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傳統高中文言文教學重視學生知識記憶卻忽略課堂教學情境營造的現狀,提出要將情境教學運用于文言文教學中,通過設計故事情境、信息情境、視頻情境、對話情境、問題情境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整體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閱讀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072-02
傳統的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只重視學生的知識記憶,卻忽略了課堂教學情境的營造,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而情境教學重視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體驗感。情境教學形式多樣,不同的情境設計方式,能夠讓學生擁有不同的學習體驗。在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故事情境、信息情境、視頻情境、對話情境、問題情境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整體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以故事情境激發文言閱讀興趣
故事情境是常見的課堂情境設計方法之一。設計故事情境,能夠一改學生對文言文的刻板印象,活躍文言文學習的整體氛圍。故事情境的創設雖然不受時空條件的限制,但是一定要體現文言文學習的目的性,重在吸引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生只有對教師設計的故事情境具有較強的參與感,才能深刻把握文言文的核心內容,將文言文閱讀興趣轉變為文言文學習的內在動力。
《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教師在教學《荊軻刺秦王》時,向學生提問:“大家對荊軻刺秦王這一故事有哪些不解之處?”有的學生說:“我不理解荊軻為什么要刺秦王,他最后成功了嗎?”也有學生說:“秦王宮內一定是守衛森嚴的,荊軻要是想刺殺秦王,就必須取得秦王的信任,荊軻為刺殺秦王都做了哪些準備呢?”還有學生說:“荊軻刺殺秦王,必然是做好了慷慨赴死的準備,是什么樣的信念支撐他走上了這條不歸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不做單獨回應,而是以戰國時代的社會政治背景為切入點講述故事,然后提出問題:“當時的秦國已兵臨燕國南部邊界,如若坐以待斃,燕國勢必會落得與趙國一般的下場,而以燕國之力,并不足以與秦國抗衡。荊軻帶著燕地地圖和樊將軍的頭顱,取得了秦王的信任,但是事情卻以失敗告終,問題出在哪兒呢?”學生顯然被教師所講的故事和提出的問題吸引住了,對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原因深感好奇,其閱讀興趣也被調動了起來。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情節曲折,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荊軻刺殺秦王的時代政治背景,感知荊軻有勇有謀的英雄形象。教師講述荊軻刺秦王的部分情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被故事中的人物命運所吸引,迫不及待地閱讀文本,探尋荊軻刺秦王的結局,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也被充分激發出來了。
二、以信息情境完善文言知識儲備
設計信息情境能夠最大限度地完善學生的文言知識儲備。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創造了便利的信息條件。信息情境的設計,能夠減少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阻力,讓學生接觸到與文言文學習相關的廣泛信息,了解文言文創作或是事件發生的客觀背景,增強對文言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信息情境拓展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視野,完善了學生的文言文知識儲備。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教師在教學《鴻門宴》時,借助多媒體信息手段,向學生展示了影視劇《鴻門宴》里的相關片段,并結合課文提出問題:山東現在一般特指山東省,文中的“沛公居山東時”,這里的“山東”是指山東省嗎?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當時的地圖,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山東”一詞的含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意識到文中的“山東”一詞是指崤山以東的地區。教師又從文中找出“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一句,讓學生去思考“河北”與“河南”的含義。學生很快便意識到,文言文中的“河南”與“河北”可能另有所指,而不是現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在當時,“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北地區,“河南”指的是黃河以南地區。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工具對學生的文言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的古今異義,增加了其文言文知識儲備。
文言文中不乏古今異義之詞。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手段設計信息情境,能激發學生主動了解古今異義詞的興趣,增加其知識儲備,為文言文閱讀奠定基礎。
三、以視頻情境提高文言誦讀水平
設計專業視頻情境,能夠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斷句能力,提高其誦讀水平。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步驟,只有對文言文語句進行準確劃分,才能順利地對文言文內容進行翻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事理。專業視頻情境的設置,為學生誦讀文言文提供了有效參考。學生深受視頻情境的感染,不由得對文言文展開仿誦練習,其文言文斷句技能也得到了相應提高。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賦。賦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講究文采與韻律,側重于借景抒情。教師在教學《赤壁賦》時,要注重它的文體特性,發動學生對《赤壁賦》進行誦讀,特別強調誦讀技巧。教師在學生正式進行誦讀之前,為學生講解文言誦讀技巧,要求學生在誦讀時注意誦讀節奏、語調、停連變化等。學生深受教師啟發,快速進入文言誦讀環節。學生誦讀結束之后,教師為學生展示《赤壁賦》誦讀視頻。學生觀看誦讀視頻后,感受到了文言誦讀的抑揚頓挫,體驗感得以增強。學生頗受啟發,并根據視頻內容開展仿誦練習。教師邀請學生進行仿誦成果展示,學生展示仿誦成果,教師對學生的仿誦成果進行點評,學生的文言誦讀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必要手段。教師在教學《赤壁賦》時,明確了文言誦讀的重要性,并借助視頻信息資源,為學生營造了視頻情境。教師設計的視頻情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學生在其中找到了文言誦讀的方法和技巧,其文言誦讀水平也有了明顯進步。
