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鳳梅
摘 ?要:將數形結合的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需要教師在設置課堂教學時能夠改變教學方式,將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融入課堂中。將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融入到小學生學習的思想中,能夠幫助學生方便的理解數學中難以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將文字表述出來的概念用數形表現,能夠更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本文將研究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形結合的教學思想,讓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得以落實。
關鍵詞:數形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引言: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是將數與形分為兩個教學概念,但同時要交數與形這些互相轉化與結合。數形結合的教學思想是對學生進行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通過在數學中應用數學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夠讓數學的概念便于學生理解,在解題方法上能夠更強的操作性,利于學生掌握數學。數形結合的方法符合小學生的發展思維,便于學生們去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結合的方法更有利于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培養。
一、數形結合讓學生對概念理解更形象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概念知識非常的多,相對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說這些文字概念十分的抽象,小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數學概念時會感到十分困難。教師就可以在對學生進行概念講解時,利用直觀的圖像來幫助學生去理解課堂上包含的概念知識,讓學生能夠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態度。教師在講解數學概念時要多利用圖形來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數學能力培養。
例如,教師在二年級下冊第七章《時、分、秒》(北師大版)這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們正確的理解時間的觀念,知道時分秒之間的聯系是本章節的主要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理解時間的概念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二年級的學生年齡還比較小,他們對時間這一概念并不能很清楚的認識。利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手段在對學生時間教學時可以幫助學生們有效的認識鐘表和正確的理解時間,樹立起時間觀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出多表。然后提問學生們:“有誰知道分針,秒針,時針分別是哪一個?”通過這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們對鐘表有一個簡單的認識,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去認識鐘表上指針所指出的時間。在對學生進行時間概念的了解時滲透數學結合的思想,能夠利于學生去認識鐘表。
二、數形結合讓學生形成理解模型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能夠更容易的理解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樹形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概念教學數學模型。通過進行數學模型的構建能夠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進行層層深入,在數學模型中融入數形結合的思想,讓數學模型的構建更具體。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從數形結合中培養,對學生數學學習起到加深和鞏固的作用。小學生的想象力相對比較豐富,他們能夠用豐富的思維去思考一些實際問題,通過用數形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們構建數學學習的模型,能夠讓學生在對概念進行理解時能夠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觀察物體》(北師大版)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樹形結合的方法,為學生們構建關于該章節的數學模型,幫助學生們更好的學習物體的知識。在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積木為學生們搭建一個可以觀察的物體。讓學生們能夠觀察到具體的實物,方便學生們對這一單元內容的學習。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拿出一個正方體的小積木擺放在講臺讓學生們觀看,讓學生們能夠直觀的了解到從三個面所觀察到的物體形象。然后教師將小正方體所觀察到的形象展示在黑板上,為有學生們講解關于單個小正方體所觀察出的圖形是一模一樣的。然后再擺放多個積木讓學生觀看,通過對積木擺放的不同,讓學生發現觀察積木時的規律,對學生們進行講解,樹立起觀察物體的正確方法和理解角度。
三、數形結合讓學生有思維發散能力
通過數形結合讓數學學習中的概念轉變為形象的圖形,能夠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同時在學生們理解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散發他們的思維去聯系更多的數學知識,進行充分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數學問題進行圖片轉化,利用圖形表達的方式讓學生們們對數學概念有了具體的了解。學生們在圖形上去理解數學問題,能夠有興趣進行學習,在理解數學概念的過程中,他們會散發自己的思維,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獲取正確的結果。教師在利用書寫結合時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們去開拓他們的思維對數學進行不斷的學習。讓學生們通過觀察圖形卻探究數學問題以及數學概念,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結束語: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融入數形結合的有效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們在課堂學習時的思維,讓他們體會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具有著豐富的趣味,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數學的積極心和熱情。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們能夠體會到數形結合帶來的學習方法的改變,能夠實現他們對數學抽象知識的理解。數形結合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在課堂表現能力,讓他們在課堂上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貢效波. 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 讀寫算,2020,No.1174(27):62.
[2]陳宏.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研究[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No.447(2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