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敏
摘要隨著惡性腫瘤發病率的不斷上升,對臨床腫瘤學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由于社會心理因素是腫瘤性疾病發生發展的原因之一,醫學人文關懷在腫瘤的診治過程中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現代醫學生人文關懷理念缺乏,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及探索其具體路徑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闡述了在臨床腫瘤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意義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 臨床腫瘤學 人文關懷 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16
DiscussionforCultivatingHumanisticCareofStudentsinClinicalOncology Lessons
ZHOU Xiumin
(Department of Onc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malignant tumors,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clinical oncology are getting tighter. Because psychosocial factors are impotent reasons for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ancer, humanistic care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cess of tum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owadays many students lack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care, so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explore its specific path. 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crete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clinical oncology teaching.
Keywordsclinical oncology; humanistic care; medical education
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近年來,關于腫瘤診斷、治療、預防的知識不斷增多,臨床腫瘤學的教學變得尤為重要。醫學是一門具備人文和科學雙重屬性的學科,醫學是人文的科學,也是科學的人文藝術。[1]醫學人文關懷強調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做到時時處處關愛和尊重病人,把病人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醫學價值的核心之一就是醫學人文關懷。惡性腫瘤預后差,病情遷延不愈,病程中給病人帶來巨大的身體和精神沖擊。在腫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人文關懷是必不可少的,能夠改善其心理狀況并提高其生活質量,是腫瘤治療的一味良藥。因此,在臨床腫瘤學的帶教過程中,不僅需要培訓醫學生的臨床知識和技能,還應當重視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
1現代醫學生人文關懷理念缺乏
現代臨床教學模式陳舊,主要是任務式教育,教學醫院的教學主要為了完成學校所規定的任務,而醫學生的學習任務也主要為了個人學業及就業等需求。大多數醫學生認為掌握專業知識遠比自身的人文關懷理念重要,這就導致他們更側重于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和練習臨床操作技能,從而忽略加強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古語有云:“望聞問切,誠為醫之綱領”,而現在好多學生脫離“望聞問切”,甚至脫離病人,主要依靠書本知識以及病人的化驗單、檢查單來看病,臨床學習以“病”為中心,而忽略了“人”,將病人視作一個患病的軀殼,只看疾病或者器官,而忽略了病人主體是一個人的事實,違背了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近年來,醫患沖突事件屢見不鮮,醫患矛盾的爆發不僅有醫學方面的因素,還有人文方面的因素?,F代醫學模式下,醫護人員除了有“救死扶傷”的責任,還有尊重和愛護患者的責任,如果不能滿足患者社會心理上的需求,即使完美的治愈了疾病,有時候也得不到患者的認可,從而埋下醫患矛盾的隱患。作為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當代醫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醫學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有著積極向上的職業態度,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貫穿整個醫學生涯。
2培養人文關懷能力在臨床腫瘤學教學中的意義
2.1促進腫瘤患者的康復
近期的相關研究表明,導致腫瘤發生發展的原因是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2]在長期不良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中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導致免疫系統衰退,導致患癌概率上升。已經罹患癌癥的患者,會接受不了患病的精神打擊,出現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會產生精神低落、失眠、抑郁、躁狂甚至精神障礙等,嚴重的心理負擔又會促進腫瘤的進展,導致惡性循環。[3]因此,臨床腫瘤學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臨床示教課程中,引導醫學生重視腫瘤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患者充分的人文關懷,能夠讓患者感受到關愛,減輕心理壓力,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增強機體抗腫瘤的能力。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情緒能夠促使患者遵從醫囑行事,積極的配合臨床治療,促進患者的康復。
2.2促進醫學生全方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包括物質、精神、社會關系的豐富發展。醫學生想要成為合格的醫生,不僅要具有較高的醫學專業技術水平,還應掌握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其他多方面的知識。在與腫瘤患者的接觸中,臨床與倫理之間的矛盾往往比較突出,所以臨床腫瘤學的教學除了要向學生講授必要的全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向學生傳輸人文精神,從而促進醫學生全方面發展。
3臨床腫瘤學教學中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的措施
3.1提高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
著名醫史學家亨利·西格里斯在《醫學社會學》里曾寫道:醫師和病患是每一個醫學行動涉及的兩類當事人,又或者說,醫學團體和社會團體,醫學就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所以,醫患溝通是當代醫療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腫瘤患者希望醫生能夠介紹更多的疾病知識,使他們對自己的病情有著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們渴望醫生關心他們生存狀況,生活條件,精神追求,甚至心靈的寄托。所以在臨床腫瘤學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醫患溝通,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與患者進行人道主義溝通的前提是建立平等的醫患關系,首先,要教導學生掌握溝通的技巧。一是語言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時,不要用簡單的床號代表患者,需要記住患者的名字,可以加上“您”等字眼,用禮貌的語言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使用溫暖和關懷的言語,語調盡量委婉和柔和,這樣能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二是肢體語言溝通技巧,用和藹的面容、鼓勵的手勢、理解的眼神與患者交流信息,醫生與患者需要的是平等尊重、雙向互動的交流。[4]其次,要教導學生注意傾聽。醫生一定要耐心并且專心傾聽患者的傾訴,這是對訴說者的尊重,為患者營造寬松適宜的心理環境,是獲得患者信任的重要途徑。腫瘤治療的特殊性在于患者意愿在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患者可以積極參與臨床決策,在傾聽中引導患者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了解患者的需求,這樣可以提高醫患溝通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及滿意度。最后,要教導學生注意“個體化溝通”。綜合考慮腫瘤的不同類型、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患者的經濟狀況及心理承受能力,有針對性、技巧和藝術地進行“個體化溝通”。選用最合適的方法與患者溝通,選擇合適時機告知他們病情,尊重他們的知情同意權,維護他們的治療選擇權,醫患雙方共同面對癌癥這一惡疾。
