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舸
摘要課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探討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及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價值觀。通過挖掘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的育人資源,在設計教學案例時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能源 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3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 Ge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required to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courseof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ergy,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uides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outlook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s.By excavating the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rse,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val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ases, which improv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achiev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0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為貫徹總書記指示精神,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這對每一位高校老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探討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及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揭示能源在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中的地位與作用,闡述能源利用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分析社會發展與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探討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課程分析循環經濟對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介紹節能減排及清潔能源利用的先進技術,講述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個人在能源、環境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承擔的責任。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作為學校“科學精神與探索創新模塊”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在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潛能,塑造求新求變、敢于質疑、自主探索的創新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工程意識的責任,也能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價值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3]
2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2.1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
擔負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通識課程教學工作的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專業教師,這些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都很強,但對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普遍缺乏經驗。為提高任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組織任課教師以聽報告、研討等形式加強政治思想學習,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另外,通過組建課程教學團隊,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的教研活動,通過參加“課程思政”線上培訓、現場教學觀摩、經驗交流等方式提升任課教師的育人能力。[4,5]
2.2梳理教學內容,深挖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
課程思政必須做到“思政”與“專業”有機融合,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深入梳理課程教學內容,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6]通過深入挖掘,主要在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等方面重點開展“課程思政”教學。
2.2.1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就是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而開設的,因此在教學中要科學把握“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7]
在講解能源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時,以關停低效率、高污染燃煤發電廠為案例,讓學生了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先發展后保護、只發展不保護現象,認識到當發展帶來的環境負擔超出環境客觀承載力和恢復能力時,就必須要通過調整發展方式來保障環境的安全和永續持久的發展,寧可損失短期利益也要關停低效率、高污染的企業,體現“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講解清潔能源時,以我國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案例,讓學生了解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認識到通過技術創新我們在能源領域能夠做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很好地保護環境,體現“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講解可持續發展時,以湖州安吉縣關停礦山、恢復生態、發展鄉村旅游致富為案例,使學生了解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優美的生態環境能創造經濟效益,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體現全新的發展觀,蘊含著“天人合一”的中華民族傳統智慧,開辟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境界。
2.2.2通過介紹我國能源領域取得的最新成就,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在講授我國火力發電進展時,突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完成近9億千瓦的燃煤發電超低排放改造,我國的煤電機組單機效率世界最高,污染物排放標準世界最嚴,煤電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年排放量大幅下降,煤電已經成為提供清潔、高效、可靠電力的基礎性電源。
在講授可再生能源進展時,強調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約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的30%,總裝機容量7.9億千瓦,[8]居世界首位。我國不僅是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大國,也是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生產大國,每年向國外出口大量的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我國正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引領者。
在介紹我國核電建設進展時,闡明八十年我國靠引進技術建設了大亞灣核電站,其中絕大部分設備與材料依靠進口,經過三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核電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而且該技術已經出口。
通過介紹以上我國能源領域取得的最新成就,讓學生了解我國能源領域的技術水平整體進入世界先進行業,部分技術已經世界領先,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有助于學生樹立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理想。[9]
2.2.3探討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在探討能源未來發展趨勢時,著重討論了能源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介紹《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的歷史背景,講述了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節能減排,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我國也制定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對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控制,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煤以內,2030年控制在60億噸標煤以內。[10]同時,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煤炭比重,提升清潔能源占比,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潔能源滿足。為了提升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貢獻,展現負責任的大國擔當,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0]
通過這些內容的介紹與討論,使學生了解能源行業未來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也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才是可持續的,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3改革教學與考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水平
2.3.1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核心,課程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11,12]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分小組在課后查閱資料,經過充分討論后將小組的觀點以PPT的形式在堂課進行展示,教師與其他小組學生與匯報小組的學生展開課堂討論,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能更好地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教學環節中。
垃圾分類目前正在很多城市進行推廣,引發普遍關注。在講授生活垃圾處理時,采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外收集家鄉的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在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同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活垃圾分類對減少垃圾處理量,提高可回收資源量及利用價值,進而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作用,也讓學生清楚自身能在其中做出貢獻。
要實現交通領域的低碳化,汽車必須電動化,這也是能源與環境領域的熱點問題。通過學生搜集資料,課堂討論的方式,使學生了解電動車逐步替代汽油車、柴油車的趨勢,了解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及燃料電池車的技術特點,明確該領域我國在未來技術攻關的主要方向。
2.3.2改革考核評價體系,使之適合課程思政教學需要
以往的考核以平時作業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組成,期末成績占了70%。以考試為主向綜合能力考核進行轉變,適當減少作業和期末考試占比,引入翻轉式課堂PPT展示成績,平時作業、課堂PPT展示、期末考試分別占20%、30%、50%。
在課堂討論環節,將學生進行分組,當某個小組的學生介紹PPT時,其余小組每組抽一名學生與老師一起打分,學生打分的權重為50%,教師權重為50%,另外,組內學生進行相互評分,用組內得分對最終成績進行修正,鼓勵團隊協作、集體觀念、奉獻精神,對在收集資料、制作PPT及課堂討論貢獻大的同學給予分數加成。
3結語
在“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深入挖掘了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在設計教學案例時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優化設計了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課程思政的實施,提升了學生對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明確,主動性更強,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13]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到重慶大學2020年度線上線下課程建設項目支持,項目號編號:02120011110007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N].2016-12-09(11).
[2]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教育部官網[N].2020-05-28.
[3]聶芳.“環境監測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2020(36):100-101.
[4]曲超,盧安.計算機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算法與數據結構”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4):74-76.
[5]馬小雅,付丹丹.物流專業核心課課程思政建設策略探討[J].物流科技,2021(4):156-159.
[6]張奕婷,于波,趙曉菊.“生物工程下游技術”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15.
[7]韓振峰.把握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經濟日報[N].2020-06-25(7).
[8]國家能源局: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居世界首位.中國青年網[N].2020-12-21.
[9]伍勇,譚帥,魏文.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思政內容設計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52):55-56.
[10]薛立林,肖嵐.對制定中國能源低碳“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認識和建議[J].國際石油經濟,2020(12):1-10.
[11]劉曉軍.張鑫悅.“電氣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思政課程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4):88-89.
[12]趙學孔.基于翻轉課堂的教育技術公共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20(3):39-41.
[13]王藝潔.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研究[J].科教文匯,2020(35):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