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就是將一組具有特定邏輯的文章組合在一起教學,讓學生通過這樣的閱讀方式,改善傳統單篇閱讀教學中知識面單一的弊端。另外,教師在群文閱讀中起關鍵性的指導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內化學生的語文素養。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關于群文閱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文章將結合教學實例,探討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希冀為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方法
從統編版語文閱讀教材的編排現狀來看,高中語文閱讀篇目從單篇閱讀走向“1+X”的群文閱讀教學的模式,閱讀的篇目也增加了許多。其中,新課程中的“1+X”中的“1”指的是精讀一篇文本,“X”是指泛讀與之相關的若干文本,這也就意味著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形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诖?,文章將介紹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并舉例群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一、群文閱讀的教學意義
在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屬于重要板塊,它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從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狀況來看,學生在學習之后又進行下一篇文章的學習,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單一,閱讀內容之間的聯系性較弱,無法讓學生真正融入文學作品中感悟藝術之美。在此背景下,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運用而生。群文閱讀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以下意義:
(一)拓寬學生閱讀視野
群文閱讀是新課標中提出的新型理念,也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閱讀教學方法。群文閱讀的主要過程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將具有相同特點的文章聚集在一起,并引領學生探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對文本形成深度的理解,完成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其中,大量的閱讀篇目是構建群文閱讀的基礎,所以群文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二)豐富學生閱讀方式
群文閱讀由數篇文章組成,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挖掘出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聯系,并深入感受文章的內涵。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教師無法帶領學生精讀每一篇文章,所以除了讓學生品讀某個片段外,還需要采用略讀、跳讀等方式,從而既豐富學生的閱讀方式,也為學生今后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三)提升學生語篇理解能力
從閱讀的本質來說,閱讀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語感的過程。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甚至直接帶領學生逐步分析文章。新課標理念下的群文閱讀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而群文是一組具有內外邏輯的文章,那么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就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文章進行整理、分析與歸納,這樣的閱讀過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篇理解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和整合能力。
二、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又該如何有效落實群文閱讀的教學理念呢?
(一)確定合理議題
閱讀議題的選擇和確定是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性步驟。只有確定好了議題,才能夠選擇相應的文章組成群文閱讀。一個好的議題,就如黑暗里的燈光,能夠指引學生正確的方向。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群文議題的優良是能否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下為學生設計出具有思維性、教育性的群文閱讀議題,進而分析群文閱讀的內在邏輯。
以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為例,該篇文章主要是通過描述劉和珍的一些往事,追憶了劉和珍等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北洋政府殘害愛國青年兇殘卑劣的行為及走狗文人的陰險無恥作風,贊揚了劉和珍等烈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和愛國情懷。從文章的寫作特色來看,本篇文章主要是介紹了劉和珍的相關事例,抒發了作者的某些情感。那么教師可以結合《記念劉和珍君》的寫作特色,確定以“人物——情節——情感”為議題,在選擇群文閱讀的文章時,教師先要讓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并通過分析文章中的細節之處,把握魯迅先生對反動政府的憎惡與痛恨,對人民人云亦云的悲哀與無奈。當學生精讀完這篇文章后,教師再選擇與議題相關的文章形成群文閱讀,其中《小狗包弟》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文中記敘了巴金在收養一只搖頭晃腦、連連作揖的小狗后,將之取名為包弟,但是最后迫于形勢卻不得不將它提供給醫院作為解剖研究的依據,而與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當時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悔恨。汪曾祺的記人散文《金岳霖先生》以一個“趣”字為線索,記敘了金先生有趣的生活方式和有趣的個性,表達了自己對金岳霖先生的喜愛與尊重之情,除此之外,文章涉及了西南聯大的一些人和事,具有史料價值。教師可以將這兩篇文章與《記念劉和珍君》組成群文閱讀,讓學生了解在特殊背景下作者特殊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認識到寫作背景的重要性。
