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對廣西8所職業院校在校生的問卷調查,論述職業院校學生中醫文化自信現狀,認為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認同度較高,但中醫文化知識較為缺乏,學習主動性欠缺;中醫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缺失,宣傳力度不足,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不足;中醫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欠缺,家校合作不足,缺乏有效引導等,提出職業院校可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學科教育教學滲透、第二課堂實踐、家校合作等做法宣傳中醫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中醫文化自信。
【關鍵詞】新時代 職業院校 中醫 文化自信 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012-04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強,中醫文化界學者從呼喚傳統文化復歸以振興中醫藥文化,發展到當下提出“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性命題,彰顯出中醫文化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呈現出中醫文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借鑒西醫經驗,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和手段,把我國傳統醫學的精髓傳承、發展好,已經成為我國中醫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中醫青年要擔當起這份責任,就必須樹立起對中醫文化的自信。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方式,為了更好地了解衛生類學校與非衛生類學校的情況,以廣西8所職業院校的在校生為調查對象,其中衛生類學校與非衛生類學校各4所,探索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認知現狀、中醫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中醫文化的傳承問題,為宣傳中醫傳統文化、提高中醫文化自信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廣西8所職業院校(高職院校4所: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中職院校4所:廣西中醫學校、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機電工業學校、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的2017—2019級在校生共949人,收回有效問卷80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14%。其中男生289人,女生519人;高職學生401人,中職學生407人;醫護類259人,藥學類149人,非醫護藥學類400人。
(二)研究工具與方法
調查采用的問卷為自編《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中醫文化自信現狀調查》問卷。預測為紙質版問卷調查,正式調查則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問卷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包含性別、學歷、專業三個方面;二是中醫傳統文化的相關調查。第二部分包括三個內容:第一,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認知現狀,共11題;第二,職業院校中醫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共4題;第三,職業院校學生對傳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意見和建議,共2題。問卷構制初步完成后,課題組邀請2位相關專家進行指導,并請10位職業院校的學生對問卷進行試填,根據專家建議和學生反饋情況對問卷進行調整和改進。
二、結果與討論
(一)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文化的認同度較高,但相關知識薄弱且學習主動性欠缺
1.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文化的認同現狀
在對中醫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認知現狀的調查中,如表1所示,有30.2%的學生表示對中醫文化非常感興趣,65.3%的學生表示感興趣,二者合占95.5%。48.5%的學生認為中醫文化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47.2%的學生認為影響一般。58.9%學生認為職業院校學生非常有必要了解中醫文化,39.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了解中醫文化,二者合占98.4%。可見,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文化的認同度較高。但是,在“你是否了解中醫文化”的調查中,只有6.3%的學生認為自己非常了解中醫文化,說明職業院校的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雖然十分認同,但是了解不多。
對職業院校學生就中醫文化認同現狀的四個方面在性別、專業、在讀學歷層次上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這四個方面在專業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如表2、表3所示),其中“你認為中醫文化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是否有影響”及“你認為職業院校學生是否有必要了解中醫文化”在性別和學歷層次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你對中醫文化是否感興趣”“你是否了解中醫文化”在性別和在讀學歷層次上無顯著性差異。
2.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作用的認識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有75.5%的學生認為中醫在診療中的作用很大,79.0%的學生認為中醫在養生中的作用很大,67.3%的學生認為中醫在近現代抗擊傳染病工作中的作用很大。可見,職業院校的學生對中醫的作用表示較高的認同度。同時,在對中醫傳統文化發展前景的看法的調查中,70.0%的學生表示非常贊同對其發展保持樂觀的態度。對職業院校學生就中醫傳統文化發展前景的看法在性別、專業、在讀學歷層次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其在性別上無顯著性差異,在專業和在讀學歷層次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對職業院校學生就中醫作用的認識情況的三個方面在性別、專業、在讀學歷層次上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這三個方面在專業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你認為中醫在養生中的作用如何”與“你認為中醫在近現代抗擊傳染病工作中的作用如何”于在讀學歷層次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你認為中醫在診療中的作用如何”于在讀學歷層次上無顯著性差異。“你認為中醫在養生中的作用如何”及“你認為中醫在診療中的作用如何”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你認為中醫在近現代抗擊傳染病工作中的作用如何”無性別上的顯著性差異。
