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趙凱 方百會
摘要為了面向國家發展,服務國家需求,中石大致力于建設海洋油氣工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本文以建設海工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目的為切入點,深入探討與分析海工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可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同時將介紹在建設具有海洋油氣工程學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過程中如何結合學科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把握一個根本、用好兩只抓手、落實三全育人、依托N門課程等教學方法,來實現加快學科創新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助力海洋強國的目的。
關鍵詞 課程思政 創新發展 人才培養 海洋強國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27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arin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 Facing the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WANG Linlin, ZHAO Kai, FANG Baihui
(College of Safety and Ocea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AbstractIn order to face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erve the national needs, China ston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build the character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marin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at can be excava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marin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introduce how to combine the disciplin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and realize the purpose of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helping the marine power by grasping one fundamental, making good use of two hands, implementing th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relying on N course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maritime power
“課程思政”是堅定不移地朝向社會主義方向辦學的重要途徑,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建設一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伴隨著“大思政”概念的提出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持續推進,“課程思政”的觀念在高校教育中的發展日新月著。但從現有的“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看來,尚未形成可以臨摹、可推廣實施的方案,“一體化、標簽化顯性化、功利化”等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因此,本文提出學校在海洋油氣工程學科的一些新探索,可以為國內高校在探索海洋油氣工程教學模式的道路上提供些許參考和經驗。
1建設海工特色課程思政的目的
海洋油氣工程是一門從事海洋油氣鉆采工程、海洋油氣裝備與結構物工程、海洋油氣工程安全與環保、海洋油氣儲運工程的研究型工程學科。學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重要講話精神,先后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同時,學科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立身之本,堅持培養具有正確政治方向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嚴謹學術作風,具有健康身體和樂觀精神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建設海洋油氣工程“課程思政”,一是可以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促進學科科研成果服務國家海洋事業發展;二是可以加快推進“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為國家海洋油氣工程行業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
2海工特色思政課程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
2.1愛國精神
培養愛國精神,強化當代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觀,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責任感,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當前海洋石油工業正面臨全新的形勢。
在海洋中儲存著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能源。據統計,全球石油儲量約為一萬億噸,可采儲量總計約為三千億噸,其中海洋石油資源約有一千三百五十億噸。二十世紀末,海洋石油的年產量約可達到三十億噸,占全球油氣資源總產量的百分之五十。中國在臨近各海域油氣儲藏量約四十至五十億噸,海洋油氣資源豐富,極大概率會在石油生產大國排名中位列前五。除此之外,海洋中還蘊藏著為人類帶來新的希望的可燃冰。據統計與預測,可燃冰在全世界的儲量是現有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的兩倍,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海洋資源,可以卓有成效地解決能源需求問題。海洋問題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逐漸成為世界上擁有海岸線的國家拓展社會發展空間,挖掘資源,發展經濟的重要載體,只要好好的利用這個優勢,就會對我國的發展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
為建設海洋強國培養人才、引導學生在國家大力發展海洋的背景下肩負起海洋強國、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是開設課程的目標。
2.2工匠精神
從2016開始至2019年,政府已連續四年將工匠精神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執業行為,是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體現。其基本特性包括奉獻、精益、專注等方面的內容。從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引導與培養具有此品質的學生,是國家富強的內在需求——建設富強國家需要培養實踐能力突出、善于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技能型人才,他們符合培養創新型國家人才的要求,是建設富強國家的必要條件,而實踐能力突出、善于思考、善于解決問題即為工匠精神的核心。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是保持社會平等的重要條件——工匠精神提倡積極進取及光榮勞動,其弘揚的精神有利于糾正當前某些歧視體力勞動崗位不健康的現象,這是平等正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展現。從個人需求的角度來看,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準則標準的具體表現。熱愛工作、追求完美是工匠的第一精髓,堅定執著、細致完美是奉獻的最好詮釋。他們為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制造強國而努力奮斗,他們用工匠精神創造了新時代的拼搏里程碑,不斷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由此可得,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在專業領域的具體表現,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容性。工匠精神是具有協作理念、大局觀念的團隊意識;是熱愛本職工作、用于承擔后果的責任意識;是積極進取、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獻意識。近年來,全國思政工作的重要會議精神得到了有效落實,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向導,積極開展培養具有職業精神人才的教育實踐活動。學校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在課程中融入,以在思政課堂中融入歷史背景,積極傳播“工匠精神”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進而促進海油事業的發展。高校應開設“工匠精神”特色課,并將其作為重點人才培養課程。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基于歷史背景的“工匠精神”的出現,歷史貢獻、價值追求、人格魅力、社會影響、工作精神,匠人的哲學智慧和情感世界,引導學生理解的價值和內涵豐富的“工匠精神”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轉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也可以使用創新式教學方法,使教學改變實踐教學的方向,并在實踐過程中面向真實的實踐對象,以反映真實的教學情況。使學生充分領悟匠人精神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開設課程的意義。