3.2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指的是對于不同的病患,醫生要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或者立場去思考和理解。癌癥患者因為疾病本身,或者手術、放化療的影響,生理和心理上都遭受著巨大的痛苦,因此癌癥患者更加需要醫護人員的關心和理解。在醫療過程中運用換位思考的方法,設身處地地站在病人的角度為病人解決問題,使患者得到更加人性化的照顧。當患者受到腫瘤的生理性的折磨時,要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感受和理解患者痛苦,迅速有效地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當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應充分站在患者的位置理解患者此時的心情,尋找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從而能夠對因下藥,安撫患者的情緒。在治療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所有情況,盡量利用醫保政策,合理用藥。在治療結束后,以患者及家屬的角度思考他們需要得到哪些健康指導,促進患者康復。充分的換位思考能夠拉近與患者的距離,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3.3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院校的學科專業性較強,課程設置多偏重于醫學的公共知識以及專業課程,導致大部分醫學生接觸人文社會學科的機會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醫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醫德和人文底蘊是一個合格的醫師所必備的品質,相關的醫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任。這需要在臨床醫學教學中開展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思政道德等課程,不僅能夠提升患者的人文關懷能力,還能夠培養突發應變、思維分析、團結協作等其他方面綜合能力。[5]醫院院校及教學醫院還可以安排醫學課程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醫院導醫,社區服務,仁愛培智等。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不同領域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鍛煉溝通能力,提升人文情懷。同時,帶教老師在醫學實踐中也要強化對于醫學生人文關懷素養的培養,讓醫學生加強對于病人的關注,讓人文關懷在實訓教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3.4帶教老師的示范引領
醫學生尚未完全走進臨床科室,有著閱歷、學識等方面的限制,他們的思維方式、道德品質還尚不成熟,在臨床行為上常帶有一定的模仿性。因此,帶教老師對腫瘤患者人文關懷的程度將直接影響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首先,帶教老師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通過參加相關人文教育的培訓,與其他老師進行經驗交流以及定期參加相關考核,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建設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其次,老師可以將良好的醫院文化與臨床帶教相結合,教學醫院營造高水平、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對培養臨床醫生和醫學生的人文修養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另一方面,醫學生的良好素質也是醫院文化的一部分。醫德與師德是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的,帶教老師的職業道德影響著醫學生未來的職業素養;醫生的職業素養又需要在臨床學習和鍛煉中不斷磨煉。[6]所以說,醫生的人文素養和帶教老師的帶教老師的人文素養息息相關,只有通過帶教老師的辛苦付出,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3.5改變教學方式
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勝在潛移默化,但仍需要有效的教學模式,帶教老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醫學帶教中。改變過去“填鴨式”教育法,利用案例教學和分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們的人際溝通協調能力,將人文關懷融入實際的病例教學中。首先,帶教老師可以設置存在醫患糾紛、醫療抉擇相關問題的典型病例,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們發現與腫瘤病人接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指導學生從醫學、道德、社會、法律等多方面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其次,帶教老師需引領病例教學的正確走向,提出指導意見,適時親身示范,對學生的行為逐一進行點評。最后,學生進行互評和小組討論,在這一過程中鍛煉人際溝通的能力并分享正確的人文理念。[7]通過實際的案例教學讓學生們深刻理解醫學與人文的關系,體會如何改善醫患關系,明白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如何培養人文關懷能力。探索其他更多的教學模式,讓醫學人文精神多方位有效地滲透到醫學教學中,提高學習成果。
3.6健全人文關懷考核制度
醫學院和教學醫院可以在醫學生的學習考核及畢業考核中加入人文關懷考核。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入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考核,在臨床技能考核中加入人文關懷能力的評價,在醫學生保研體系中加入人文素養的評分,確保能夠選出同時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醫學人才。做好考核評價工作,不僅能夠提醒學生重視醫患交流技能的訓練,在技能培訓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督促學生學習醫學人文關懷的知識理念,也能夠給帶教老師反饋,提高卓越醫師的教育教學質量。
總之,對待腫瘤患者這一特殊的人群,醫務人員不僅需要扎實的醫學基礎,還需要充分的人文關懷意識。在臨床腫瘤學的帶教中,老師們除了講授專業的知識外,還要讓學生感悟醫學人文關懷,能夠“德術兼修”,成為具備全面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卜茹雯,吳佳瑩.人文因素在醫學教育中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 2020(40):39-40.
[2]郭緹,黃立中,肖玉潔,等.癌癥患者心理因素與腫瘤的關系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7,9(9):113-114,120.
[3]馬玲,王強,單莉.淺談心理學與人文關懷在臨床腫瘤學教學中的意義[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5):85-87.
[4]李綺云.腫瘤學教學實踐中醫患溝通技巧的探討[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03):93-94.
[5]陳旭艷,馬利麗,臨冬梅,等.課程思政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臨床教學的探討[J].中國繼續學習教育,2021,13(09):42-46.
[6]周畢軍.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4(3):124-126.
[7]曾雪萍,沈雁,趙虹.醫德信念與行為養成融入醫學生臨床實踐教學的路徑探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2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