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強
摘 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其作為黨的教育發展給德育教育活動開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更是學校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在教育工作中,應該明確德育教育對高中生發展的影響,通過采取各種教育方法,引導高中生健康發展。本文就結合高中生成長情況,以“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為中心,深入探討如何促進高中生德育教育活動順利開展。
關鍵詞:德育教育;高中生;健康成長
在德育教育中,應結合學校教育培養目標,根據人才培養政治方向,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引導學生健康發展。在新形勢背景下,應加強高中德育教育,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如何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體系,優化德育教育方式,展現高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專業性,推動德育教育更好發展,是當前高中學校教師重點思考的內容。
一、環境德育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大多數時間在學校中度過,所以學校環境將會給學生德育教育帶來一定影響,如果學校環境比較差,德育教育效果也不會理想。通常情況下,學校德育環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物質環境,另一個是精神環境。其中,物質環境中包含德育基地、活動場所等,精神環境包括教學理念、管理體系等。在學校方面,應該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爭取打造一個書香文明的校園環境。一方面,學校應該采購充足的教育設施,真正做到用設施說話[1]。另一方面,科學構建育人機制,其中包含學校治理、教育管理、德育教育等。學校需要根據近幾年發展情況和學生畢業以后道德教育,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加強對學生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綜合發展。此外,加強學校管理,構建集學校、家庭、社會于一體的管理體系,真正實現管理全面覆蓋。學校也可以通過文化建設,利用文化陶冶學生情操,以在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辦校報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通過利用各種宣傳方法,收集多元化的德育資源,如利用校園“十佳青年”評選活動給學生進行榜樣教育。通過給學生創建良好的校園氛圍,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在班級方面,應該給學生創建一個文明、和諧的班集體,通過精心布置教室,加強班級管理,保證教室內部物品擺放整齊、溫馨。并且,將學生主導作用全面發揮,與學生一同選擇班級口號、標語和班歌,制訂合理的班規,給學生營造書香濃郁的班級氛圍。在教師方面,應該凈化辦公環境和場所,通過端正自己的行為舉止,利用自己高尚人格和博學知識感染每一位學生。
二、活動德育
對活動德育來說,就是把活動作為主體,通過給學生安排各種活動,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為了能夠讓學生德育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學生健康發展,如果只是在規章制度、環境熏陶下將無法獲取理想的德育效果,而活動德育方式可以進行補充。在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對善與惡、美與丑有充分了解,利用各種多元化的德育活動,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活動德育中,涉及兩方面內容,一個是學校,另一個是班級,其中包含常規和專題[2]。不管在哪個層級或者哪種模式,活動德育方案設計、規劃與實施需要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通常情況下,活動德育實施指標有四點:一是發展個性,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二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團結一致;三是深化學生自我意識,提高自我價值;四是鍛煉學生創新和創造能力。在開展活動德育教育時,應該設定明確的活動目標。學校組織開展的德育活動包含班級籃球比賽、運動會、“五四”歌詠比賽等,在這些活動下,可以對學生集體榮譽感進行培養,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和向心力。除了開展校園活動外,各個班級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訂滿足班級學生發展要求的活動方案,如:“學雷鋒活動”及社區服務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給學生健康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三、情感德育
要想實現人的教育,需要先對人的情感進行教育。對于情感德育來說,也就是指采取以情換情的方法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直接啟迪學生心靈,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格。首先,教師應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的尊重,包容學生個性差異。人是發展的重要因素,德育根本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個體[3]。在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一個人是否能夠健康發展,往往和自己的德行有著直接關聯。因此一個人是否具備積極態度看待德育,在道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尊重學生,包容個性,可以獲取理想的教育效果,滿足學生內心需求,與教師形成合力,積極配合,保證德育教育目標順利完成。其次,真誠付出,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關愛。愛是保證教育順利進行的依據,如果沒有愛,就不能獲取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與學生之間創建良好關系是促進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公平、公正,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愛護,產生共鳴,從而從內心接受教師,發揮合力,獲取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愛心感染每個學生,用真誠對待學生,從而激發學生道德情感。最后,嚴慈有度,方式多樣。在利用情感教育學生過程中,不可一味地遷就學生,更不可放任不管。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應該及時指出,幫助學生改進。如果學生違反紀律,應該第一時間批評教育,注意言辭,讓學生信服,誠心改過。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和學生一起處理[4]。對于進步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表揚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生深入交流。在學生面臨困難時,教師積極鼓勵,也可以在獲取勝利以后進行鞭策,幫助學生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思想意識。
