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乃鳳 胡祖權 劉麗娜 張婷婷 張潔
摘要本文介紹結合生物技術專業特點推進生物技術與疾病診斷課程思政的建設,重點探討如何立足專業特色轉換教學思路,以專業課程教學為前提進行家國情懷及使命擔當、服務地方生物醫療衛生事業、遵守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挖掘,在課程教學的專業知傳授中結合課程思政元素的經驗與體會,以期為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 課程思政 教學實踐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51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Biotechn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Curriculum
ZHONG Naifeng, HU Zuquan, LIU Lina, ZHANG Tingting, ZHANG Jie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biotechn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cours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focuses on how to change teaching idea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ca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and mission taking, serving local biological medical and health affairs and abiding by professional ethics on the premis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teaching,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貴州醫科大學生物與工程學院立足貴州培養能服務地方生物醫療衛生事業、投身區域生物醫藥經濟建設的高素質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重點傳授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積極拓展和開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生物技術與疾病診斷是生物技術專業的重要課程,著重介紹分子生物學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及基本原理、基本策略和方法,分子生物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多學科交叉滲透,使得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聯系密切。課程組以黨的教育方針為導向,基于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教學中教師關注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進,將SPOC平臺、“雨課堂”智慧教學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引入課堂,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融合使本專業學生有較好的課堂體驗感和學習獲得,希望在未來的教學中將課堂教學境界從silence的課堂現狀提升至answer,甚至dialogue、critical、debate。[1]
為在課堂教學中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2]根據課程特點在2017級及2018級生物技術專業授課中開展課程思政摸索,課程內容上緊緊結合國家、區域發展現實需求將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基于“SPOC+雨課堂”互動教學,構建智育德育并行的有家國情懷、有使命擔當、有溫度、有職業道德的課程思政建設。
1生物技術與疾病診斷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高教司吳巖司長指出,課程是教學的基礎微觀問題,教師應傾盡情感備課講課,課程內容有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明確課程思政實質是教育思路的轉換,課程組在教學設計中依據專業理學背景、醫療就業前景及醫科院校兼有的醫學課程設置,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主要圍繞四點實現課程育人目標,一是引導學生積極尋找實現個人價值與理想抱負的方向;二是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三是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四是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程組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從學科特色和比較優勢出發挖掘思政元素,通過與校內思政教師研討,建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內在契合關系,[3-4]形成可適用于教學的課程思政案例,建立案例庫。開課前設置開篇頭腦風暴,首堂緒論課后設置開放作業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國計民生中的熱點問題,批閱的同時做高頻詞分析,采集學生關切的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時事熱點問題,思政元素挖掘之上擴充至課程思政案例庫。表1為部分教學章節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設計,教學實際中促進案例內容與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融會貫通,通過課后訪談方式了解學生各方面的獲得感。
2課程思政實踐
2.1緒論
2.1.1課程開篇頭腦風暴,未來可期不負春光
課前為樹立學生對于生物技術專業及分子診斷技術在健康中國建設中重要價值的感性認識,課前用雨課堂對授課班級推送公告,推薦學生通過觀看兩個在線視頻助于課前思維風暴,見圖1,提示學生除了學習、傳播科學防疫的知識,更要利用這段防控阻擊疫情的特殊經驗,思考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關系,向戰疫中的榜樣人物學習,增強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1.2開放作業助力思政元素挖掘,互動引導家國情懷及使命擔當
緒論課程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5]授課教師主要完成課程簡介、教學安排、教學目標的介紹,通過分子診斷技術迭代、基本策略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讓學生從學科歷史的發展脈絡中去認識技術演變過程,逐步加深生物大分子和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關系的理解。通過講述貴州醫療隊赴鄂州抗擊COVID-19的先進事跡和典型,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6]


教學結束通過SPOC設置開放式作業。“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拋開書本,我們能感悟到什么?鑒別與診斷病原,尤其當代興起的熱門的生物技術確有英雄用武之地!時代把生物技術推向舞臺。初識這門課程后,哪些方面有觸動你呢?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的必要性?是正值當下新冠肺炎的確診?是癌癥的分子診斷?是隨著二孩政策開放、大齡產婦激增后帶火的產前分子診斷?還是個體化醫學呢?許許多多的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的應用就在我們的身邊,請同學們請根據自身體會撰寫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對哪一點產生了學習興趣。”極具時代感的命題下,鼓勵學生通過推薦的網絡資源和自行查詢中國知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等官網,激發關注COVID-19前沿與醫學應用進展,有機會自主地將生物技術就業與時代結合,授課教師借此了解學生的專業興趣點,在后期教學做適度引導。
