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利用情境體驗激發語言表達興趣、通過研讀教材習得語言表達能力、借助聯想想象豐富語言表達內容。
【關鍵詞】統編語文 語言表達能力 策略 情境體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110-02
表達能力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等,用語言、文字、圖形、表情和動作等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并善于讓他人理解、體會和掌握。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說:“語文、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可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途徑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利用情境體驗激發語言表達興趣
(一)在情境體驗中體會用詞之精準
入選統編語文教材的文章大都用詞非常準確、精確,需教師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生有所感受之際引導其把相關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來,就在無形中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筆者認為,認知學習的內容與具有感知力的身體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親身參與體驗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對教材文本的用詞精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并鼓勵學生在體驗后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
如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教學這句話時,學生不一定會認識到“巴”字的妙用,可能會對這句話一掃而過。對此,筆者并沒有按照常規教學方法去告訴學生“巴”字的意思,以及“巴”字在這句話中的妙用,而是讓學生先反復讀這句話,然后請幾名學生代表上臺做爬山虎生長的動作。學生在做“巴”這個動作的時候,由于手沒有著力的地方,因而就試圖用手指“扣”著墻面。至此,筆者趁機提出問題:“爬山虎的腳在向上長的時候為什么要巴住墻?”學生很快想到了“巴住墻”說明爬山虎的腳是緊緊貼住墻,還體現了向墻里面用力的特點,這樣爬山虎的葉子和莖才不會掉下來,爬山虎也才能一步一步往上長。在學生理解“巴”字意思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用“巴”字造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之后及時運用該字組詞造句,對“巴”字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在情境再現中體會語言表達之美
好的作品幾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語言很美。文章的美感,主要借助外在的語言來展示,好的內容還要有好的語言方式來表達。兒童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大都會對文本描述的事物有一種影像,這種“影像”主要是指不脫離文本語境所形成的一種印象。教師如果能夠從兒童認知語言的規律出發,設計相關的教學語境,就有助于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受到文本語言表達之美。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肥皂泡》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筆下的泡泡之美以及玩泡泡之樂,筆者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肥皂泡,先慢慢地吹起,當它變成一個輕圓的網球大小的泡兒時再輕輕一提……最后用扇子在下邊輕輕扇送,讓它飛得很高很高……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了玩泡泡的快樂。同時,加上筆者的提示,學生在玩泡泡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樂趣。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筆下的語言美與學生的具身體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學生對泡泡之美與玩泡泡之樂也有了更為直觀深刻的感受,對于作者有條理表達的描寫順序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如果此時教師提出讓學生模仿表達的要求,就達到了內化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的目的,實現了文本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二、通過研讀教材習得語言表達能力
(一)在手腦并用中言意兼得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文理和寫作順序,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時候要讓學生順著文脈去理解、感悟、體驗,使學生更好地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內容方面和詞句方面的條理性。教師可借助手腦操作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提升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如統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文主要講了竹節人的制作過程、條件以及竹節人玩具給作者帶來的樂趣。文本語言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著童真童趣,令人回味無窮。教學這一課時,如何讓學生言意兼得呢?對此,筆者是這樣做的: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哪些地方是描寫竹節人的制作的,哪些部分是描寫竹節人給自己帶來樂趣的。這個邊讀邊畫邊思考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對語言進行內化的過程,在手腦并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二)在關注內涵中激發情感表達
入選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思想感情、寫作主旨與意蘊。內涵不是表面上的東西,而是內在的、隱藏在事物深處的東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為了促進學生對這種情感意蘊有更好的了解與把握,教師可以鏈接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引發學生深刻的體驗和感受,以實現讓學生語言與思維拔節生長的目的。
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文充滿了生活氣息,主要講了教師讓“我”表演老虎“我”卻把表演搞砸了這件事。文章中對“我”是如何學習表演的以及“我”在表演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特別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作者表演前后的心理變化的過程學生不一定能深刻體會到,要想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我”在排練和演出時的心情變化,深刻感受作者“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點兒也記不起來”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感受,以促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從而真正走進人物內心。比如,有學生聯系自己“練習鋼琴前、中、后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發生的一些‘糗事’體會作者扮演老虎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自己考試考砸前后的心理活動過程”“遇到別人搶自己的玩具或者是被人欺負時不敢反抗”等,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窩囊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與作者產生共情,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內心與情感。
三、借助聯想想象豐富語言表達內容
聯想,是對兩個相關或者不相關的事物進行相互聯系,再加上個人的主觀臆想。想象,是在腦海中憑借現有的記憶和信息進行加工,從而能產生新的形象。具身認知理論強調,學生學習活動離不開身體的親身參與,這里的親身參與不僅指學生身體的參與,還指學生身體經驗的參與。鑒于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把自己已有的經驗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使學生或聯系學習、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或激發想象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內容。
(一)讓學生在聯想中豐富語言表達內容
聯想,是一種心理活動的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構思方式。它的特點是從某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系的另一事物。聯想是要基于原有物質之上的精神產物,并不是憑空的想象。這就要求教師教學相關課文時,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聯想并表達,以促使學生通過聯想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某教師在執教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學“五光十色”一詞的時候充分利用學生的具身認知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并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身經驗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這一成語的認識,最后根據所聯想的內容進行交流探討。這樣,學生就會聯系上下文或自身經驗談自己聯想到的畫面,如有的想到了五光十色的葡萄,有的想到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有的想到了五彩繽紛的水果,有的想到了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等等。
(二)讓學生通過想象豐富語言表達內容
聯想是想象的基礎,想象是聯想的升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教師要利用學生頭腦倉庫中所存儲的已有信息,讓他們進行有目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仍以上述教學片段為例,執教教師在讓學生暢談了所聯想的內容之后,并沒有結束“五光十色”這一成語的教學,而是拋出了另一個問題:“由‘五光十色’一詞你又想到了哪些詞語?”學生紛紛回答:五彩斑斕、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等。接著,該教師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這些成語的意思和‘五光十色’是相近的,那么,這些成語讓你眼前仿佛浮現出了什么樣的畫面?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描述一下。”這時候,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在想象中對“五光十色”一詞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從該執教教師對“五光十色”一詞的教學可以看出,教師在帶領學生理解詞句的時候并不是機械地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盡情地發揮聯想和想象,促使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去理解和體會該詞語的意思。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詞語是結合生活來理解的。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而且學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所表達的內容也隨之得到了豐富。
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時,教師只有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設計契合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求的教學環節,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語言學習動力,以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張 蘭(1975—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福綿區沙田鎮蘇立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