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秋錠 梁宇
【摘要】本文以特級教師吳正憲執教的《年月日》一課為例,從創設數學教學情境、開展數學小組活動、進行趣味數學游戲、借助數學課外活動等方面,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入德育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年月日》 小學數學 德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67-02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數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在肩負知識傳授任務的同時,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要求,主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基于立德樹人的背景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是當前數學教師面臨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對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巧妙地將數學學科與德育結合起來,實現數學知識與德育內容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和道德素養的提高呢?下面,以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的公開課《年月日》為例,探究培養學生的德育教學策略。
一、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良好的數學教學情境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無形中滲透德育。要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自然融入德育,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創設數學教學情境,讓課堂成為學生快樂向學、勤思善問的場所,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如以下是吳正憲老師執教《年月日》的教學片段1。
師:同學們,大家都看過升旗吧?每當我們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的畫面,心中總是充滿了強烈的自豪感。那么,你們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期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嗎?
生1:1949年10月1日。
師:那中國共產黨是在什么時候成立的呢?
生2:是在1927年7月1日成立的。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面非常廣,這兩個特別的日子,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值得每一個人銘記在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年、月、日。
【賞析】“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穎、別致的數學課堂導入,不僅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為開展一節成功的數學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吳正憲老師創設了一個愛國、愛黨的情境,讓學生聯想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畫面,開門見山地引入“年、月、日”的教學主題,迅速激發學生學習建國和建黨歷史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聽課,認真思考,調動數學學習的熱情。這樣的數學課堂導入,不僅喚醒學生對時間認識的學習經驗,還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有力地滲透了愛國主義,讓學生在激發愛國之情與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學會了相關數學知識,凈化了心靈,提升了德育素養,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二、開展數學小組活動,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學作為基礎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全面滲透德育,則需要注重合作教學模式的實施。如以下是吳正憲老師執教《年月日》教學片段2。
師:如何才能高效地記住大月、小月的月份?你能想想辦法、出出主意嗎?小組之間互相交流一下,待會兒老師來提問,開始吧!
師:都討論完了吧,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嗎?
生1:我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在大月的月份中,有些月份是單數,有些月份是雙數。
師:有哪個小組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一樣?
師:恭喜你們,你們發現了大月月份中的單雙數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以7月份為分界線,7月份之前的大月都是單數,而7月份之后的大月都是雙數。誰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2:我有別的辦法,就是用拳頭數。
師:哇哦,這真是個好辦法,請你到前面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用拳頭數。
師:你真是太厲害了,告訴了大家一個這么棒的方法。
師:同學們,誰來告訴我,凸起來的地方代表什么月份?凹下去的地方,又代表哪些月份?其中哪個月份是特殊的呢?
生3:大月月份是凸起來的,小月月份則是凹下去的。二月份和其他月份都不一樣。
師: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這么特別的月份都被你找出來了。
師:除了這個方法,還有與眾不同的方法嗎?還有沒有要發言的同學?
生4:我還知道有一句口訣,叫“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師:你平常的知識積累真是豐富。我們的前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記憶大小月份的技巧,真得感謝他們付出的勞動與積累的智慧。同時,也謝謝這位同學把這么好的方法分享給我們。
【賞析】非洲諺語說道:“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遠。”團隊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師要巧妙發揮同伴之間的榜樣力量,致力于讓學生的心理、智慧與品德等,在同伴合作與交流中得以提升。針對如何才能記住大月和小月月份的問題,吳正憲老師并沒有直接給出一個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組建學習小組,運用任務驅動法巧妙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促使學生在小組團隊中與人溝通、合作與交流,自由碰撞思維,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在吳正憲老師的點撥與引導下,學生自覺進行討論,主動觀察、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小組成員間達到心靈的交匯、思想的共鳴,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收獲記憶大小月的不同方法,體悟到了團隊的力量,并且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同時,強化了團隊協作意識。
三、進行趣味數學游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數學課堂中適當設置一些數學游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及年齡特征,不僅可以將道德教育的意圖悄悄隱藏起來,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理念。如以下是吳正憲老師執教《年月日》教學片段3。
吳正憲老師找出12位同學,讓他們舉著提前制作好的月份小紙片,站在黑板前排成一排。
師:老師看到大家都有點走神了,我們一起來玩個游戲,活躍下氣氛吧!
