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時,往往會發現學生的主動性不夠或者活動效率低,從而導致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效果不顯著,活動的育人效果不理想。本文提出運用項目式學習促進初中生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解決思路,從具體課例出發,展示教師如何在基于教材內容的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通過項目規劃和實施,幫助學生做好語言建構、跨學科知識建構以及方法建構,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展其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教、學、評一體化;綜合實踐活動
引言
教育部于2017年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初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學生以英語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媒介,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社會生活的需要,以主題的形式,以真實的問題或任務為驅動,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自主開展的具有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課程(陳芳,2018)。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不僅順應了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對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問題的提出
在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學生的主動性不夠,或者隨著活動難度或深度的增加,學生漸漸應付式參加,導致活動效率不高,無法達成活動應有的育人效果等問題。將項目式學習應用于初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持續探究的內驅力,從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同步提升。
作為一種 “以素養為本”的學習方式,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系統的學習組織形式,即學生通過經歷事先精心設計的項目和一連串任務,在復雜、真實和充滿問題的學習情境中持續探索和學習;它通常包括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學生就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Markham et al., 2003)。
運用項目式學習促進初中生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解決思路
1.真實的項目驅動問題幫助學生明確對學習的價值判斷,產生意義感
動機產生于需要,需要是學生產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項目式學習源于真實的社會情境,學生需要基于現實體驗和自身研究興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以這樣的方式與自身、與他人、與生活以及與世界聯結,并通過自己的參與和努力去解決問題、貢獻價值時,就能夠真切體會和感悟學習的意義所在,進而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
2.學生作為項目規劃者和實施者不斷強化主體意識,產生內驅力
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項目中各司其職,逐漸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按照項目的要求和標準,依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水平決定小組任務目標、選擇項目內容、篩選所需信息、確定任務難度、組織成員分工、規劃任務過程、尋找探究途徑、選用實施策略、評價項目成效,真正實現自己支配、自主調控學習和探究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學習和探索的內驅力,提升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3.語言、知識和方法支架幫助學生系統建構、持續投入,保持內動力
教師從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出發,基于最后的項目成果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語言學習內容、跨學科的結構化知識和方法策略,為學生搭建項目學習中的“腳手架”。具體說來,教師根據語言學習目標和內容搭建語言支架,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建構;依據跨學科知識以及整合跨學科內容需要的資源,幫助學生做好知識支架;為項目實施所需的方法策略等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做好方法支架。
4.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和實施促進項目成功落實、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在入項階段,教師和學生一起基于學習目標共同研討并確定評價量規;在項目實施階段,組內成員基于評價量規進行過程性互評互促;在項目成果展示階段,小組間互評,實現以評促學。整個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也是衡量學習效果、評估學習成果和反思改進學習的過程,有助于目標的有效達成。
項目式學習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案例
1.項目主要信息(見表1)
2.項目式學習設計思路
本項目式學習是以教材文本為依托,基于“逆向設計”(威金斯、麥克泰格,2017)三階段來設計的?!澳嫦蛟O計”首先要求教師考慮學生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其次,教師需要確定并收集一些可以表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證據;最后,教師需要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接下來,筆者將結合教材中的具體內容談一談如何具體實踐這三階段。
階段1:確定預期結果(學習目標),明確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以此為依據確定學習內容的優先次序。
由于語言學習應圍繞主題意義建立內容要素之間的有機關聯(王薔等,2020),因此筆者首先圍繞單元主題剖析單元各部分內容,以建立主題和內容之間的顯性聯系。本項目式學習案例選用的教材內容是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吣昙壣蟽訳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該單元的話題是“食物”,功能是“談論喜好和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 本單元 Section A主要是圍繞“談論食物的喜好”展開,Section B主要討論飲食習慣以及如何健康飲食。通過對教材內容與育人價值的分析,筆者確定本單元的主題為“健康的飲食習慣”(Healthy eating habits),這也是本單元內容的核心價值。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為:學生需要熟知關于食物的詞匯(包括可數和不可數名詞),掌握和運用關于個人喜好的句型以及描寫三餐的表達方式來談論飲食喜好和飲食習慣;學生需要樹立健康飲食的觀念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學生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他人提出健康飲食的合理建議。
階段2:確定評估證據(項目成果),即:教師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已經達到預期結果?有什么證據能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這個階段,教師確定本單元最后的項目成果是“對家人及朋友飲食習慣的調查及建議”,讓學生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家人及朋友的飲食喜好和習慣,并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最后基于對人們飲食習慣的客觀認識和判斷,有針對性地提出健康飲食的建議。在活動入項階段,教師就要與學生討論并制訂評價量規。
階段3:設計學習體驗,思考: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事實、概念、原理等)和技能(過程、步驟、策略)才能有效地開展項目學習并達到預期成果?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和技能?