3.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文化的認知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9.9%的學生表示會經常主動了解中醫文化,75.2%的學生表示會偶爾主動了解中醫文化,14.9%的學生表示不會主動了解中醫文化。可見,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文化的學習主動性欠缺,積極性不高,有待進一步引導,調動其積極性。
對職業院校學生學習中醫文化的主動性在性別、專業、在讀學歷層次上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其在性別和專業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在讀學歷層次上無顯著性差異。
為進一步詳細了解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文化的認知現狀,設置“你閱讀過以下哪些中醫書籍?”的問題,其中有31.8%的學生讀過中醫四大經典,55.4%的學生讀過中醫科普讀物,63.8%的學生讀過中醫教材。可見,職業院校學生對中醫相關書刊的閱讀量較少。
(二)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職業院校中醫傳統文化宣傳力度不足,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不足
根據訪談調查,被調查的4所醫護類職業院校均開設有中醫方面的學生社團或協會。但是,在“你所在的學校是否有關于中醫方面的學生社團或協會?”的調查中,有28.2%的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學校是否有關于中醫方面的社團或協會,其中醫護類和藥學類專業分別有27人、34人,共計61人選擇“不了解”,占醫護藥類專業學生408人的15.0%;65人表示所在學校沒有中醫方面的學生社團或協會,占醫護藥類專業408人的15.9%。可見,即使在衛生類學校中,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中醫方面的學生社團或協會并不了解。
此外,在“你所在的學校或班級是否開展過有關中醫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的調查中,僅有8.5%的學生選擇經常開展;在“你是否參加過與中醫文化教育相關的活動”的調查中,僅有6.2%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有25.7%的學生表示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融入有關中醫文化的內容。從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可見,在職業院校中,中醫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
對職業院校中醫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的基本情況在性別、專業、在讀學歷層次上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其于在讀學歷層次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專業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你是否參加過與中醫文化教育相關的活動”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你所在的學校或班級是否開展過有關中醫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和“你所在的學校或班級是否開展過有關中醫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職業院校中醫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欠缺,家庭引導不足
在對中醫傳統文化了解途徑的調查中,有566人表示從課堂或課本了解,占70%;555人表示從課外書籍、課外活動中獲得,占68.9%;631人表示從網絡媒體處了解,占78.1%;僅282人表示在家庭教育中了解中醫傳統文化,占34.9%。可見,在中醫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家校合作不足,家庭教育較為欠缺,缺乏有效的引導。
(三)職業院校學生對傳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意見和建議
1.造成中醫文化缺失或自信不足的原因
對造成中醫文化缺失或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缺乏中醫文化學習的實踐活動首當其沖,占81.6%;其次是缺乏課程教育與中醫文化教育的結合,占74.0%;接著是缺乏對中醫文化學專一欄再轉欄的重視,占70.9%;此外,缺乏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較大的影響因素,占53.1%;最后是缺乏優質的教師資源和教材,分別占比49.6%、49.5%。
2.職業院校學生關于傳承中醫傳統文化的調查結果
通過開放式提問方式調查職業院校學生對傳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意見和建議,不少學生表示,希望認真傳承中醫文化,提高對中醫文化的重視,多開展與中醫相關的宣傳與實踐活動,讓每個人都了解中醫文化,鼓勵發展中醫文化事業,普及日常生活所需的中醫知識,使廣大人民能夠將其應用到生活中,讓中醫與現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但是也應該注意到不乏別有用心的人打著中醫的幌子招搖撞騙,須引導人們正確看待中醫的客觀性。
三、建議
(一)加強宏觀指導力度,提高學習中醫傳統文化的意識,推動中醫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加強宏觀指導力度,重視中醫傳統文化學習
中醫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中醫藥職業院校的學生需要學習中醫文化,非中醫藥類職業院校的學生也同樣需要學習。但是,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具有很強的職業導向,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目標也自帶職業導向的特點。因此,在中醫傳統文化的學習上,不同的職業院校采用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尤其是中醫藥職業院校,需將中醫文化融入辦學理念,落實好國家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推動中醫傳統文化的發展。如將中醫文化中“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理念,融入辦學理念,做到尊重人類發展規律,尊重學生成長規律。
