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宏東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理解力的有效措施,更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力保障。文章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立足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從教材挖掘利用、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等方面,提出了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民俗文化;課堂活動;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3—0076—03
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旨在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全面深入,小學語文應當堅持知識教育和文化教育“兩手抓”,同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文化素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因此,把民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是必要的,這是落實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有效措施,更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然途徑。
一、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文化素質
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長期積淀下來的民間文化。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也是民間習俗文化的提煉,體現了民間的風土人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讓學生從小接觸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民俗文化意識,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理解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發揮語文課程價值
語文教材由諸多的優秀文章組成,而文學作品大多是作者對生活、文化的觀察和感悟。很多作者通過文字描述生活現象、表達感想,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某些地區的民間風土人情。由此看來,文學作品是民俗文化的一個展示平臺,小學語文課程富含民俗文化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1]。如,《難忘的潑水節》描述了傣族傳統節日,《女媧補天》《夸父追日》講述了民間神話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可以挖掘出教材中富含民俗文化的文學作品,發揮語文課程的文化價值。
(三)擴充學生認知結構
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認知結構不夠完善。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生活、藝術、思想等多個方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能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生活中不易接觸的文化,如民間傳統故事、文化習俗、諺語、俗語等,都能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擴充認知結構。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滲透渠道
(一)挖掘民俗文化資源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通過整合加工,建構豐富的民俗文化教育資源。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分散在各個學年段,教師可以基于知識和內容上的聯系進行縱向挖掘,同時還要注意各民俗文化背后的情感聯系。教師統籌閱讀分析教材,整體把控所有文章,對整本書的內容有一個全面掌握,站在整體角度上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資源。同時,教師不應局限于語文教材,還應擴充到《道德與法治》《音樂》《美術》等學科教材,進行跨學科的挖掘利用,把不同學科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資源整合起來,實現民俗文化資源的橫向挖掘,創設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教育,為教學民俗文化奠定資源基礎。
(二)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當立足于課堂,精心安排課堂教學過程,把民俗文化融入于每一個教學環節,構建語文知識教學和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統一體[2]。
1.課堂教學中趣味引入民俗文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教學導入方式固然節省課堂時間,但是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對學生的吸引力偏低。所以,課堂教學一開始,教師可以直接講述與課文相關的民俗文化,如地方習俗等。或者,安排3-5分鐘的討論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講《北京的春節》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家鄉的過年習俗,再引出北京春節、南北方春節差異等內容。這樣的教學導入可增強學生的切身感受,既引出課文內容,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借品讀文本解讀民俗文化。漢語言表達方式多種多樣,指導學生理解和學會運用各種形式的語言表達方式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講每一篇課文時都要詳細解讀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講解時,教師把語言表達方式講解和民俗文化教育結合起來,結合重點詞句細細品讀民俗文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技巧表達民俗文化。
例如,講《姥姥的剪紙》時,文中多次用比喻方式描述姥姥的剪紙技藝,如“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等。教師一邊指導學生品讀這些語句,講解比喻句式,一邊普及剪紙知識。既讓學生懂得了比喻句,又促進了學生對剪紙文化的了解。
3.借課堂小結拓展民俗文化。為擴大學生知識面,課堂小結可以采用拓展方式,教師為學生介紹一些民俗文化,或推薦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民俗文化讀物,增進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例如,講《鄉下人家》時,該篇文章講述了鄉下人家的田園生活,贊美了鄉村的美好生活。為增進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民俗文化視頻,如東北二人轉、山東秧歌等,并配上文字說明,詳細介紹這些民俗文化,以此在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
(三)實踐活動中滲透民俗文化
課外是課堂的補充與完善,滲透民俗文化不應局限于課堂。所以,教師要把民俗文化拓展到課外,利用下午自習課、放學后或節假日等時間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學習方式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親身感受民俗文化,從而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接受能力[3]。
第一,組織語文學習交流會。教師每月在班級內部組織一次語文學習交流會,以不同主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促使學生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受益。交流會上,教師安排“民俗文化”主題,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喜歡的民俗節日、風土人情等,并以文字形式呈現出來。通過這種主題交流會促進學生調查了解民俗文化,既能滲透民俗文化,又能鍛煉學生書寫能力。
第二,布置創意作業。節假日期間,教師為學生布置創意作業。例如,端午節期間,教師布置一個社會調查實踐活動——調查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端午節習俗。該活動旨在增進學生對當下農村風土人情和端午節習俗的了解,使學生親身體會到田園生活的美好和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第三,參觀走訪活動。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參觀當地的民俗文化遺址,通過解說員的解說向學生傳遞當地的民俗文化。比如,慶陽市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慶陽的香包節,了解慶陽的香包文化。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的注意事項
(一)考慮學生喜好和接受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始終是中心。所以,教師開展民俗文化教育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喜好和接受能力,考慮學生的自主意愿,而不是“填鴨式”的滲透[4]。鑒于此,教師應當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針對學生的喜好、接受能力等情況,合理組織設計民俗文化教學活動。如此,學生便能較好地理解、感受民俗文化,并借助民俗文化獨有的內涵、價值,形成對事物、問題的正確看法,從而根植熱愛民俗文化的意識。
(二)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
民俗文化和生活密切相關,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而單獨存在。加之,小學生主要依靠生活經驗接受新事物,和生活相脫離的教育活動不易于小學生接受、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時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比如,挖掘利用學生生活地區的民俗活動,蘭州的學生可以了解金城刻葫蘆的發展淵源,從而讓民俗文化融于學生生活。
綜上,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瑰寶,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對民間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語文教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推動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提高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抓好民俗文化教育資源的挖掘,做好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使民俗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以有效滲透,從而切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筱,馬進.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實境遇與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12):39-43.
[2]王冰,劉樹仁.小學語文經典誦讀開展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03):26-28.
[3]吳湘.習作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體驗與表達[J].教學與管理,2020(23):32-33.
[4]吳國珍.從“經典研習”到“專題研討”——中華傳統文化任務群學習層級的嬗遞[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20(Z1):40-45.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