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婷 林涵 張高科
摘 ?要:從思政育人教學改革實踐出發,針對環境類交叉學科學生培養深度與廣度難以兼顧的難題,針對金課、課程思政等要求,建立課程知識點與任務分解綜合體系。以物理污染控制課程建設及思政育人教學改革為例,將專業教育、金課建設、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與課程思政融合,通過方法與成果研究實例,設計出教學任務、等級、問題導向、思政目標等多對應的教學組織體系;并從“三全育人”角度出發,實現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綜合設計,為環境類專業學科課程思政體系搭建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環境類;金課;物理污染控制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 2096-000X(2021)S1-0158-04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difficulty of combining the depth and width of environmental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 training, and aiming a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olden clas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points and task decomposition is established. Taking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idea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sults-oriented education (OBE) with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study, a teaching organization system corresponding to teaching tasks, grades, problem orient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was designed by means of methods and examples of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 Three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cheme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es.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 environmental class; golden class; Physical Pollution Control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理解和把握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及難點,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通過研究實踐發現,課程思政具有以下現實難點:國家教育教學趨勢目標的多維性,使課程內容綜合設計難以全面兼顧[3-4];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難以協同[5-6]。
鑒于此,筆者團隊以物理污染控制課程為例,進行了課程思政目標的探索,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將現有國家要求的專業教育、金課建設、工程教育認證要求中的OBE理念、在線課程建設等要求與課程思政系統融合,設計出多維教學組織體系。從“三全育人”角度出發,實現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綜合設計,并取得一定成果。該思政體系的搭建模式可為其他專業課程的課程建設提供借鑒。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挖掘與融合課程思政元素,設計出多維教學組織設計體系
環境問題從本質上來說是人類發展觀問題,只有改變目前的發展觀及由之所產生的科技觀、倫理道德觀和價值觀、消費觀等,才能從根本上探尋出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故而,環境類專業的教育教學更具特殊性,相比單純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知識學習,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專業榮譽感和增強社會責任感更具前瞻意義。
物理污染控制課程主要講授噪聲、振動、電磁輻射、電離輻射、熱污染和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危害與防控,具有物理、環境、機械、土木等方面交叉的特點,關注環境保護及民生健康。在該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中主動挖掘思政元素,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感同身受,實現自己從被保護者向保護環境與他人的責任意識轉變,并有利于實現專業技能的同步增長。
鑒于此,筆者團隊以物理污染控制課程為例,從認知、情感和行為目標三個維度[7]進行了課程思政目標探索。確認其認知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環保相關法規與技術標準;情感目標是在給學生介紹中國先進技術的同時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文化自信,加強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行為目標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增強環保作為民生工程的職業責任感,培養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具有創新能力。
但如何將現有國家要求的專業教育、金課建設、OBE理念、在線課程建設與課程思政系統融合是個難點。因此,需挖掘與融合課程思政元素、設計出多維目標的教學組織設計體系。
物理污染控制借鑒校課程思政專題培訓中較為成熟及可行性的徐言民老師提出來的“KUPC”(Knowledge知識、Uderstanding理解、Proficiency精通、Creation創造)教學組織設計體系[8]。按照四級標準開展教學組織設計,將專業教育、金課建設、OBE理念、課程思政融合,對每個知識點進行了解、熟悉、掌握分離轉變為對每個知識點進行KUPC細化分級,將教學任務、任務等級、問題導向、思政目標進行對應,達到金課建設中“兩性一度”與OBE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布置。
其具體任務分解方法為:
任務1:通過引言、基本原理內容,了解科學家的故事與基本原理,學生自然習得科學人文工匠精神。
任務2:通過測量方法、標準與監測內容,分組查閱分享國內外規范及最新規范、監測方法、實例(例題、習題、實際案例解析)、對應實驗實踐方案設計,使學生了解國情,更具使命擔當、文化自信、依法治國、職業精神。
任務3:通過污染防護與控制方法內容,運用所學規律、公式,計算例題、習題,進行實際控制設計,使學生提高戰略需求、職業教育、創造精神。
任務4:通過拓展內容的學習借鑒,了解能源轉化應用科研趨勢、前沿介紹、各行業應用情況等開發出針對性模型與設備,使學生開創獨特的中國方案,更具有創造精神。
該多維目標教學組織設計體系見表1。
該表格四項任務設定自上而下體現的是金課建設的“兩性一度”理念;從問題導向出發自右向左體現的是工程教育認證要求中的OBE理念,自左向右體現的是課程思政要求,將以上這些理念深度融合,共同體現在專業教育的知識點分解與教學組織設計中。
二、從“三全育人”角度出發,實現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綜合設計
