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與細節化護理在感染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20年12月~2021年9月60例發熱門診感染科患者開展此次研究。根據為入選者開展護理干預方式的不同劃分成參照組(常規護理,30例)與實驗組(健康教育與細節化護理,30例),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對感染科疾病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感染方式等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半年內疾病復發概率更低,而護理滿意度更高,與參照組比較P<0.05。結論:在感染科護理工作中運用健康教育與細節護理,能夠讓患者對自身感染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掌握感染疾病的感染途徑與方式,有效做好防護措施,降低疾病復發概率,值得推薦。
關鍵詞:健康教育;細節化護理;感染科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感染科中就診的患者都是具備傳染性的感染疾病者,感染科中由于混合多種感染疾病與傳染疾病自身的特殊性,導致感染科很容易出現多種途徑傳播疾病的問題[1]。因此,感染科相關工作人員要做好感染病的護理工作,為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讓他們理解自身感染性疾病特征,有效做好自身防護,增強自我治療信心,提高感染性疾病護理質量。細節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模式對護理范圍關注較廣,其護理數據準確,管理方式科學,目前已經被廣泛用在臨床各種護理工作中[2]。而本研究主要分析健康教育與細節化護理在感染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股資料
選擇我院發熱門診感染科的60例患者開展此次研究,根據護理干預方式不同劃分成參照組(30例)與實驗組(30例)。參照組:男、女分別有18例、12例,平均年齡(36.36±2.22)歲,疾病類型:10例為發熱,10例為乙肝,5例是手足口,3例是肺結核,2例是梅毒感染。實驗組:男、女分別有16例、14例,平均年齡(36.44±2.19)歲,疾病類型:9例為發熱,8例為乙肝,6例是手足口,3例是肺結核,4例是梅毒感染。兩組資料對比P>0.05,可比較。
1.2方法
參照組運用常規護理,主要是做好患者的藥物護理工作,開展日常檢查,確保患者病房環境的衛生。
實驗組實施健康教育與細節化護理,具體為:(1)建立細節化護理小組:組織感染科相關護理人員構建細節化護理小組,所有小組成員都要開展相關培訓掌握細節化護理理念與方式,了解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與教育方式,護理人員要經過相關考核并通過后方能上崗。(2)傳染病的基礎知識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為患者開展傳染病基礎知識健康教育,基礎知識包括傳染病種類、致病原因、臨床表現等,例如常見呼吸道傳染?。ò髂X、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這些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容易發生傳播,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相關患者的防護干預,告知患者如何避免傳播,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例如病毒性肝炎,這種疾病也具備很強的傳染性,如果患者和其他人共同使用相同的餐具很有可能引起他人感染,因此為了保障家人與其他人的健康,患者應當將自己的餐具分開,不要和他人共同使用。注意在健康教育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相關護理細節,對于一些微小細節要向患者著重說明,增強患者對傳染性疾病的了解,加強自我防護意識。(3)傳染病傳播途徑的細節化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有多種,包括飛沫傳播、塵埃傳播,某些疾病(例如白喉、天花、猩紅熱等這可以直接通過接觸而進行傳播,傳染性疾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患者自身與病原攜帶者,總之要讓患者理解自身疾病的具體傳播方式,指導他們做好自我防護,除了預防自身疾病復發之外,還要保證他人身體健康,預防危害到他人。(4)傳染性疾病治療與控制方式健康教育:首先是為指導患者掌握藥物治療知識,告知患者具體藥物種類、服用方式、治療效果與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如何通過飲食控制疾病,包括正確的食物類型與烹飪方式,告知患者禁止食用的食物種類與烹飪方式,囑咐患者應當多吃蔬菜與水果,適當的攝入水與維生素;告知患者健康運動相關知識,指導患者具體的運動方式與運動量;此外指導患者做好自我管理,加強環境衛生保潔工作,保持恰當的作息規律,保證每天睡眠充足。(5)居家健康教育:感染性疾病患者在家之時,一般會放松警惕,發生不按時服藥與不定期復診的不良情況,因此有較多患者在居家之時產生疾病復發情況。因此需要加強患者的居家健康教育,讓他們意識到不遵守醫囑用藥與不定期復診所帶來的危害,提高患者自我風險意識,減少患者感染性疾病的復發概率。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健康知識包括對感染科疾病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感染方式等。統計兩組患者半年內疾病復發概率。對比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采取自制調查表評價,百分制評定,≥85分表示滿意,<85分表示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資料實施X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對感染科疾病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感染方式等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半年內疾病復發概率更低,而護理滿意度更高,與參照組比較P<0.05,見表1。
3討論
感染性疾病具備傳染性的一種疾病,其具備自我疾病特征,首先是感染性疾病具備很大的感染性,會對患者個人造成很大影響,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還會危害到公共衛生健康;同時感染性疾病具備較高的復發概率[3]。感染性疾病通常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病程較長,有些患者病程長達20年之久,患者常常出現多次復發現象,嚴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與心理負擔,有些患者還因此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有關研究可知,大多數感染性疾病由于自身對疾病了解程度不夠,未做好防護措施,從而引起疾病復發,且還危害他人生命健康。針對感染性疾病特征,臨床必須注重對此類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讓患者能夠全面了解自身疾病情況,掌握感染性疾病發病機制與感染途徑,要告知患者正確的生活防護方式,讓患者在確保自身健康的時候減少對他人帶來的傷害[4]。此外,由于感染性疾病所具有的特征,在護理過程中還要特別注重一些細微環節的護理,從細微處入手,全面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增強其治療信心。
本研究在感染科護理工作中運用健康教育與細節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對感染科疾病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感染方式等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半年內疾病復發概率更低,而護理滿意度更高,與參照組比較P<0.05。由此可見,細節護理聯合健康教育運用在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具有顯著意義,細節護理化的健康教育能夠讓護理人員制定更加細節化的健康教育策略,結合患者的具體病疾病特征與心理特點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護理人員根據護理步驟開展教育工作,護理目標明確,這樣才能獲得更高的護理效果[5]。同時在細節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護理計劃中存在細微不足問題,使得患者能夠更加的掌握傳染疾病基礎知識與防護預防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讓患者意識到傳染病應當以預防為主,積極做好患者消毒隔離工作,獲得更顯著的疾病預防與控制作用[6]。
綜上,在感染科護理工作中運用健康教育與細節護理,能夠讓患者對自身感染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掌握感染疾病的感染途徑與方式,有效做好防護措施,降低疾病復發概率,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胡琴,陳沁,王寧寧.優化健康教育對感染科門診患者規范使用抗菌藥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23):4-4.
[2]黃玉滿,覃玨,萬孝玲,等.廣西某縣農村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知曉及性行為情況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9,5(11):5-5.
[3]顧明明、程強、汪剡靈、林海江、陳瀟瀟.臺州市HIV感染MSM人群婚姻影響因素分析及配偶檢測狀況[J].中國健康教育,2020,36(11):5-5.
[4]梁首勤,潘寒寒,高穩,等.微信群同伴支持對乙肝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0):3-3.
[5]陳穎穎,鄭詩婷.感染科未婚女性患者生殖健康相關知識認知調查分析及健康宣教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2020,35(22):4-4.
[6]豆紅莉,楊馮. 實施感染預防結合細節護理對婦產科手術發生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效果評價[J]. 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1):1383-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