們一起分享。”我的坦誠得到了學生熱烈的掌聲,那位“率先提問”的學生掌聲尤其熱烈。我深感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對這位不遵守課堂紀律且通過反問教師而制造課堂意外的學生提出批評,反而對他的發言給予充分肯定并表揚,給予他鼓勵,讓他明白教師是愛護學生的,是學生可信賴的朋友。心動而行動,在以后的語文課上,他聽課越來越專心,且常有令人出乎意料的表現,成績也越來越好。誠如莎士比亞所言:“沒有什么比尊重更能打動人心了。”看來,對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已上中高年級的學生是能體會到的。正因為教師能先順著學生,尊重學生的立場,讓他知道教師是愿意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的,這樣教師的話才更具有說服力,甚至讓學生終生難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中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我們往往都是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反饋和評價,而有的學習小組中,不可避免地總會有學困生,他們在參與小組學習中本身就帶著一種自卑的心理,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會拖小組的后腿,因此害怕甚至不愿意參與小組學習,如此下去,對學困生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我班有位學生,人很乖巧,可是膽子特別小,成績不理想,總不敢舉手。有一次我見到他想舉手又不敢的樣子,就點名要他回答問題。可顯然他的能力有限,但我只是溫和地對他說:“雖然你只答對了一半,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這次你為你的小組贏得了一面小紅旗,以后只要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更棒!”在小組同學的掌聲中,他有些羞澀、激動地坐下了,之后,課堂上多了一個踴躍回答問題的學生……其實,這就是教師課堂上深切體察學生的處境,及時進行德育的一個路徑。不要對這些中高年級的學困生居高臨下,要對他們的學習處境了然于胸,既要認可學困生課堂上少有的發言,又要體察他們來自自身和小組同學給予的壓力,更要顯示對他們作為課堂一分子的尊重。這份尊重,會讓已逐漸形成獨立人格的中高年級學困生在課堂上享受到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是我們激發他們學習的有效方法。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歧視反而給予更多的關注,努力找尋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積極給予表揚,這就是一種學科知識的傳遞、一種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一堂好課,離不開教師的語言,教師的每一句評價都會在學生心中激起波瀾,所以每位教師都要學會利用課堂語言進行相關的德育,從平時的每一堂課做起,時時關注學生的課堂動態,體察每個學生的不同處境,只有順著學生的“毛”說,教師的話才能打動學生的心。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既有一定的情感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性,而兩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和相互影響的。小學語文教師要靈活運用語文的學科特性,激發中高年級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使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內心堅定和樂觀的信念,從而促進德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如果每位教師都能成熟地運用這個方法,這些懂事的中高年級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師的影響,教師就能“說”出別樣的德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