四、全員德育
全員德育主要是指在學校及所有教師的配合下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其中班主任是組織開展德育教育活動的重點。首先,強化思想意識。思想意識是保證教育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依據,學校所有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思想理念,從培養復合型人才角度入手,樹立統一的思想意識,將德育工作落實到位,防止德育教育過于形式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次,加強教師業務培養,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5]。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信息交流渠道不斷擴充,給班主任德育教育活動開展提出一定考驗。對于學校來說,應該科學規劃,加大投放,給參與德育管理的教師提供更多學習、培訓的機會,定期開展專業培訓活動,也可以將專業人士邀請到學校中,組織開展專題講座,還可以到其他學校觀摩學習,從而提高高中學校德育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綜合發展。最后,創新德育教育方法,加強學生管理。科學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德育素養。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學生思維模式和行為方法都會發生一定改變。科任教師應該樹立現代化德育思想意識,以開放的思想態度,對現有德育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以獲取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對德育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應該以學生為重點,根據學生興趣,組織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可以提前制作一些課件,在班會課中播放,教師也可以把課堂教育和課外教育充分結合,以社會為課堂,將學生帶到課堂外,從而學習到更多的德育知識。學生是學校的重要資源,更是開展各項教育活動的主體,為了能夠促進高中生健康成長,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應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各個班主任應該與學生充分交流,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行為中出現的問題,制訂相應的改進對策,并在家長和學生中做好宣傳,將各種德育活動落實到位,也可以通過培養班級干部,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五、德育評價
在德育評價的基礎上,可以提高高中學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學校德育教育需求,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引導德育教育活動順利升展。一方面,將德育和班集體評比相互融合。學校通過構建完善的班級考核評價機制,對各個班級衛生、紀律、間操等情況進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可以以班級流動紅旗等形式進行展現,定期將考核評價結果對外公布,學期匯總評定“優秀班級”并給予頒發“流動紅旗”。學校可以根據班級整體表現,對班主任進行績效評價,在績效評價結果上,和班主任津貼發放相結合,在學年度優秀班主任評比過程中,可以給予肯定和表揚。在對班集體考核評價時,班主任可以把學生置身于集體中,學生個體行為將會給班集體榮譽帶來影響,讓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行為不但影響自己,也會給班集體帶來影響,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讓教育效果更為理想。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調動所有學生參與積極性,也能給班級精細化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支持,有效提高班級管理水平,讓其朝著規范化和標準化的方向邁進。另一方面,將德育和教師評價相互融合。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嚴禁對學生體罰,更不可以各種形式辱罵或者詆毀學生。學校可以通過發函邀請學生和家長對教師整體工作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實反饋給每位教師,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讓學生和家長對教師行為進行監督管理[6]。學校也可以設立信箱或者監督電話等方式,讓學生和家長向學校舉報,一經查實,嚴肅處理。學校可以給每位教師建立誠信道德檔案,記錄每個教師道德和評價考核結果,實時記錄,規范管理。學校把師德表現融入教職工年度考評中,和教師行政獎罰、職務晉升相結合。
結束語
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化工作,學校、家庭、社會等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影響。所有教師需要一同努力,將影響德育教育的各項因素進行合理融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教育理念,“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創新教育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金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實踐與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3):78-79.
[2]陳麗.“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語文的德育功能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163.
[3]李江鵬.基于立德樹人導向的高中生愛國主義教育[J].教育觀察,2020,9(47):19-20,28.
[4]黃夢鈺.人際關系對高中生道德判斷的影響研究[J].國際公關,2020(11):63-64.
[5]張彥玖.以情動人,化文為德: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科教導刊(下旬刊),2020(27):145-146.
[6]于忠英.新媒體環境下的高中德育工作探析[J].中國新通信,2020,22(1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