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燕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當下人類的生產、生活越加便利,機械自動化、通訊科技等普及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中學生的勞動態度及觀點日漸薄弱趨近與無。勞動生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而當下的中小學生對于勞動態度與觀點的不足,對于祖國未來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國家教改委提出在中小學實施勞動教育工作,改變中學生的勞動觀點及態度,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家庭社會學校;特色
前言
石器時代勞動生產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階級時代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進行分離,剝奪階級對勞動階級實施壓迫剝奪,在更加殘酷的當下,中國實行了由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社會主義思想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提出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人們當家作主,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條件。這一切都說明勞動的重要意義,而新時代的高速發展生活的安定與便利,導致國人對勞動觀點與態度越加輕視,尤其是現如今的中小學生這種觀點越加明顯。本次探究以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下結合本地鄉土資源開發合適當地中小學生的課程資源及實施途徑,詳細如下。
一、課程資源的開發
(一)學校方面課程資源開發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實施育人功能的主陣地。以學生生活的場所熟悉的環境為場所來開發勞動課程內容,具有易操作性。我們可以從講究個人衛生入手,使同學們認識到講究個人衛生也是勞動,它可以使我們自己變得美起來,健康起來,然后再從打掃我們的教室入手從擦玻璃、掃地、搬桌子這些瑣碎的小勞動入手讓同學們在從中感受勞動需要團結,勞動可以使我們的教室美起來,也掌握了勞動的基本一些基本技能,最后從勞動使校園美起來,讓學生參加校園勞動,比如每逢植樹節種樹;校園的美化,種花種草;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勞動的美,也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二)家庭方面課程資源開發
針對不同的年齡段的學生,家庭方面課程資源開發也不同。在家庭方面勞動資源課程的開發,在小學階段可以以我的房間我做主、我替父母來分憂、我愛大自然幾個板塊來開發,在第一版塊中以打掃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為教育教養目的;第二版塊可以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給父母燒水、幫父母喂牲口、給勞累的父母洗洗腳、捶捶背等,感受父母的辛勞,做孝順的孩子。第三版塊可以安排學生跟參加春種秋收的一些農田活動,了解植物的生長發育,體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在中學階段可以我的衣食住行,我為父母來分憂、我愛大自然三個版塊開發,在我的衣食住行中中學生應該會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會收拾洗自己的衣服,會簡單的做幾樣飯萊等,在小學生的層面提高要求,讓中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在我為父母來分憂中由于中學生年齡較大可以為父母做飯,幫助父母做一些體力勞動,減輕父母負擔。在我愛大自然中讓學生走近大自然,可以給莊稼施肥或者澆水,還可以秋收農作物。在我們河西走廊中學生完全可以在秋天拔蘿卜、收白萊、拾土豆等農活,感受父母的辛苦,從中感恩父母,珍惜勞動成果。
(三)社會方面課程資源
第一,可以勞模榜樣為內容,通過勞模精神樹立同學們愛勞動愛奉獻的意識;第二,可以通過和社會企業聯系,讓同學們到工廠企業參觀,了解工人勞動狀況和現代化科技下勞動者的工作狀態,激發同學們創新精神,用知識武裝自己可以為減輕勞動負擔而努力學習。
二、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在課程設置中突出勞動教育的教育地位
為了改變學生存在的勞動思想輕視問題,首先在課程設置中突出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改變學生傳統的勞動觀念與態度。通過課程設置強化中學生的勞動意識,教改委在中學課程中加入了《手工勞動課》,提高中學生的勞動意識與態度。課程設置是勞動教育開展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通過課程設置的方式不僅加強了中學生的勞動觀念,也加深了中學生對勞動人民的認識程度,理解勞動的重要意義。
(二)勞動教育要和各學科融合
我國的教育是通過教科書傳輸各種教育理念,因此可以在教課書中增加勞動教育的課文。例如在《草原上的拖拉機》一文這樣寫到“它們到老遠的地方去個茅草,蓋起風進雪不入的屋頂……它們仍然堅持著、修建著、尋找著。”文中通過“風雪”“堅持”等詞匯描述了勞動者不畏風寒仍然堅持建設工作,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艱苦付出著,充分了體現了勞動最光榮的價值理念。又如在《做一個愛勞動的人》一文中寫到“讓兒童認知到自己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文中更加直接的了勞動的價值及觀念。通過這樣的課文設計,中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了解到勞動教育的根本意義所在,對勞動的真是價值擁有更加直觀認識,從而使勞動最光榮的意義植入中學生的內心。
(三)加強教師的勞動觀點及態度
教師是知識、觀念及理念等教育傳播的橋梁,在教育中起到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教師的勞動觀點及態度。教師也是在受傳統思想束縛的情況下成長的,所以多數的教師也存在對勞動思想輕視的觀點。部分教師在布置假期勞動課的同時,對自身子女缺失另一種教育態度,讓子女在家溫習功課不進行課外勞動課程。因此國家應開展針對教師思想改造課程,改變教師的勞動態度及觀念,在教師的思想觀念中樹立正確的勞動理念,使其可以在教育工作中更好的開展勞動教育。
參考文獻
[1]駱振耀.打造勞動教育特色推進素質教育進程[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8, 012(020):24-25.
[2]陳正榮.消失在城鎮化農村中的勞動本性[J].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17, 000(0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