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 ?要:答題習慣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提高答題的有效性及正確率,對于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具有較好的推助效果。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正是良好習慣塑造形成的關鍵階段,因而數學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在進行答題期間,亦需要注重學生答題習慣的培養,促使學生能夠提高其答題效力,發展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將以北師大版二年級教材為例,探索小學生答題習慣的培養策略,以促使低年級小學生得以更好地發展并提高自己。
關鍵詞:小學生;小學數學;答題習慣
引言:
答題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是在簡要的基礎概念及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概念及公式進行計算,解決數學各類問題。因而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則不可避免的需要不斷的答題,以達到數學知識有效學習的目標。在此期間,如何高效地答題并解決習題,則需要小學生具備一定的答題習慣,其影響著學生答題的成效。教師在展開知識及例題的講授中,可將習慣的培養滲透其中,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一、理解題目,培養審題習慣
答題的先行條件在于審題,準確的審題、讀題是有效答題的基礎前提,亦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而言,由于其識字量、基礎知識的缺乏等因素,因而對此相對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掌握題目中條件信息的提取方式,如通過示范引導、圈點勾畫等方式的引導,幫助小學生能夠更為順利有效地進行審題、準確的理解題目中的信息及要求[1]。與此同時,教師需注意的是,在指導學生審題習慣及能力的培養過程當中,需注意讓學生實踐練習,讓其能夠在自己的讀題下,結合教師提供的方式方法理解題目,以此促進其審題習慣的良好形成。一方面,在讀題時可先行要求學生閱讀至少兩遍以上,即在這兩遍的讀題中達到讀通及讀懂的效果,進而引導其將題目中的關鍵詞勾畫出來,如常見的“一共、減少、最大、相差...”等,在此基礎上可指導學生進一步進行讀題理解。這樣,學生則能夠較好地將題目中的題干信息準確理解,從而更具方向的進行答題,以避免在答題過程當中少走彎路。
二、擬訂方案,培養靈活思維
由于低年級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對于數學知識的接觸相對較少,且解題能力有所欠缺,因而常會因部分題目所難,而不知怎樣解決,尤其當與教師講授的題目類型有所出入時,則更是一籌莫展[2]。在此條件下,教師則可引導學生學會轉換思維,培養其運用多種方式嘗試答題,同時,還可教授學生相應的答題方法及技巧,使其能夠運用一定的技巧解決題目,以發展其良好的思維習慣,促使答題的過程更為順利高效。例如,在二年級下冊“加與減”的答題過程當中,如題目“已知共有950個雞蛋,上午孵出227只小雞,下午比上午多孵出218只,下午孵出多少只小雞?”,此時,教師則可引導學生在有效讀題之后鼓勵學生轉換角度思考問題,在此期間,可讓學生相互展開討論交流,使其思維能夠在交流中進一步獲得啟迪與開發,從而共同研討出新的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亦可指導學生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問題思考,比如借助畫圖的方式、運用分析法進行逆向思考等,如題目中所給已知條件“下午比上午多孵出218只”,那么通過逆向分析,則可推斷出“上午比下午少孵218只雞蛋”,而上午孵出了227只,下午則孵出了227+218只雞蛋。
三、執行方案,培養計算習慣
小學生在進行答題計算過程當中,常因為書寫問題造成計算失誤的現象,抑或是由于粗心而導致的計算錯誤等。而計算的過程恰是影響答題正確率的核心關鍵,因而在答題習慣的培養當中,教師則需加強對于學生計算習慣的培養與指導,包括學生的書寫部分、計算訓練等,以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其答題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首先,在書寫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準確書寫數字,比如“1”和“7”、“0”和“6”等寫清楚,避免自己在計算時看錯而致使不必要的計算錯誤。期間,可要求學生在書寫過后,返回檢查自己的書寫是否與計算數字相一致,以提高書寫的準確性。其次,在計算方面,教師則可從計算能力的培養著手,包括學生的心算、口算能力的訓練,使其能夠快速反應簡單的計算,在此過程當中,教師還可指導學生相應的計算技巧,如“湊十法”等,以培養其良好的計算習慣。
四、檢查回顧,培養反思習慣
大多低年級小學生在答題過程當中并不具備反思與檢查的習慣,而這一過程卻是答題的重要環節,既是對于題目的回顧,亦是自身思維及解題過程的檢驗。因而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這一習慣的培養重視,提高學生答題的質量效果,使其能夠在題目的反思與回顧中,逐漸發現題目的規律、掌握答題的思路及方法,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知識遷移效果,既能夠提升答題的正確性,亦能夠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同時,教師尤其需引導學生關注于錯題,讓其能夠自主反思錯題形成的因素,進而圍繞錯題進行創新設計,讓學生結合其反思的成果進行新的題目的解決,以增強其反思的有效性,使其能夠在此期間逐漸增強反思與檢查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五、結束語
答題習慣的培養期間,教師要注重全面性、系統性原則,即答題的前、中、后階段都為習慣塑造的重要部分,具體如審題習慣、計算習慣、書寫習慣、檢查與反思習慣等,如此,則能夠促使學生更為完善高效地進行答題,使得答題習慣得以更好地獲得培養與形成,以推動數學能力的有效發展,為其后期的學習鋪設良好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楊玉珍. 淺談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解決數學問題習慣的策略[J]. 小學教學研究,2020:84-85.
[2] 黃溫濤.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習慣[J]. 中外交流,2018,000(04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