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逸琦
摘 ?要:傳統教育存在諸多弊端,如“知識本位”、脫離學生生活、重教輕學、重教材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等等,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諸多教育理念都切中了傳統教育的要害問題。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路徑。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學音樂;路徑
“人本教育思想”是貫穿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實踐的一根紅線,是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最根本的著眼點。“以人為本”“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都是陶行知先生“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由此切入,我們不斷探尋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路徑,并收獲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一、“以人為本”,營造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氛圍
“我們是學校,而不是教校,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是學校的主體。”“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這些都體現了陶行知先生“以人為本”的重要教育思想。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受到“知識本位”思想的影響,經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是圍繞“教師的教”來開展的,是“知識本位”的,學生學習音樂只是被動地接受已有的音樂知識和理論,導致他們消極地對待自己的音樂學習。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中的民主教育理論為我們對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進行改革提供了指引,使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是小鼓手》這首歌曲時,我們把教學目標設置為“使用熱情歡快的聲音演唱歌曲,體驗作為一名‘小鼓手’的自豪情緒;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享受表演的樂趣和創作節奏的喜悅之情”。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如果使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真正體驗到“小鼓手”的自豪情緒,那種所謂的“熱情歡快”也會非常“假”,因為學生是在消極地接受來自“教師的體驗”,而非“自己的體驗”,因此自豪情緒之“假”就不言而喻。倘若為了達到“熱情歡快的聲音”這一要求,學生被動、機械地演唱,那么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若不是課堂上教師要求學這首歌,孩子們是否還會積極主動地演唱這首歌曲呢?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就應該這樣引導學生:“孩子們,你們想不想親自來敲一敲大鼓?試一試敲擊小鼓?”課堂上,我們問一問孩子們的需要,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材料,尊重他們作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通常情況下,學生都躍躍欲試,當他們和老師一起打擊出一段節奏時,那種作為“小鼓手”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得到真正落地,而這正是在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建構中實現的。
總之,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與小學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他們的音樂求知欲受到壓抑,喪失了積極主動地學習音樂的熱情。而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標志是“民主教育”。我們運用陶行知“民主教育”理論中“治學要講民主”的理論指導教學,通過師生互動真正確立起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轉變了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最終營造了讓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氛圍,促進了他們自主學習。
二、“生活即教育”,給學生提供音樂可探究的空間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這即是陶行知對“生活教育”所作的定義,亦是對“生活即教育”內涵的界定,其指出了生活教育的內容、方法及目的。有些音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師講,學生聽”以及機械訓練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導致音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脫離,并未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首先,音樂這門學科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經常用音樂來表達情感,贊美生活,而音樂本身又來自于生活。其次,在研究小學音樂教材時,我們發現歌曲內容反映了現實生活的萬象,歌唱了大自然的美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的實踐,也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嘗試運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指導小學音樂教學實踐,在音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各個方面進行生活化的探索,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供廣闊的空間。
例如,在節奏教學中,如果只是進行“知識灌輸”,學生被動學習,沒有可探究的空間。倘若我們選擇生活化的內容、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讓音樂與生活實現融合,就會給學生帶來廣闊的探究空間。音樂與生活、大自然都有著奇妙的聯系:滴答滴答的鐘表聲、滴滴的汽車鳴笛聲……潺潺的溪水聲、呼呼的風聲、沙沙沙的雨聲……而這些都是我們進行“節奏”教學的重要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這些生活化的素材,讓學生們感受其中的節奏。而在教授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個十六分音符的不同節奏時,我們可以利用平時走路的速度、慢跑、快速跑等不同的素材進行教學。在生活化的音樂教學中,由于這些素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促使他們主動的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節奏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呢?兩個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八分加符點四分音符的節奏、切分節奏、附點節奏等,又可以用哪些生活化的素材進行描述呢?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為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供了指引。由于這些生活化的內容貼近學生的已有經驗,因此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欲望,也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音樂,使他們的音樂學習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教學做合一”,動手動腦的音樂實踐性學習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是指“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做便是“在勞力上勞心”。“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指引我們將教材上的音樂知識、前人總結的經驗與學生的音樂感性經驗以及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而使他們真正建構起自己的音樂知識體系,形成音樂素養。我們堅持“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在音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實踐機會。
例如,在教授節拍中的強弱規律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良好的樂感,我們就可以讓他們在“做”中學。在教學中,我們為孩子們提供籃球,這是他們非常熟悉的材料,可以讓他們在拍球、接球的過程中感受節拍的強與弱。在教學中,我們按照節拍進行彈奏,同時讓學生兩兩一組玩拍接球的游戲。當球被用力拍到地上又彈起的剎那老師彈奏的正是強拍,從而讓學生在身體能量散發的過程中獲得強拍的真實感受。同樣當另一個小朋友輕輕地接住球時,我們彈奏弱拍。在相互傳遞球的過程中,孩子們就會通過身體能量的散發而不斷地感受節拍,感受節拍的強弱規律。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用“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指導實踐,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從而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性學習中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使學生構建起了豐富的音樂經驗。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了音樂學科教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了對學生作為音樂學習者主體地位的尊重,引導他們在“有意義”的建構形成了音樂素養。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有效推動了課程改革,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嚴雯珺.如何在小學音樂節奏教學中滲透陶行知教育思想[J].考試與評價,2019(10):30.
[2]左佳妮.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催生小學音樂教學智慧之花[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07):58.
[3]查力非.陶行知教育理論下的小學音樂快樂課堂[J].科普童話,2019(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