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 “融合生活,情境體驗”模式下的高中地理知識教學,需要了解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現狀,然后設置情景模式,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
關鍵詞: 融合生活 情境體驗 高中地理教學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教師要注重課堂內容設計,融合生活,通過情境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對傳統的地理學習思想進行分析,學生成績才是考核知識掌握程度的標準。在新課改背景下,這種理念有所轉變,教師更加注重學生主動性,為學生創設較好的學習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入手,掌握整體知識點,與生活充分融合,從而達到較好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一、高中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現狀
我國教育事業在不斷發展,在地理知識教學中,促使其教學模式逐漸生活化,是一種創新方式。使地理知識點融合生活,能夠提高學生興趣,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從目前的地理教學水平分析,并沒有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地理知識的生活化教學開展受阻,其成果較差。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方式,是體現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從生活化教學的形式分析,高中地理知識學習中有很多問題,影響其質量。
二、融合生活,情境體驗,提升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質量
(一)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在地理學習中,學生要有較好的觀察能力,能夠在發現中加深理解。高中地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發現周圍人事物的規律,能夠記錄生活中的細節。將課堂的知識點與生活聯系起來,能夠主動分析一些地理現象,從而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1]。
學生在仔細的生活觀察中,能夠增加地理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淺到深,從表到里,總結生活中的地理規律,通過討論和分析,鞏固地理知識。教師要指導學生應用一些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自然現象等[2]。
(二)實現教學情境的生活化
情境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氛圍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能夠獲得的知識,不只是課本中的內容,教師還應采取生活化的轉換手段,增強課堂內容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仿佛置于真正的情景中。
高中地理屬于一門生活科學,生活是其知識的基礎,學生學習地理能夠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生活。但是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有限,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觀察世界,需在課堂中重現生活中的環境,以小見大。高中地理學習,應充分結合教材,為生活服務,教師要將生活中的多個情境與地理知識結合起來,拓展學生知識面,使地理知識具體化,使抽象的概念簡單化。通過這種手段,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樂趣,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在高中地理《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學習中,教師要詳細地為學生講授地質的形成,并通過動畫設計的形式,體現其資源的變化。自然災害也是地理學習中的重點,在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生產、生活都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發沙塵暴或是暴風雨等。學生通過影片觀察,在視頻中尋找細節,記錄資源的形成原因,并與課本進行比對,由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三)實現教學過程的生活化
在地理知識學習中,融合生活,體驗情境,能夠加深對關鍵內容的認識,教師教授的內容,需要和生活有一定的聯系,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在實際生活中,也曾出現這種情境,教師反復強調哪個知識點比較重要,而學生一點都沒聽進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地理信息,將這些內容較好地設計在地理教學中。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融合生活情境,靈活設計地理知識點。例如在太陽上升高度的講解中,可以通過設計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將地理知識編入動畫短片中,讓學生通過地理知識,推斷出太陽的高度。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以將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聽過圖畫形式展示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尋找合理的參照物,記錄特點時間的物體影子高速,然后定時記錄影子的變化,最后推測太陽的高度變化。
在部分情境中,學生無法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需要教師引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生活化的環境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地理知識學習質量,并在課后討論中提高興趣,主動深入探索與研究。
三、結語
在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較好的觀察,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設計和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高中地理教學中,要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入手,融合生活,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整體的知識點,從而達到較好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重現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細致觀察中找到規律。學生在對生活的觀察中,充分考慮地理知識,將它們聯系起來,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實現教學情境的生活化、實現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所以,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在地理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需要進行深入分析,實現教學的生活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忠權.澆生活之水,綻放地理之花——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下旬,2015(12):169.
[2]劉明珠.關于高中地理教學的生活化途徑分析[J].林區教學,2015(11):75-76.