緒論課后作業兩屆學生均積極認真響應,學生從被動接受教學輸入轉變為講述的輸出主體,參與和完成較好,其中2018級生物技術授課的緒論課后作業的詞云分析見圖2。從詞云分析的高頻詞反映出思政元素的設置與引導達到了預期目的,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及開放式作業的課后自學,掌握課程精髓,提煉到“冠狀病毒檢測”“疾病分子診斷”“產前診斷”“試劑盒研發”“精準醫療”“科技興國”等十余個專業興趣點,助于后期教學中設置基于學生興趣點思政元素的延展和教學引導。學生實際感悟到,“科技是真的可以興國,在這一過程中有許多人做出了貢獻,任何偉大事業都需要一步一步來實現”;“個體化治療從基因組成或表達變化的差異來把握治療效果或毒副作用等應答的個性,對每個患者進行最適宜藥物療法的治療,精確且具有針對性,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一定能夠發揚光大”;“我的專業是很有用的,我要正確看待它并學好它”;“我們的專業非常貼近生活,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家人普及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要用自己的專業來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更好的提升我國國家安全,國家戰略硬實力”。
2.2基因、基因組與分子標志物
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在教學章節核酸測序技術的基本原理、測序流程、具體應用及標準教學后,引入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及我國新冠肺炎病毒檢測試劑盒、測序儀自主研發,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助力臨床病原微生物診斷、產前診斷、腫瘤防控及確診等案例。通過講好科技領域的中國新故事,引導學生樹立科技興國理念,結合專業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信心,利用專業知識對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改進、融合與完善,能提高臨床檢驗檢測的靈敏性與特異性,為臨床醫生對疾病治療提供全面、精準的參考,為我國精準醫學研究及應用提供基礎支持。
2.3樣本的采集與處理
2.3.1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咽拭子采樣及采集人員個人防護指南,加強醫療衛生、生物安全防護意識
結合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標本采集人員個人防護指南,引導學生從專業視角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課間播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及個人防護視頻,通過討論針對強傳染性樣本采集、運輸、處理與保存,建立生物安全和個人防護意識,加強實驗基本操作中防護裝備穿戴、核酸檢測操作注意事項、檢測樣本的處理,預防未來從業活動中發生職業暴露感染、實驗室污染、交叉污染。
2.3.2本省產前診斷惠民政策,了解地方生物醫療衛生事業及精準扶貧國策
基于“二孩時代”高齡產婦增加,貴州省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產前診斷需求與服務資源短缺矛盾進一步凸顯,在樣本的采集與處理章節要求掌握無創產前篩查標本采集的基礎知識。通過介紹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產前診斷中心為提高產前篩查服務能力,降低嚴重出生缺陷發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開展的系列工作,如產前診斷人才培訓、出生缺陷防治網絡、產前診斷惠民政策,補充臨床遺傳咨詢、產前診斷法律法規,旨在使學生了解精準扶貧國策及服務地方生物醫療衛生事業、服務健康中國的專業使命,堅定向學報國志向,將個人發展和成長融入國家健康事業發展。
2.4臨床分子診斷的質量控制

臨床分子診斷作為檢驗診療手段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檢測方法多依賴于樣本基因擴增,細微偏差會帶來極大的實驗結果誤差,嚴格的基礎操作和質量控制尤為關鍵。因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有一定比例在醫院、第三方檢驗機構從事臨床分子檢驗等領域工作。通過雨課堂課前為學生補充臨床分子診斷質量控制的相關行政法規、條例,如衛計委辦公廳印發的《醫療機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和《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等。建立和完善學生對于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理解,明確檢驗人員嚴格遵守職業準則,不斷通過繼續教育加強業務能力訓練及職業道德,規范每一個檢驗環節操作,才能保障檢驗結果、避免診療差錯;需恪守行業規范,從樣本采集、檢測、報告審核等過程保證檢驗質量,通過室內質量控制、室間質量評價等方式持續改進,實現檢驗質量提高的目的。
3課程思政實踐經驗與體會
3.1讀書本意在元元
通過課程思政實踐,應讓學生回歸學習本位和讀書本意,基于專業課程學習不斷拓展個人視野,眼光需離開大學課堂狹小的空間,將目光投向民族、國家、世界。所以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元素案例庫建設過程中,必須兼顧授課專業的培養目標,基于學生應具備的各項基本能力,將屬于專業課程領域前沿的各類內容,統一納入思政元素取材范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從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專業知識和能力、身心健康、審美和人文素養、勞動精神和奮斗精神這五個維度全方位推動專業課程培養質量。
3.2紙上覺淺需躬行
通過課程思政實踐,應讓教師回到本位、讓教育回歸本質,課程教學方式上為避免課堂教學的單一化輸出,在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課程組利用課前、課間、課后的混合式創新教學模式,通過線上推送與章節相關的鮮活案例及開放式問題,多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擴展專業視野,在解決專業問題的同時建立學生的專業自信、專業認同、家國情懷及專業報國思想。結合鄂州疫情防控一線抗擊COVID-19的先進事跡和典型,通過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建立學生的家國情懷及使命擔當;結合抗疫背景的生物安全防護、新冠肺炎病毒檢測試劑盒自主研發案例,激發學生關注自身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樹立科技興國理念;結合臨床分子診斷質量控制相關行政法規、條例的案例,教育引導學生關注行業規范、樹立科學倫理理念。
但筆者仍深感課程思政探索過程中面臨自身局限,后續應立足于辦學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有的放矢地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標準等方面繼續實踐和創新,關注專業進展、結合德育的滲透式課程思政教育,才能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常態化統一,達到理想的課程思政效果。
*通訊作者:張潔
基金項目:2019年貴州醫科大學本科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雨課堂在《生物防治技術》課程中的混合式教學應用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944);2018年貴州醫科大學2018年校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改革工程(網絡課程類),《生物防治技術》網絡課程,(項目編號:WLKC30);2017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貴州醫科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內部監控與評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7A014);2019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一般課題“大數據時代貴州醫科大學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的建設與運用”(課題編號:2019B166)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09):17-22.
[3]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9):67-70.
[4]盧楊,劉芳.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點位思考[J].高教學刊,2019(23):164-166.
[5]倪菊華.生物化學,踏歌而來——《生物化學》緒論課的教學設計與授課技巧分享[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20,36 (12): 1514-1518.
[6]張濤,冉利梅,李昆,等.貴州醫療隊赴鄂州抗擊COVID-19疫情的實踐與體會[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0,40(03):358-360.
[7]鄢顯俊.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