2.3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一種勇于摒棄舊傳統和舊理念,創造新事物和新觀念的精神。面對國內外日益復雜的環境,高校課堂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日益突顯。在知識與經濟爆炸式發展的今天,創新是必備素質。新時代學生不但應該儲備豐富的知識以及深厚的理論素養,還應具有創新思維與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對于人才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發揮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近海石油曾經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但在深海石油開采技術等方面的瓶頸仍需突破。因此,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是要結合國家戰略政策,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為促進技術發展提供力量來源。為國家提供支持創新驅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5]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多種手段。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適時的向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思考,通過思考讓學生能夠提出疑問、分析疑問和解決疑問,鼓勵學生勇于邁出探索之步。
只有站在一定層次的技術創新革命的高度,才能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要培養學生對其所探尋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對所學探索的事物持有懷疑態度;對探索的事物要做到永不顧盼自雄;對探索的事物要有探尋創新的沖勁;對探索的事物要有求異的意識;對探索的事物要具有探險精神。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創造性人才的長成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密不可分,創新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極具時代特色的重要一環,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分,發揚和推崇立德樹人在新時代的價值,構筑育德育才的協同教育,使學生從中吸取智慧,堅定理想信念,夯實價值基礎,積極探索教育在實現人的創新思維培養中的重要性,培養具備創新性思維與能力的學生,是開設課程的宗旨。
3教學方法
把握一個根本。牢牢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這一基礎理念。德育為先,在研究生各個培養環節設立德育培養和考核,在關鍵重要指標上探索實行德育一票否決制度,并將以上措施制度化。
用好兩只抓手。一是拓寬并夯實各培養環節,培養就要有效果、教育就要有成效,積極拓寬研究生的培養環節,不斷創新各培養環節的實施載體和形式,結合學科的工程研究特色,對研究生的學術論文做出具體的嚴格要求。二是嚴格把控出口關,注重科學道德與學術規范,結合學院實際情況細化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辦法,對導師、學生本人劃分清晰職責,嚴格執行學位論文的開題、撰寫、評審、答辯等各項流程,仔細審查學位論文實驗、數據、圖表等重要內容。
落實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全員參與,整合各方資源,為“課程思政”提供制度、設施、場地、人員和經費的全面支持,以“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為主要平臺,形成“社會-教師-學生-服務”四方參與“課程思政”的生動局面,尤其是在研究生的實習實踐環節中,結合行業和企業優勢,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大國工業、領略大國風采。“課程思政”全程實施,疏通理順各培養環節、分條列點、按時間順序梳理出適合于學科研究生成長成才的“課程思政”流程體系圖,在各時間點上配上相應的制度和辦法。“課程思政”全方位收獲,切實保證各項環節和流程有章可循、有據必依,保證研究生在“課程思政”的大體系下,在課程、科研、文化、實踐等各方面有所得、有所獲。
依托N門課程。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尤其是服務海洋油氣工程發展需要,針對實際生產過程中對外依存度高、被少數國外公司掌握的核心技術開設專業課程,如:LNG、FLNG、水下控制等。課程內容一是要直指國內痛點難點,二是要對比分析國內外形勢,三是要引導學生愛國創新技術自強。
4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新工科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高等教育在新時代的新要求,是高等教育從業者的新使命,是黨和國家強化和改革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托,探尋一種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為課堂內容引導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將思政元素與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知識進行巧妙融合,實現品格、思維、能力、知識多方面全方位育才。要做好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強化教師作用,實施過程要如春雨潤物,采用適合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只有堅持德育和智育相結合、專業知識和價值意義相統一,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整合多種方法和方法,培養符合新時代的綜合型人才。海洋油氣工程專業是國家新興專業,海洋油氣工程涉及國家海洋戰略、海洋安全、海洋資源開發等熱點問題,可挖掘的思政資源豐富,極適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課堂思政能讓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知識以思政的形式得到升華,充分挖掘海洋油氣工程課程思政元素,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對培養從事海洋石油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人才來說舉足輕重。學校堅持“立德樹人”,通過海洋油氣工程課程思政改革和實踐,嚴格抓住培養環節、把控出口關,落實各方面的資源供給,有力支撐海洋科學類專業培養目標依托多門課程,來促進學科科研成果服務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助力“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卓越海洋油氣工程人才培養,努力為國家海洋油氣工程行業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
*通訊作者:王琳琳
基金項目:2019-2020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研究生教改基金“面向國家發展、服務戰略需求,建設海工課程真思政,助力海洋強國”編號:XM10720210027
參考文獻
[1]趙麗娜.當代大學生友善品德培育路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 2019.
[2]羅華麗,曾志.“刺法灸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20):101-102.
[3]張玲娜.依托電子實訓課對高職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8):293-294.
[4]王東海.新時代創新創業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5):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