第一,教師從單元主題“健康的飲食習慣”出發,基于最后的單元項目成果“對家人及朋友飲食習慣的調查及建議”,梳理本話題語言學習內容、結構化知識和方法策略。教師首先按照內在邏輯劃分單元內各部分內容,確定課時教學目標,以幫助學生進行語言建構;其次在考慮學生完成項目所需的材料和資源支持的基礎上,整合關于“飲食營養和健康習慣”方面的跨學科知識(生物),幫助學生做好知識建構;最后為項目實施推進所需的研究方法提供方法建構,補充有關“研究性學習方法”的講座,由此搭建起基于課程內容的單元整體框架圖(見圖1)。
第二, 項目式學習活動可分為四個環節,包括項目規劃(Planning)、項目準備(Preparing)、項目實施(Producing)、項目展示與評價(Presenting)(見圖2)。具體說來,在項目規劃環節,師生討論出驅動問題和項目評價量規,共同規劃項目進程并組建團隊;在項目準備環節,教師以項目成果的實現為最終目標,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和方法的準備;在項目實施環節,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方法,設計英文問卷、實施調查、分析數據并制作PPT;在項目展示和評價環節,學生達成語言輸出和交流反思。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實現“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循環,達成“逐步獲取、建構新知識,轉化能力,形成素養”的目的。
3. 項目學習流程
本案例中,筆者圍繞驅動問題“Can we eat more healthily?”,按照上述項目規劃、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展示與評價的流程開展項目式學習(文偉,2015)。
(1)項目規劃
在入項活動中,師生共同討論并提出項目驅動問題、規劃項目進程,制訂評價量規,進行小組建設。
① 入項活動
為迎接學校的飲食健康周活動,教師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本項目學習驅動問題以及項目的最終成果。師生進而圍繞驅動問題展開討論,規劃出本項目需要完成的系列學習活動。
② 評價量規
師生共同討論出項目成果展示評價量規(展示環節小組間互評)和學生個體活動評價量規(在項目參與過程中用于小組內成員互評)(見表2、表3)。
③ 小組建設
接下來,教師幫助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組建項目學習小組;學生分小組進行組內建設,如商定小組口號、分配項目任務、制訂工作計劃等(見表4)。
(2)項目準備
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完成項目所需的語言、知識和方法建構。
① 語言建構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本單元課程內容為載體進行學習。在Section A部分,學生需要掌握有關食物的單詞,如food、hamburger、tomato、ice-cream、salad、banana等;理解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的區別;掌握可數名詞的復數形式的變化規則;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談論自己及他人喜惡的表達:I like… / I don’t like… / Do you like…? 等。在Section B部分,學生需要學習表述一日三餐的語言結構,并通過閱讀和對話認識食物對身體的影響,理解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的必要性。
② 知識建構
本項目中學生需要針對“怎樣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這一問題進行跨學科學習。筆者與生物老師合作備課,對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人體的營養”一課。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三方面。結合本項目學習,學生在生物課需要完成的任務是根據家人的身體狀況和營養需求,為其量身定制一份營養菜譜或者做一頓營養餐,并用中英文描述出來(學生作業示例見圖3),以此了解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對人體的作用,初步建立合理營養的概念,掌握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
③ 方法建構
在本項目中,教師通過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編制英文調查問卷、分析調查結果的數據以及撰寫簡單的英文報告,并將報告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討論如何編制調查問卷,通過頭腦風暴討論出問卷中可包含的多層面、多角度的問題,并按照不同維度進行歸類。在討論中,學生除了用到在本單元學會的問題之外,還進行了延伸和再創造(見表5)。
接著,教師為學生講授數據分析方法,并從主題、結構、內容、語言(常用表達、語法及修辭)等角度具體講解簡單英文報告的寫法(示例見圖4)。
(3)項目實施