四、以對話情境發展文言交際思維
設計對話情境是發展學生文言交際思維的最好方式。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乏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描寫。對話情境的設計,為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了先行條件。學生深入對話情境,需要轉換思維角度,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在對話情境中,能夠了解到歷史事件的深刻性,體會到歷史人物的魅力,文言交際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燭之武退秦師》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的一場外交之戰。燭之武以一人之力,救鄭國于水火,讓鄭國免于滅亡的命運。教師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首先發動學生通讀文言文內容,明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釋義,然后布置任務:根據文言文釋義,明確文言文中的人物關系,將人物對話內容進行標記。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言文中的人物對話進行情景還原,學生按照教師的指示,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并以對話的形式將當時的情景進行再現。在這一對話情境中,學生了解到,燭之武能成功游說秦穆公,靠的不僅是過人的膽識,還有條理清晰的語言邏輯。同時,學生還感受到了戰爭形勢的嚴峻,感受到了燭之武的戰略智慧,更感受到了文言交際的獨特魅力。
文言文中不乏人物語言描寫。教師發動學生對《燭之武退秦師》的內容進行疏通,明確其中的人物關系,為對話情境的營造創造了條件。學生還原文言文的對話情境,能切實體會到人物縝密的語言邏輯思維,同時感受到對話情境中的文言交際魅力。
五、以問題情境深化文言學習探究
設計問題情境是深化學生文言文學習探究的最佳方式。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文言文問題有較高求知欲,設計問題情境,很容易將學生引入文言文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指明方向。學生對問題情境充滿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會迫不及待地去探尋一系列問題背后的答案,求知欲已然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支撐學生對文言文進行學習,深化探究過程。
教師在教學《蘭亭集序》時,充分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以系列問題營造問題情境,讓學生進入連貫的文本探究模式。從《蘭亭集序》的內容出發,教師對“群賢畢至”的原因進行提問,學生很快就從原文中找到了答案——修禊事也。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問:“群賢聚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大家能夠看到怎樣的秀美景象呢?”學生快速去原文中尋找答案,并對找到的文言語句進行翻譯:從蘭亭這個地方能夠看到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還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在亭子的周圍。教師繼續就學生的回答進行提問: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大家對此有何看法,請結合文言文內容進行說明。學生思考:后人看待今天的人,就像是今天的人看待前人一樣,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不能將生死同等看待,要勇敢追尋自己所熱愛的事物,拓展生命的寬度。
教師在教學《蘭亭集序》時,精心設計問題情境,重在引導學生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思考與探究。教師采用一系列由淺及深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引導學生跟隨教師的問題思路,在文言文中找尋問題的答案,并對答案進行整合,使文言文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文言文學習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傳統高中文言文教學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記憶,而忽略對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情境教學是打造文言文學習高效課堂的創新之舉,其不但能夠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加深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情感體驗,凸顯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可在文言文教學中合理設計情境教學方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崔云峰.論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設計[J].中學語文,2021(15).
[2]趙永亮.高中文言文自主閱讀教學模式構建[J].教育界,2021(17).
[3]肖夢華.文言文教學中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2).
【作者簡介】孫彥閣(1987— ),男,山東棗莊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現就職于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和研究。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