從“三全育人”角度,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要求,實現第一、第二課堂協同,從日常、幕后、課前、課中、課后全方位進行教學方案的綜合設計。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設計具體思路見表2。
其具體方法為:
1. 日常、幕后和課前與課中結合:收集案例,科學家事跡作為榜樣力量,引出課程內容,進行科研方法培養及責任感使命感等精神升華
在授課過程中用提前搜集的科學家的故事引出課程內容,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對科學家的事跡和精神進行弘揚后還能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物理污染控制課程教學中,用中國聲學專家馬大猷以“科學救國”為己任,回國和其他科學家建造我國第一個聲學實驗室,設計微穿孔板并廣泛應用的事跡案例引出聲學基礎的課程內容;用當時27歲的物理學家賽賓解決哈佛大學弗格藝術博物館室內混響問題的思考方法與解決問題的途徑,及后續設計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的案例,對青年學生科學思考與行動方法進行引導。
2. 課中:課程內容與時事結合,混合式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交融
針對物理污染控制課程中凝練出來的相關物理科學家介紹與科學人文工匠精神融合、國家最新法規政策介紹與法制教育融合、我國相關科研前沿介紹與大國自信等方面結合新媒體專業老師微電影制作課程、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進行微課、慕課開發。根據初步教材編撰中同學們搜集的科學家故事內容,實現環境類專業和文法類專業學生課堂同步,跨專業合作完成項目化任務的方式進行信息媒介的搜集與小視頻制作。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運用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完成知識點教學后,引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時事,讓學生去思考其中涉及到的課程知識,養成關注時事的習慣,身在校園,心系天下。如在學習減振材料與裝置及其應用后,引入當時發生的“深圳賽格大樓晃動事件”,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其中涉及到的減振裝置的原理及作用,政府迅速對此事進行調查體現政府對公眾安全的重視,激發民族自豪感;在學習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后,引入日本將福島核廢水排入海洋的決定,讓學生思考核廢水處理方式,核廢水對海洋及全球的影響;在溫室效應這一章節中,介紹了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并列出了為實現碳中和當代大學生力所能及的事,在體現中國大國擔當的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3. 課后實踐創新與課堂分享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分享結合
理論教學是在課堂上將書本上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后的分享,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在物理污染控制課程中,除了課本知識的講授,還給學生分小組布置了實踐作業,如宿舍隔音降噪改造、小區變電站電磁輻射測量、機場飛機噪音測量、火車站噪音測量等。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行設計監測方案,選擇合適儀器進行監測,分析數據,撰寫研究報告,并分小組進行匯報。學生們通過實踐,將知識融會貫通,潛移默化進行了職業教育,培養了創新精神。
三、教學資源的建設及師生獲獎成果
多維目標教學組織設計體系與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設計的課程思政實踐,現已應用在物理污染控制課程教學中,目前已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形成階段性專業教育與思政融合的探索成果。
(一)按新課程體系,師生合作聯合編撰的新教材初稿已完成
布置以班級為單位全班合作完成新教材編撰任務,按金課“兩性一度”的要求結合思政元素,設定新的教材提綱,理論、最新法規、實驗實踐方法、前沿分享與研究案例結合,各班分別撰寫出教材的初稿。其中一本教材初稿及班級成員分工如圖1所示,使每位學生都從專業理論到實踐應用到前沿了解等實現融會貫通,并在尋找案例和了解國家最新政策過程中感受到大國擔當,培養了家國情懷。
(二)及時增加學生結合校企合作學習掌握內容,實現在線平臺持續建設與拓展資源更新
目前課程實踐的更新內容已上傳到之前開設的武漢理工大學優慕課在線平臺上的SPOC課程物理污染控制工程中(見圖2)。新增學生所學實用軟件分享自制視頻、校外企業工程師的在線講授資源,實現了學生對市場需求的了解、自學能力培養和實踐應用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充分發揮新型教學模式的效能,學生創新能力提升,成果頗豐
通過充分發揮新型教學模式的效能,利用在線課程建設、混合式課程的探索實踐應用,實現專業教育、金課建設、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近3年本科生獲得各類國家及省部級競賽獎項70余項,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四、結束語
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教學中,以物理污染控制課程為例,積極挖掘課程知識中潛在的思政元素,將專業教育、金課建設、OBE理念和課程思政等多維目標進行教學組織綜合設計,采用任務分解的項目化方式更有參與性與實踐性,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從“三全育人”角度,從日常、幕后、課前、課中、課后全方位進行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的教學方法設計,激發了學生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有利于職業能力、職業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實現更多科研創新賽事成果的產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賈亞男.《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改革的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21(2):120-123+128.
[3]李紅霞.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課重構設計[J].人民論壇,2020(33):69-71.
[4]易鵬,王永友.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邏輯起點和實踐指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1(4):54-58+66.
[5]鞏茹敏,霍躍.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效應的新審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74-78.
[6]劉金平,郭碧花,嚴賢春.“草坪學”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2):181-184.
[7]高艷榮.疫情防控期間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基礎俄語2》課程思政的應用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1(3):39-42.
[8]吳博,徐言民,嚴慶新,等.面向智能航海方向的復合型人才實踐教學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