師:請一年中前6個月的同學揮舞你們的雙手,向大家展示你們的熱情;請一年中后6個月的同學走到老師旁邊來。
師:請春季月份的同學舉起你們的雙手,夏季月份的同學快速蹲下,秋季月份的同學拍拍手,冬季月份的同學跺跺腳。
師:請所有同學站回到黑板前排成一排。請手持大月紙片的同學向前一步,手持小月紙片的同學后退兩步。
(這時只有一位同學保持原地不動。)
師:咦,這位同學,你為什么不動呢?
生1:因為我出生的月份不是一般的月份,不屬于大月,也不屬于小月,所以我只能保持原地不動。
(大家都為這位同學的機智反應而喝彩,游戲如火如荼地繼續進行著。)
師:請手持“建軍節”那個月份紙片的同學向前面走兩步,你有什么話想要對軍人叔叔說嗎?
生2:軍人叔叔,你們保家衛國辛苦了,我們一定努力學習,將來好好報效祖國,祝你們節日快樂!
師:請手持“教師節”那個月份紙片的同學向前面走一步,你想對你的老師說些什么?
生3:謝謝您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祝您身體健康,一切順利!
師:請手持“母親節”那個月份紙片的同學走出來,你想對你的媽媽說些什么?
生4:媽媽您辛苦了,我會多學本領,將來好好孝敬您。
【賞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的方式直白單一,當他們對未知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時,大腦處于最興奮的狀態,這時學習才能真正發生,學習效率才會最高。怎么才能讓學生了解到年月日的知識?吳正憲老師并沒有直接講授,而是讓學生主動深入思考,自主歸納總結。學生在吳正憲老師的引導下點燃了學習激情,智慧得到充分運用,情感得到充分抒發。吳正憲老師設計的游戲,每一次都讓不同的學生回答不同的問題,營造了一個緊張刺激的游戲氛圍,讓學生在全身心參與數學游戲的過程,保持高度專注,認真地思考和回憶學習過的知識,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愛上數學學習。同時,吳正憲老師通過這個游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了感恩意識,讓學生學會感恩軍人、教師、親人等人的默默守護和付出。
四、借助數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課外活動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之外進行的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督學成尚榮說過:“當有一天學生走出校園,忘掉曾經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剩下的東西便是能力和素養。”實踐是滲透德育的手段,也是德育的起點。只有學生真正踐行數學課外活動,德育目標才算達成。小學數學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課外活動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數學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時,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積極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強化德育效果。如以下是吳正憲老師執教《年月日》教學片段4。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都學習了什么?誰來說一說?
生1:我學會了看日歷。
生2:我知道了二月份在所有的月份中天數最少。
生3: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學會了珍惜時間。
師:非常棒,看來大家對這節課聽得非常認真。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希望大家珍惜時間,爭做時間的小主人!
師:老師這節課給大家留了一道小作業,需要同學們在課后親身實踐完成,請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爸爸媽媽一天內能做多少件事情,下節課我們來進行交流分享。
【賞析】數學課外活動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借助數學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提升德育效果。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調查等途徑著手展開調查,主動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做中學、手腦并用,促進了學生情感、認知、個性行為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來告訴學生應當守時、惜時,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時間觀念。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充分的預設隱含著教師的智慧,自然的生成彰顯了學生的智慧。吳正憲老師別具一格的教學設計、對課堂節奏的整體把控、將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的手段,真正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這一節課對如何巧妙地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理念,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和學科素養的提高,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借鑒作用。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立德樹人守初心,數學教育促發展——德育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研究”(項目編號:YCSW202127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盧秋錠(1997—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教育學學士,南寧師范大學202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梁 宇(1978— ),女,漢族,廣西賀州人,南寧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及教師發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