2.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教師作為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的主力軍,對中醫文化的傳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通過訪談發現,當前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出現理論型和技能型分化的現象。從事理論教育的教師因缺乏臨床實踐或田野調查實踐,講述內容不夠生動;而具有實踐經驗和掌握民間技藝的大師又難以走進校園。因此,可將兩者有機結合,一方面落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增加中醫傳統文化教學和研究人才的比重,培養和造就一批中醫傳統文化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物;另一方面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校園,與教師學生共同探討、傳承中醫文化。
3.推出中醫精品力作,引導中醫傳統文化學習
調查結果顯示,55.4%的學生讀過中醫科普讀物,但學習的主動性不足,學校需要精編、選編系列中醫科普讀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中醫文化。同時,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開發有關中醫文化的系列微視頻,通過公眾號、網頁推送,讓更多的學生在線上線下都能接觸和學習中醫傳統文化。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加強中醫傳統文化的宣傳與交流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中醫傳統文化氛圍
學校可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來營造中醫傳統文化氛圍。首先,通過校園文化長廊的布置與宣傳,展示中醫藥文化經典;其次,引導學生誦讀中醫經典,弘揚中醫文化;第三,引導學生參與藥食同源研究,在日常飲食中了解中醫文化,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
2.強化第二課堂作用,積極開展學習實踐活動
注重和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依托社團建設,積極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通過網絡交流、主題講座、知識競賽、義診活動等,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區,切實幫助社區居民,讓更多的人認識中醫,同時也讓學生獲得了鍛煉的機會。此外,《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因此,也可以通過促進產教融合推動學生對中醫文化的學習。例如,中醫藥職業院校可以與企業合作,開設藥膳館、康體保健中心,建設壯瑤醫民族文化教育基地,使本校學生零距離接觸中醫文化。同時,可以開放教育基地,與非醫藥類院校進行交流,推動中醫文化的發展。
3.促進中醫文化國際傳播,在交流中提升中醫文化自信
2016年,國務院頒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使中醫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逐步構建起中醫話語權。在國際交流中,學校可通過國際交換生的互動方式,或走進國際合作醫藥企業,進一步加強對中醫文化的傳播,使更多的人知曉中醫、使用中醫,同時進一步提升中醫文化自信。
(三)重視推進家校合作,促進中醫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中醫文化自信
1.重視推進家校合作,形成協同育人機制
要重視家庭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調查結果顯示,在中醫文化的學習中,家庭教育較為欠缺,因此既要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又要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協同育人。如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線上線下家長課堂、主題實踐活動等,引導家長積極參與中醫文化的傳承與推進。
2.有機融入中醫內容,實現課程育人實效
非醫藥類院校可通過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開設與中醫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或者在文化基礎課中滲透中醫文化。醫藥類院校既可在文化基礎課中融入中醫傳統文化,還可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滲透。如在心理健康課程中,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中醫思維,使其重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完善自我。
3.探索現代化教育形式,激發學生學習中醫文化的主動性
在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引導大家認識中醫文化經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中醫文化的學習。例如,廣西中醫學校的師生在中藥專業的學習中,開展“你好呀,中藥”系列活動,舉辦“賣萌中藥創作大賽”,學生采用中藥原材料,結合繪畫,創作出形象生動的作品,在創作中學習中藥知識。同時,通過線上投票活動,讓廣大師生在參與投票的過程中學習中藥知識,吸引了一大批非中藥專業的學生,擴大了中醫藥文化傳播范圍。
本文通過對廣西8所職業院校的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中醫文化自信現狀,總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對策。職業院校應該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學科教育教學滲透、第二課堂實踐、家校合作等方面宣傳中醫傳統文化,以提高學生的中醫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王明強.中醫文化自覺的歷史演進與當下新特點、新趨勢[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2]王春花.論中醫青年文化自信的培養[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S1).
注:本文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2019—2020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中醫文化自信與《心理健康》教學融合的路徑探索”(編號:190024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何麗坤(1985— ),女,廣西武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現就職于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