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
摘要:如何在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在接受基礎物理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物理學習使所學知識得以內化,最終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相應的物理素養。需要老師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重點關注,接受物理教育主要是在物理課堂中,課堂就是實現此目的主要平臺,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活動。
關鍵詞:課堂教學;核心素養;科學素養
基于物理核心素養,以“溫度”課堂活動為例,淺談如何把握物理課程內容的本質,創設合適的物理情景,提出恰當的物理問題使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一、透過現象,挖掘本質
初中階段的物理,就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簡單的現象和常見的科學技術,如何透過物理現象揭示物理本質,或者說通過分析、討論、實驗后能夠得到什么物理結論或者概括除物理結論,并通過這一系列的課堂活動理解此節教學內容的本質。
為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在上課前為大家準備了一杯冰水混合物(展示實物冰水混合物),冰和水的溫度誰高?
面對此問題,很多學生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錯誤的認識,因為在學生的意識當中,認為冰的溫度比較低,而水比的溫度可能要比冰的溫度高。出現此種答案就反映出學生并沒有抓住溫度的本質,即溫度就是物體的冷熱程度。根據問題可以看出“上課前為大家準備的”暗含了冰水混合物為久置的冰水混合物,因此久置的冰水混合物中冰和水的冷熱程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冰和水的溫度是相同的。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把“物理教學內容的本質”細化滲透到課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
二、創設理情境,構建物理環境
物理情境的創設除了要符合學生的學情和學生的物理思維及認知層次等因素外,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經歷建模的過程,這樣的思維型教學模式才能突出核心素養的教育,從創設物理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
(一)根據生活經驗,構建物理環境
根據生活創設的物理情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學生易于接受。同時,一些和生活經驗相沖突的物理現象,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
1、在本節課“想想做做”環節中“自制溫度計”的教學部分。本節課中,教師給學生在課堂上準備實驗器材,讓學生只利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來區分教師所提供的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那么自己制作的溫度計,來測量試管中液體的溫度如何改進,教師根據已有的實物進行展示,發現小玻璃瓶太大,無法測量小試管中液體的溫度,如何改進?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快速思考,可以將玻璃瓶進行縮小到合適的尺寸——玻璃泡;將其中的液體改為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利用自制溫度計區分溫度相近的液體時,發現玻璃管內液面的變化不明顯——將玻璃管內徑變細;將溫度計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液體容易溢出——封閉玻璃管。這些都是根據生活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結晶。
2、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溫度值,在傳統的教學中,會出現常見的溫度值和相應的選項,進行配對或者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但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利用教學助手中,在學科工具尋找地理學科中的地球儀,課堂中直接定位氣溫最低的地方南極、氣溫最高的地方以及我們生活的地方銀川的氣溫,不僅使學科之間進行了相互滲透,也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根據物理現象,構建物理環境
在物理教學中,對于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難以描述清楚的或者難以用語言表述的物理現象,我們可以將這些問題進行合理的轉換,轉換成物理實驗或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創設合適的物理情境進行教學。
(三)根據科學技術,構建物理環境
科學技術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而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更應該將這方面的知識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1、利用感溫水杯引入新課。將照片附著在感溫水杯上面,為了使實驗結果更加具有說服力,在實驗前先請同學觀察此水杯與其它的水杯在外觀上的異同,當加入熱水時照片出現;倒出熱水,再加入冷水時照片消失。這一實驗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會去深究溫度在這個實驗當中到底是如何引起這一現象發生的,也會去深究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與溫度有關。
2、常見的溫度計。根據物理核心素養的目標,對于溫度計這部分學習,除了課本上出現的溫度計之外,還展示了耳蝸溫度計、紅外線溫度計和奶嘴溫度計等,在課堂上直接展示這些新型溫度計和傳統溫度計在使用的過程中相比,發現新型溫度計在使用時方便、省時、安全,這些優勢一目了然。利用科學技術創設的物理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利用實驗去認識世界的能力。
三、將問題物理化,關注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創設合適、恰當的物理情境的前提下,就要對問題情景的創設進行精雕細琢。問題情景的創設不僅要求有利于教,還需要跟進課堂,同時這個問題還要有啟發性,有利于探索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以便能夠很好的突破難點。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能夠使知識的生成自然而然。
素養的養成和能力的提升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一定的延緩性和滯后性。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透過物理現象尋找物理的本質,在合適的物理情境中用實驗驗證物理的本質,以達到解決實際的物理問題,使物理知識內化,提升學生適合個人發展的能力,使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 楊春生.基于核心素養的原始物理問題編制策略實踐研究[J].中學物理,2018(8):1-3
[2] 趙金輝.淺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物理核心素養[J].基礎教育論壇,2017(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