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舟
【摘 要】為響應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號召,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也要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對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也有很大的助力作用。基于此,小學語文習作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部分,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將習作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不僅能提升教學質量,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生活中的美好,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通過習作,可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還能更好地講述自己生活的點滴美好,有益于他們發現生活的亮點。
【關鍵詞】生活素材;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應用探究
小學語文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到生活的美好。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可嘗試將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讓他們以生活為根基,體驗語文知識中蘊含的美好,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小學習作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錄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他們整理自己的思維,還能有效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習作教學,并嘗試將學生生活與習作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將生活素材融入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意義
教師若想教好語文習作,需要幫助學生更好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這樣學生在進行習作時才能有所依托,以生活為基礎寫出或樸素、或華美、或動人的文章。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點,讓小學生的語文習作課堂變得生動、立體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將生活與習作結合,習作教學也會在不知不覺間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學生也會有更大的興趣參與到習作學習中,并通過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全面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和水平。同時,將生活素材與習作教學融合,更能體現出學生在習作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他們增強自身的主體意識,從而一改往日的“灌輸式”教學法的弊端,讓學生能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展示出來,有利于他們彰顯個性、形成創新意識。
二、生活素材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將識字教學與生活情境相結合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教學內容。學生若是識字能力不足,很難進行有效閱讀,沒有足夠的閱讀輸入,寫出好的文章無益于鏡花水月。因此,識字是習作的基礎,更是學生進行閱讀與習作的重要條件。為此,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識字水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生字,從而為之后的閱讀與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若想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可嘗試將生活素材與識字教學相結合,轉變學生認為識字枯燥的觀念,增加識字教學中的趣味性,讓他們能積極參與到學習識字的活動中來,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若想提升學生識字效率,教師可利用生活元素提升文字的具象性,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識字效果。
例如,在進行《臘八粥》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在網絡上搜尋一些臘八粥的圖片,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后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吃過臘八粥嗎?臘八粥里都有什么?”一段時間后,有的學生會說:“臘八粥里邊有棗子、白糖、花生仁。”這時,教師可對這些學生給予肯定,而后引導他們將臘八粥的食材都寫在紙上,利用此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文字與生活物品進行關聯,從而將抽象的字形與具象的物品形成連接。這種將文字具象化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促使學生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能有效提升教師開展識字教學的質量。
(二)將閱讀教學與生活素材相結合
如果說習作是學生通過文字綻放的花朵,那么閱讀便是陽光、雨露、春末夏初的微風。充足的閱讀量能讓學生在習作時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閱讀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閱讀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翻看,學生應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形成心靈上的感應,能夠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所參悟,這樣才能有所收獲。大量的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基于此,教師要將閱讀教學與生活素材相結合,利用豐富的生活內容為文章閱讀做出最完美的注腳。部分學生在閱讀到某些文章后,起初或許感覺平平,這并非是文章質量不佳,而是因為學生經歷太少。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找一些便于學生理解的優秀文章,提供給學生,擴充其閱讀量;另一方面,還應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借此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進而在以后的閱讀中能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進行《落花生》的教學時,教師可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我相信你們都吃過花生,但你們嘗試過自己種花生嗎?”學生們都紛紛搖頭。這時,教師可帶領學生細讀課文,并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入分析,并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分析文中父親對孩子寄予的期待。此外,教師最好可以經常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資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學名著、詩詞歌賦等,延伸閱讀教學空間,借此將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他們對生活保持敏感,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文字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切實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將小學語文習作與生活進行連接
在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當前部分學生對習作抱有一定的抵觸心理,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習作教學未能給學生帶來美好的體驗。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將生活元素帶入到習作教學中,將學生的抵觸情緒消解掉,全面提升他們的習作能力。現實生活應成為學生習作的主要背景和靈感來源,學生若能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情感帶入到習作中,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們的習作水平。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的習慣,并鼓勵學生結合時事,通過習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習作學習積極性將會得到大幅提升,使其習作熱情被充分激發出來,這樣學生的作品也將更富于表現力、感染力、滲透力,從而體現出小學語文習作與生活結合的價值。
例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時,教師可結合時下熱門的環境保護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筆者在進行這部分的教學時,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然后對他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是如此美麗又是這么脆弱,你們想一下身邊有哪些破壞自然環境的現象呢?”然后留給學生一段時間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時,我不斷在學生周圍走動,仔細聽他們的討論內容,有的同學說:“我家附近有一個電子器材店,他們經常把一些不用的電池扔到垃圾桶,而不是放進電池回收池。”在學生討論一段時間后,我示意大家安靜,而后說:“同學們,相信你們已經發現了身邊很多破壞環境的問題,那么就讓我們以此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對這些事的看法好不好?”“好的”。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接下來的時間,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場名為“保護地球母親——我有話說”的主題習作活動。學生們的習作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文章表達了出來。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在無形中將習作教學的質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大量的閱讀是學生寫出好文章的重要條件,教師利用生活與習作相結合的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讓他們能將自己的感想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同時,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習作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素材,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程散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讓他們在文化知識學習之余,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韋秀蘭.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9)
[2]胡麗萍.一課一法,課課得法——一堂習作教學觀摩課引發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