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情景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明確主題,合理設計劇情;一“境”到底,連貫學習思路;適度應用,多種方法結合等實踐策略。
【關鍵詞】情景劇 道德與法治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07-03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樹立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社會實踐能力。與之前的教材相比,目前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更強調實踐體驗,更關注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及課程的實用性,同時課程內容涉及面更廣,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情景劇是一種兼具情境營造和戲劇表演的教學方式,具有寓教于樂的特點,在教學中使用該教學法有利于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融入情景劇,并總結有益經驗,以期為其他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明確主題,合理設計劇情
戲劇有鮮明的主題,才能統領全劇發展,觀眾觀看時更易聚焦注意力,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情景劇進行教學,要先引導學生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擬定情景劇主題,再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編寫劇本。劇本的編寫應當貼近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的設計要合理,要符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特點,還要具備一定的思想性與情感性,力求表演時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進而有效地掌握教材內容。
例如,開始七年級的課程學習時,由于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正處于適應初中生活的新階段,而且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無論是心理方面還是生理方面較之前均有了明顯的變化。因此,所設計的情景劇應當符合學生這一階段的生活實際,側重道德、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內容滲透,使情景劇教學更好地達到預期效果。筆者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師生情誼》一課時,結合日常師生間交往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三個主題,分別為“老師夸我了”“老師又批評我了”和“老師你誤會我了”,組織學生根據主題分為三個小組,分別編寫劇本,從學生心理、教師心理等多個方面塑造人物形象、設計劇情,最后進行全班公演,表演后再進行劇情討論,以深化主題。
以“老師又批評我了”這一組為例。該組學生編排了一出帶有科幻色彩的情景劇,名為《選擇》。劇中人物小A和小B是同桌,在一次考試中,兩人做錯了相同的兩道題,成績都不夠理想,但教師只批評了小A一個人,小A非常不服氣。教師的話音剛落,小A立刻站起來抗議。
小A:我不就是沒留神寫錯了嘛!
師:但你的錯誤說明……
小A(打斷):小B也錯了,為什么只批評我一個人?
師:有幾個人做錯不是重點,讓我把這兩道題給你們講解一遍。
小A:哼,偏心眼!
師:請你離開課堂!
旁白:暫停。
場上的演員動作全部停止,讀旁白學生走到舞臺中間。
旁白:大家覺得小A這樣做對嗎?他會得到些什么?
觀眾對這一問題做了討論,認為小A除了被趕出教室,依舊不會做這道題。
旁白:倒帶。
演員都退回到劇情開始的地方,教師再次批評了小A,但這次小A沒有站起來頂撞教師,而是認真地聽教師講解了一遍題目的正確做法。
師:小A,你比之前進步很大,如果你平時學習更努力一些,答題時更仔細一些,那么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小A:謝謝老師!
該情景劇旨在幫助學生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在情景劇表演結束后,教師應該結合教材知識,重點引導學生認識教師的批評是一種鞭策,是教師關愛學生、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學生則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表演中獲得啟發,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虛心接受教師的批評與建議,使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與空泛的說教相比,情景劇表演更生動、形象,較好地詮釋了本課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效果更為理想。
二、一“境”到底,連貫學習思路
情景劇能使原本枯燥抽象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有趣生動,但在應用時應當注意其連貫性,尤其在詮釋不同的知識點時,更要關注情境的連接、轉合。如果每講一個知識點使用一個場景,那么學生忙于將不同的場景和知識點聯系起來,容易忽略課程的重難點,難以發揮情景劇教學的最佳作用。因此,教師在應用情景劇輔助教學時,應當找好本節課教學的情感基調,然后用同一個情境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的學習思路保持連貫,進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交友的智慧》一課的“讓友誼之樹常青”部分內容時,筆者與學生共同編排了一出名為《我該怎么辦?》的四幕情景劇。第一幕,兩位好友小王和小張剛剛結束考試,小王發現一道大題的答案和小張的不同,他很可能做錯了,為了不影響接下來的其他考試,小王決定暫時忘記這件事情。但小張卻堅持討論,甚至向教師求證,最終發現小王確實做錯了。
小張:哈哈!我就說嘛,我的答案是對的!
小王:太郁悶了,我都說了考完再說,你到底有沒有在意過我的感受?
這一幕啟發學生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注意照顧對方的情緒,了解對方真正的需要,以正確的方式去關心體貼對方,才能保持友誼之樹常青。
在接下來的第二幕中,小張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主動關心小王,詢問小王的感受,但這次小王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卻不愿意告訴小張原因。
小張:我們是好朋友、好哥們,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告訴我,我們一起想辦法!
小王:沒什么……我家的一些家務事而已,你先走吧,我一個人待一會兒。
小張:我這么關心你,你都不肯告訴我發生什么事,你到底拿不拿我當朋友?
