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摘 ?要:科技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不斷進步,勞動形態也在改變,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變成怎樣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如何更好塑造學生的核心能力。新課改的核心價值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提高核心素養為目的的小學勞動教育,擁有非凡意義。
關鍵詞:勞動教育;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現在的小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未來的建設者,全面培養、大局為重都是教師更應該做的。小學勞動教育在近年來被升學率、成績論等觀念所擠壓,呈現著被忽視的情況,部分學生有著歧視勞動職業,不尊重勞動成果等惡劣現象,一定程度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三觀形成。以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為最終教學目標,怎樣加強小學勞動教育地位成為了新問題。
一、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及問題
根據網絡自媒體調查顯示,某小學的大部分高年級學生都不會用洗衣機、沒有自己洗衣服、不會簡單的煮飯、自己不疊被子等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勞動活動。調查結果雖然有些不盡人意,但小學勞動教育現狀被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來:欠缺簡單的生活常識和日常勞動,生活與學習脫節,勞動教育被邊緣化。
(一)缺失勞動教育的觀念
對于實施勞動教育的觀念,教師、學校領導、家長在對這方面的觀念是有一定問題的,普遍認為勞動教育是小學生不需要學習的,在小學階段學習文化科目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有可無。這種欠缺全方面發展,受應試教育過度影響的教育觀念已經普遍成為學校、家庭教育的觀念了。為了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成績,家長不愿讓學生參與日常勞動,愿意為學生做完所有家務勞動。而教師群體中也存在只重視學生文化成績的提升,忽視勞動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問題。
(二)勞動教育缺乏教學資源
根據網絡調查,某小學的勞動課程專職教師在全校教師中的比例極低。在課時方面,勞動教育課在很多學校都已經不再被設置,就算設置了也是空有其表,大多時候是被文化課程所占用。在教材方面,勞動課程在小學中普遍沒有統一教材,由教師自行設計然后以實踐教學為主。在規定方面,場地或配套設施都沒有明確劃分和規定,教師多以基礎理論知識為上課內容,然后將實際內容交給學生課后實踐。
(三)勞動教育缺少完整評估體系
小學勞動教育在現在都沒有納入學校教學評價體系中。沒有教育的新方針,部分學校就認為勞動教育并不需要下心思,不用認真探尋和設計相關教學內容。所以,勞動教育課程即使在課程表上卻并沒有真正意義的開展。總的來說,學校雖然開設了勞動教育課,但內容大多是大掃除、整理教室、校園環境整治等活動,內容設計得簡單且難以激發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興趣,原因歸結于勞動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評估體系。
二、小學勞動教育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當代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核心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核心素養則是包含文化基礎、社會參與、自主發展這三方面。要想小學生能夠創造美好的未來生活,那么勞動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其也是其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
(一)設計生活情境,轉變勞動觀念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充實,對于需要較高能力的勞動實踐都難以做到。因此,教師將生活中的小事情在課堂中進行細講,進而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勞動知識。通過提升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為轉變教育觀念打下基礎。
例如,教師在教學拖地的實踐過程中,可以去設計大掃除的實際環境,先告知學生怎樣能夠快速高效地拖干凈地面,然后讓學生親身實踐,這樣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勞動技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發想象還有什么別的方法去更快更干凈的拖地,發現更有效的拖地方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有興趣地進行勞動活動。
(二)大力支持勞動教育,優化實踐環節
雖然在教學實踐中,對于教材、課時、場地等硬件設施一些學校無法達到要求,但也可以讓學校提供一些教學輔助,支持并優化實踐環節。
例如,分組教學是勞動教育課程中最有效的實踐方法,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教育既能鼓勵同學討論式的解決問題,還能鍛煉他們的合作意識。那么學校就可以采購以小組為單位的教輔工具來幫助學生更真實地體驗勞動教育。
(三)積極完善評估,培養綜合素質
小學勞動是一門系統課程,學生在課程中慢慢掌握相關勞動技能,如果學校教師用一個完整的評估體系,那么培養學生能夠事半功倍。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探索多元化、創新型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在勞動課程中的興趣,更好地培養核心素養。
例如,在植樹節時,教師可組織進行植樹活動,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手抄報等形式去表達植樹節的由來、怎樣植樹等相關知識,讓學生在勞動活動中能夠學習到課外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達到提升綜合素養的目的。
三、結語
總的來說,小學勞動課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隨著新時代教育需要的革新,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優化教學環境,轉變教育觀念,小學生能夠得到優秀的勞動教育培養。這樣就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沈麗.小學勞動教育核心素養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34):35.
[2]馬玲.核心素養理念下特殊教育小學英語教學策略初探[J].小學生(中旬刊),2020(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