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數學繪本結合了小學生愛看圖畫故事的特點,將數學知識與趣味性的故事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觀察圖畫、感受故事情節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因此深受學生喜愛?,F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老師在嘗試將繪本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如何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仍然困擾著許多老師,因此探究小學數學繪本教學的有效實踐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繪本教學;實踐策略
一、利用繪本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繪本教學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經歷、體驗、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為培養邏輯思維,提高數學能力奠定了基礎。以《分類》教學為例,通過閱讀數學繪本《一起分類吧》,了解分類標準的重要性,標準不同,分的結果也不一樣。在繪本中講述了將生活用品按人進行分類,將書架的書按照大小進行分類,將零食按照樣子和顏色進行分類等等。
二、繪本內容情境化,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繪本教學中,教師可將繪本內容情境化,讓學生獲得直觀、深刻的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三位數的讀寫”中,借助繪本故事《星星工廠有點忙》來開展教學:遙遠的星空中有一個忙碌的星星工廠,專門制造閃亮的星星,其中有負責包裝星星的云朵姐姐,她們有一個煩惱:“只認識數字0到9,要怎么裝呢?”請學生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云朵姐姐,會怎么裝星星,他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10個裝一袋,5個裝一袋?!苯處熖岢鰡栴}:“如果每袋裝10顆,能裝3袋,還多5顆星星,該怎么記錄?”學生回答:“35”,組織學生回顧十位、個位的意義,教師追問:“1箱要裝10袋,有多少顆星星?”學生經歷了一番思考之后回答:“100”,教師板書100并講述百位數的含義,指導學生讀、寫,引出新的知識:箱子數寫在百位上,袋子數寫在十位上,零散的星星數量寫在個位上,讓學生進行三位數的讀寫練習。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快速地掌握了這節課的內容,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繪本創作常態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在閱讀了一系列數學繪本后,引導學生將繪本創作變成一種常態,會提高他們學習的原動力,使得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比如以“圖形的尋親歷險記”為主題,讓學生任意選擇一個圖形進行創編:“四邊形王國里住著各式各樣的四邊形,可憐的小四邊形王子在一次游玩的過程中與父母走散了,國王為了能盡快找到這位王子,貼出了一條告示,大范圍地尋找一個特殊的四邊形,開設了一場認親大會。在大會上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四邊形:梯形、正方形、長方形、不規則的四邊形等,國王出示了幾條規則,不符合條件的全部被淘汰。一是要求兩條對邊要平行,二是上下、左右兩組對邊都要平行,三是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是要求四條邊都相等,通過這樣層層篩選,正方形就被選出來了……”通過這樣有趣的故事,既帶領學生了解了不同圖形的性質,也加深了學生對枯燥概念的記憶,增強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黃春紅. 小學低年級數學繪本教學探析[J]. 數學之友,2019(04):28-29.
[2]王劉平. 運用數學繪本,讓小學生數學學習真正發生[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3):159.
[3]江永新. 繪本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 名師在線,2019(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