經過前期的項目準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得出需要調查的飲食習慣的內容,根據調查目的將英文問題按不同維度進行歸類,編制關于飲食習慣的調查問卷。在此期間,教師給學生提供語言支持,如輔導問卷編制、幫助修改問卷的語法錯誤等(見圖5)。然后,學生利用在線問卷調查平臺發布調查問卷,充分溝通以獲得親友的支持,在微信群或朋友圈等轉發問卷并收集數據。學生隨后對數據展開分析,運用統計圖形使分析結果可視化,并用英語對數據結果進行說明。在此期間,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語言輔導支持。最后,學生基于數據分析結果,用英文撰寫調查報告并制作PPT,針對調查中發現的不良飲食習慣提出合理建議。學生可以向英語教師尋求用英語撰寫報告的輔導,向生物老師和校醫請教營養及健康飲食習慣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利用圖書館或網絡搜索信息并學習相關知識。
(4)項目成果展示與評價
① 成果展示
各小組以PPT的形式呈現調查報告(示例見圖6),分四部分(簡介調查內容,闡釋調查過程,呈現調查數據分析及調查結論,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合理膳食、養成科學飲食習慣的建議)進行展示和解說。隨后,小組成員一起解答其他組提出的相關問題。
② 評價反思
分析和展示小組互評調查報告,并提出建議。學生針對本次項目式學習進行了反思,認為自己通過學習更好地鞏固和運用了與本話題相關的語言知識、表達方式,鍛煉了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在調查問卷的設計和實施中學到了新的研究方法,嘗到了探究的樂趣,更加重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展示環節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演講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在小組活動中錘煉了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學生也反思了準備不夠充分、團隊合作不夠緊密等問題。
小結
在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中運用項目式學習,能有效整合真實情境、學科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等,讓學生在與世界的互動中找到學習的意義,對綜合實踐活動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受項目驅動,學生置身于問題的解決過程和創造性的活動之中,在對項目的持續探究中不斷增強自主意識和能力,成為學習活動真正的主體。在教師搭建的語言、知識和方法支架的支撐下,學生能夠持續投入,真正調動起積極思考的主動性和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激發創造性思維,在完成項目過程中不斷地構建知識,感受探究的樂趣,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增強實踐、創新能力。最后,以評價和反思為促學手段,采用成品與過程并重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國紅延等,2021)。學生在語用實踐中實現了語言、技能、知識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和思維品質等多維度、多層次目標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Markham, T., Larmer, J. & Ravitz, J. 2003. Project Based Learning Handbook: A Guide to Standards-Focused Project Based Learning (2nd ed.)[M]. Novato, CA: 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陳芳. 2018. 初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建構與實施[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1): 28—32
格蘭特·威金斯, 杰伊·麥克泰格.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 閆寒冰等,譯.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國紅延,王雅煖,李慧芳. 2021. 利用項目式學習優化初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7): 19—23
教育部.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 (2017-10-30)[2021-11-24]. http://www.gov.cn/xinwen/2017-10/30/content_5235316.htm
王薔, 周密, 蔣京麗, 等. 2020. 基于大觀念的英語學科教學設計探析[J]. 課程·教材·教法, 445(11): 99—108
文偉. 2015. 項目學習對初中生英語學習態度的影響[J].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 (1):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