通過這一幕,學生了解到友誼需要界限和個人空間。雖然友誼會隨著了解不斷加深,但有些秘密有些人不愿分享給朋友,這種不愿,可能是自我保護,也可能涉及到個人隱私,此時我們應當尊重對方的決定,把握好朋友之間的界限和分寸,為友誼之樹提供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在第三幕中,小王和小張在相處時出現了矛盾:老師請小張轉告小王為接下來的班會設計演示文稿,但小張忙于寫作業忘了這件事。當老師問及小王班會演示文稿的準備情況時,小王完全不知情。因為這件事,小王和小張發生了激烈爭吵。
小王:這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能忘記呢?
小張:我又不是故意的!
觀看了這一幕,學生針對小王和小張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包括小張主動向老師和小王坦誠錯誤、小張向小王誠懇道歉、小張幫助小王一起準備班會演示文稿等。通過觀劇和討論,學生能夠深刻體會朋友相處時間長了,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雙方彼此體諒、相互寬容,通過坦誠相待、互相協商的方式,是可以及時消除矛盾、解決問題的,友誼之樹便能得到更好的呵護。
第四幕,小張和小王的友誼因為班會的事情出現了裂痕,有一天小張聽到小王和其他同學在說他的壞話。
小張:我該怎么辦?我應該原諒他嗎?還是干脆和他“斷交”算了?或者我也說說他的壞話?
學生通過思考這一幕,體會當朋友做出傷害友誼的行為時,應當冷靜對待,充分溝通,不要因為一時意氣而中斷友誼。但如果觸及底線,或涉及原則,也要有勇氣結束這段友誼。
這四幕情景劇,對應了該課“呵護友誼”部分內容包括“用心關心”“學會尊重”“正確處理沖突”及“正確處理傷害”四個知識要點,突出了教學主題,同時“一境到底”的方式,用完整的劇情和相同的人物貫穿了所有知識點,讓學生能夠保持連貫的學習思路,跟隨劇情進行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三、適度應用,多種方法結合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引入情景劇,是為了輔助常規教學,旨在活躍課堂氣氛、將抽象知識具象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但情景劇在教學中的應用并非越多越好,而要遵循適度原則,否則會出現喧賓奪主,影響正常教學內容的完成。另外,引用情景劇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將其與其他教學方式靈活結合,突出教學的時效性效果。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心中有法》一課時,筆者將情景劇與自主探究兩種方法相結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一場名為《小明的生活》的情景劇。第一幕情景:小明乘坐公交車去上學,在車上看到一個年輕人坐在老弱病殘孕專座上,一個老人想讓年輕人讓座,年輕人不肯,二人就吵起來。小明因為圍觀爭吵,上學遲到了。第二幕情景:第二天是周末,小明和表弟去公園游玩,發現有人涂損了烈士紀念碑。在繼續游玩時,淘氣的表弟想在公園的雕塑刻上自己的名字,但是被小明阻止了。第三幕情景:小明在和家人聊天時,聽說鄰居老爺爺的兒子好多年沒有和家里聯系,逢年過節也沒有回來看望老人。
情景劇播放結束后,筆者請學生跟隨小明的經歷,思考其中的行為分別涉及哪些行為規范。對第一幕情景的行為,學生認為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違背了道德,而小明上學遲到則違反了學校紀律。筆者追問:“道德與紀律的不同點表現在哪方面?”學生分組討論后,提出“道德是一種自然形成、普遍適用的社會輿論,而學校紀律則是由學校制訂的、用于管理本校學生的制度,二者在產生方式、實施手段和適用范圍方面均有不同”等觀點。接著對第二幕情景,學生已經明確損毀烈士紀念碑、鄰居老爺爺的兒子不肯看望父母,都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但是它們是不是犯罪行為呢?發現這些行為能不能向公安機關報案?筆者對學生敢于提出質疑的學習方式表示贊許,并向學生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保障法》,引出法律創制方式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法律”與“道德”、“紀律”的區別,幫助學生理解“國家認可法律”這種產生方式,讓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一知識要點。受到這兩個事例啟發,有學生提出,如果表弟真的在雕塑上刻字,也是不妥當的行為,那它違反的是道德還是法律法規呢?如果是違法違規那具體是什么呢?這個任務筆者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探究。
本節課教學融入情景劇,一方面利用戲劇的生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將枯燥的法律知識轉變為更加具體的藝術形象,使學生直觀地理解課堂知識;另一方面通過戲劇展示具體生動的事例,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創造了條件,讓學生能夠隨著劇情的推進明確探究方向,在不斷探索和討論中提升法律意識。
情景劇是一種生動有趣的教學輔助方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在使用情景劇進行教學時,應當緊密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生活設定戲劇主題,合理設計情境,或者巧妙運用一“境”到底的方式,貫穿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還應當注意適度使用,在實際教學中將其與其他教學方式靈活結合,以顯著地提高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王文燕(1976—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第二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