當然,除了根據文章的寫作特色確定議題外,還有多種確定議題的方式。如圍繞相同的閱讀主題確定議題、圍繞閱讀內容的寫作手法確定議題、圍繞閱讀內容的語言特色確定議題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需要,確定相應的議題。
(二)創設閱讀情境
在帶領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時,引導學生探索和感受文章的主題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為了促進學生的主題學習,教師可以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群文閱讀的主題呈現出來。
在教學《別了不列顛尼亞》時,這是一篇關于香港回歸的短新聞。從這篇文章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國人對香港回歸、祖國統一的憧憬,也深深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那么教師就可以以“愛國情懷”為議題,并選擇《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長征勝利萬歲》等文章組成群文閱讀。其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毛澤東在全國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表的著名講話,《長征勝利萬歲》先寫紅四團到達吳起鎮戰斗,然后寫中央召開全軍干部會議,毛澤東同志宣布長征勝利的事件。在教學這組文章之前,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查找相關的視頻,并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文章的主要內容。
通過多媒體創設主題閱讀情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讓學生直觀地感知閱讀內容,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所以,若是條件允許,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三)組織專題探究
群文閱讀除了讓學生閱讀豐富的文本外,更是要以群文閱讀為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主題布置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的專題探究任務,并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在小組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促進文本的深度閱讀。
在教學《祝?!芬晃臅r,本篇文章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描寫舊中國農村婦女悲慘命運的代表作,與此同時,這篇小說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民間的一些傳統陋習和封建思想。教師可以以“古代女性的悲劇”為議題,選擇《氓》《孔雀東南飛》兩篇文章與《祝?!方M成群文閱讀。《氓》中的女主人是一位靠采桑、養蠶、繅絲賣錢為生的鄉間桑女,在集市上認識了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后來男人變心,桑女也慘遭拋棄。這個故事反映了男尊女卑社會背景下女性的悲慘命運。《孔雀東南飛》的主人公劉蘭芝被婆婆趕出家門,娘家又逼迫她改嫁,最終她投水而亡,她丈夫也隨劉蘭芝上吊而去。劉蘭芝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封建禮教家長制下婚戀不自由的現象。在學生進行這組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以下學習任務。任務一:請你對比《祝?!贰睹ァ贰犊兹笘|南飛》中的三位女性并完成以下表格。(見下表)任務二:請同學們討論造成三位女性悲劇的根源。任務三:結合現實生活實際,你認為當代女性形象是怎樣的?
人物 相同點 不同點
形象 生活時代 悲劇制造者 做出的抗爭
氓之婦
劉蘭芝
祥林嫂
通過學習任務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主題探究活動,一方面能讓學生的閱讀更加具有目的性,方便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突出了群文閱讀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四)開展多元活動
閱讀教學并不代表純粹的閱讀,若是教師從課堂的開始講到課堂的結束,久而久之,無疑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對閱讀學習產生抵觸的心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天性開展多元化的活動,如角色扮演、辯論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古希臘文教員別里科夫,在他的世界觀中,害怕改變、恐懼變革,只想做一個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為了刻畫別里科夫這個形象,作者描寫了他的生活方式,如晴天也穿著雨鞋帶著雨傘,他戴著墨鏡,耳朵里塞著棉花,每當他坐上馬車,他就會讓車夫搭起車棚,從他的生活習慣來看,他喜歡將一切事物裝在套子里。除此之外,他還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別人身上??梢哉f,別里科夫是作者塑造的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教師可以以“經典人物形象”為議題,選擇2~3篇文章與其組成群文閱讀。其中,部編版教材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塑造了一位明知社會現實黑暗,卻安于現狀,但同時又俠肝義膽、嫉惡如仇的矛盾人物——林沖?!栋正傳》中也塑造了一位既有農民的質樸,同時又愚蠢、狹隘、游手好閑的農民阿Q,教師可以將這兩篇文章與《裝在套子里的人》組成群文閱讀,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篇小說的某個情節或整篇故事進行角色扮演,豐富學生的課堂活動形式。
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仍需發揮引導性作用,觀察學生在排練過程中的情況,可以給出恰當的意見,幫助學生更好地揣摩人物角色。而學生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這個活動,對各自扮演的角色有自身獨到的見解。
結束語
群文閱讀目前是閱讀教學中受到廣大教師推崇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從而讓我國的語文教育事業更進一步,所以,教師應合理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謝樂珍.新課程標準視角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1(8):48-49.
[2]鄒荔娟.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語文建設,2018(35):14-17.
作者簡介:張鴻(1986-),男,江蘇如皋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