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瑞
【摘要】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什么是教育,簡答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習慣是經(jīng)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學習習慣則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型。如何養(yǎng)成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改變懶惰的習性,也是小學重要議題之一。
【關(guān)鍵詞】小學教學;改變懶惰;學習習慣
懶惰是指不喜歡費體力或腦力;不勤快的表現(xiàn)。其中很多小學生都有懶惰的現(xiàn)象,其實,懶惰是人的一個本性.也就是說懶惰是與生俱來的。目前大力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的情況下,需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懶惰就成了一個攔路虎,只有想辦法解決掉,才能真正的發(fā)展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
小學生的懶惰往往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上的懶惰,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注意力不穩(wěn)定,從意識上不愿意學習,自覺性差,不夠果斷,自制力薄弱,缺少堅韌力。二是行為上的懶惰,思想懶惰就會導致行為上的懶惰,比如,早上被鬧鐘叫醒,總是賴床,想再溫暖的被窩里多呆幾分鐘;放學回家作業(yè)沒有做完,就想玩兒游戲;父母叫學生做家務,也是千方百計的找理由不去做。這些雖然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是由于小學生年紀都小,如果不及時糾正懶惰的心理和行為,將會成為人生中的“攔路虎”。
一、學生懶惰的原因分析
人都是向往舒適生活的,青少年年紀尚小,面對伴隨懶惰而來的短暫快感難以把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因素,助長了青少年惰性的發(fā)展,以至影響今后的學業(yè)、家庭。
(一)、家庭因素導致學生養(yǎng)成懶惰的習慣。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曾經(jīng)艱苦奮斗、努力拼搏的一代人如今也都為人父母。經(jīng)歷過苦日子的他們總想著不能再苦了孩子,于是乎,一些嬌生慣養(yǎng)的“小皇帝”“小公主”便誕生了。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對父母依賴過度、缺乏獨立自主意識甚為尋常,缺乏清晰人生目標的他們,懶懶散散、事無巨細父母代勞、包辦,便成了日常學習和生活常態(tài)。
另外,還有一些父母,因為忙于自身事業(yè),缺乏對孩子的關(guān)注。這樣,家庭環(huán)境中的孩子在感受到父母關(guān)注缺失的時候,往往會選擇通過一些異于尋常的表現(xiàn),來博取父母的目光。比如,賴床等待父母叫醒、懈怠學習等待父母督促…… 這樣的行為,久而久之成為常態(tài),在惰性中漸漸放任自流。
也有一些個性較為強硬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施加了過度的干預,無論是個人喜好、朋友往來、升學選擇等都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這樣被父母掌控的人生讓孩子在感受不到自身的價值感與歸屬感,以至于對生活失去動力。更有甚者,因為對孩子要求過高,在生活中對孩子很少有贊賞,常以貶損、挖苦的語氣對孩子說話,嚴重地挫傷孩子面對生活的積極性。
(二)、學習動力不夠。學生學習的動力直接影響學習的結(jié)果,學習動力可以激活學習行為的發(fā)生,驅(qū)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而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上課時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無精打采,不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而且走神嚴重。下課后,不主動做作業(yè),或者做作業(yè)拖拉,更不愿意復習課上老師講的知識點。
(三)、欠缺學習信心。小學的知識在低年級時可能會相對比較簡單,而到了高年級,由于各學科會更增加難度,再加上小學生本身的年齡特點,天性好玩,沒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對于知識的學習就會逐漸喪失興趣,部分學生長期以來的成績本就不太良好,因此會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學習信心會更加受到打擊。教師如果不根據(jù)這個情況給予相應的鼓勵和幫助,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時產(chǎn)生低落的情緒,甚至厭學,在課堂上也不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思考,使學生的整體成績逐漸下滑,惰性就更加嚴重。
(四)、網(wǎng)絡游戲的沉迷。除去家庭因素外,青少年的懶散、拖延同網(wǎng)絡游戲也有一定關(guān)系。部分青少年長時間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脫離了網(wǎng)絡就像斷了電,在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替中作息顛倒,長時間的精神沉迷,導致精力嚴重不足,進而無心于學習和生活,與社會和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
二、改變學生懶惰的有效策略
(一)、學生的父母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正視自身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不能溺愛孩子。要適當?shù)亍胺砰_手”,切實給予孩子對人生的歸屬感與掌控感,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自主能力,以及家庭的基本勞動能力;要以青少年為學習、生活的主體,積極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勞動,家務勞動中可適度地給予孩子一定的物質(zhì)獎勵,在克服惰性的同時,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多鼓勵孩子,但并非盲目鼓勵,有針對性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與積極性,提升孩子的獲得感與成就感;要積極探尋有效的激勵方式,努力使孩子的學習、勞動達成主動化,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學校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通過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根源上扭轉(zhuǎn)學生面對學習、生活的消極態(tài)度。要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體育及勞動教育,通過五育并舉遏制學生惰性的發(fā)展;要盡量避免在學生之間進行比較,探尋適宜的激勵方式,促進學生進步,并以欣賞的態(tài)度看待學生自身的成長,在成就感與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社會應加強引導力度。樹立勞動光榮的典型,給予青少年以積極、正面的影響;應繼續(xù)推動網(wǎng)絡空間凈化,強化自媒體管理,減少網(wǎng)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應增加參與義務勞動、成為志愿者的機會、渠道,加強宣傳,讓走入社會、奉獻力量成為社會風尚。
結(jié)語:綜上所述,小學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懶惰所帶來的害處,一時的安逸終歸不能長久;要嘗試打破自身的舒適圈,在砥礪奮進中不斷地突破自我、成就自我;要學會做生活的主人,為自身樹立起遠大的理想目標,并在生活中將之付諸實踐,切實實現(xiàn)自我價值,腳踏實地為前進的目標而奮斗;要妥善處理與父母、親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要讓煩惱成為自身前進的阻礙,更不要用放棄自己的方式去表達不滿;要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了解,一旦察覺到因自身拖延而產(chǎn)生抑郁、焦躁情緒的時候,應及時自我調(diào)整或?qū)で笮睦韼椭绯霈F(xiàn)過激行為或嚴重抑郁傾向時,要及時就醫(yī)。而家長和學校要配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社會加強引導,只有摒除懶惰的習慣,勤奮地學習、積極地面對生活,才能擁抱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李杰.學生懶惰心理的成因及矯正[J].吉林教育,2017(34):11.
[2]陳愛仙.幫助學生克服懶惰的技巧[J].職業(yè)技術(shù),2014(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